楊羽
【摘要】研究性教學,是將課堂講課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師生雙方互為主體,既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學習的能力,又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綜合性高校的鋼琴課推行研究性教學,既是對傳統教學法的有力補充,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固定思維,培養創造性能力,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對人才的需要。為了更好地在綜合性高校鋼琴課中推行研究性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關鍵詞】鋼琴;高校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一、教師要提高意識和自身素養
(一)意識到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性
目前,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的鋼琴教學還是采用教師為主體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的這一傳統教學模式,很多教師自己就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長期訓練和成長起來的,早已習慣于這種模式,對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屑一顧或者消極抵觸,漠視其重要性,不愿意做出改變和學習。但21世紀的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教育行業也需不斷改革,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揚州大學音樂學院鋼琴課教學大綱里提出,要通過學習鋼琴演奏、鋼琴發展史、鋼琴文獻檢索、鋼琴經典作品賞析、鋼琴教學法等知識,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鋼琴演奏和教學知識,能勝任中小學音樂課,和對一般性鋼琴演奏的指導。在這樣的要求下,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培養不出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所以,教師要認清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性,積極調整心態,主動走出傳統教學的舒適區,學習研究性教學的定義、要求和方法。
(二)學習新知識,調整教學方法和角度,順應新時代的要求
研究性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來講,更注重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需要教師借鑒多種研究方法,調整教學方式和手段,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珍惜和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需要改變
(一)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更科學的選擇曲目
鋼琴藝術起源于西方,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多年的積淀保留下來的有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樂曲文獻資料數不勝數。傳統教學時,曲目都由教師制定,布置給學生學習。研究性教學鼓勵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主動查閱資料,選擇喜歡的曲目。但因學生自身的音樂素養和文化積淀較淺薄,不能較客觀理性地做出選擇,教師就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結合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和選曲多樣性的要求,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曲目范圍供其選擇,由學生選定之后,師生共同討論,最終確定曲目。
比如,針對車爾尼599水平的學生,可選擇的有拜厄練習曲、萊蒙練習曲、巴赫初級鋼琴曲集、舒曼的《兒童鋼琴曲集》、南泥灣、盼紅軍、湯普森《現代鋼琴教程》(一)、克萊門蒂的部分奏鳴曲,庫勞的部分奏鳴曲等;針對車爾尼299水平的學生,可選擇巴赫三部創意曲集、斯卡拉蒂奏鳴曲集、貝多芬前期奏鳴曲、海頓奏鳴曲、莫扎特奏鳴曲,肖邦前奏曲、肖邦圓舞曲、牧童短笛、巴蜀之畫等;針對車爾尼740以上水平的學生,可提供肖邦練習曲、莫什科夫斯基練習曲、李斯特部分練習曲、貝多芬中后期奏鳴曲、肖邦波蘭舞曲集、巴赫平均律曲集、肖邦敘事曲、肖邦偕諧曲、德彪西《意象集》、舒伯特《音樂瞬間》、新疆舞曲、金蛇狂舞、魚美人組曲等選擇。用這樣的方法既能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又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理性科學地選擇曲目。
(二)教學過程重研究互動,少照搬說教
傳統教學都是教師教,學生學,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共同參與。教學過程的戰線也要拉長,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的45分鐘內,課前和課中都是教學的過程,缺一不可。
比如,學習格拉納多斯的《音樂會快板》這首樂曲,教師提示學生課前主動收集資料,如西方浪漫派音樂特點,西班牙音樂特點,作曲家介紹,不同演奏家演奏的音頻視頻,相關論文等,并從中發現問題和難點,嘗試自己解決,形成初步的解決方案。課上,帶著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和老師分享并共同討論,逐一解決問題。在討論中,教師用科學的方法設立研究情境和氛圍,教會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把知識點背后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揭示出來。比如,引入試唱和曲式分析的知識引導學生發現此曲的彈奏難點之一為歌唱性旋律,再鼓勵學生用學過的彈奏方法嘗試解決,教師加以補充和糾正;又通過和聲和復調知識,引導出另一個演奏難點為多聲部音樂,然后共同討論如何解決。這種方式使師生雙方處于平等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更易于他們接受,又激勵他們主動思考,勇于提問,而這又是創新意識萌芽的第一步。
(三)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素質教育中,就十分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在研究性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再者,音樂這門藝術與創新的關系也密不可分,它是通過演奏者在忠于原譜的基礎上,將音樂演奏技術和作品的情感文化內涵相結合,再融入演奏者自身的情感表現出來的一個藝術創作過程。同一首作品由不同人演奏,或同一首作品由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下演奏,都有不一樣的藝術效果。所以,創造性是音樂演奏中的重要環節,要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其次,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要做合理引導和篩選,側重于讓學生提有研究價值的實際問題,而非概念性或一般性的問題;最后,針對實際問題如何解決,進行一系列討論研究,并把問題背后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揭示出來。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識和方法,還鍛煉了提問的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也進一步提高。
三、多進行評價與反思
鋼琴是一種表演藝術,鋼琴教學的成果都要通過舞臺上的演奏展示出來,這和平時還課是兩種狀態,通過舞臺的鍛煉,能較客觀地對學生的水平進行評價和反思。而研究性教學中,評價和反思又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所以,揚州大學音樂學院除了每學期的期末考試以外,還經常性地舉辦鋼琴教師教學沙龍,外聘教授鋼琴大師班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各種上臺展示的機會,幫助他們克服上臺恐懼癥,用平常心面對每一次的上臺演奏。同時,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每次上臺演奏的視頻錄像,再次以小組課的形式組織學生針對舞臺演奏視頻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和反思總結。自我評價時,學生說出自己的優缺點,提出疑問,大家共同討論。互相評價時,其他學生站在較客觀和不同的角度提出意見,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拓展視野,完善自我認知。教師通過學生的演奏和小組課的討論,可以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演奏技法,音樂表現力,臨場發揮狀況等方面的優缺點,也能反思自己的教學。如教學方法是否適合每個學生;教學進度是否匹配每個學生的水平;教學目標是否都能實現等。總之,師生雙方在這一過程中都能反思教與學的問題,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總結
研究性教學順應時代的發展,為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活力,同時也對綜合性高校鋼琴課今后的教學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高求。通過以上的幾點建議,筆者希望對今后的綜合性高校鋼琴課研究性教學有所啟發,但研究性教學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會有新問題出現,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