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娘曲》選自田漢的話劇《回春之曲》,創作于1935年。整首歌曲抒情、舒緩而憂傷,既符合梅娘的新時代知性女子的形象,也符合她當時復雜的內心和情感世界,演唱時要注重把握人物設定以及人物的內心活動。本文從了解作品、熟悉作品、理解作品、處理作品等方面,對《梅娘曲》這樣的一首藝術歌曲的特征和演唱處理進行深入的探索。
【關鍵詞】歌曲;梅娘曲;藝術效果;表現能力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梅娘曲》選自田漢的話劇《回春之曲》,始作于1935年。《梅娘曲》不僅是一首抒情歌曲,更表達了一種愛國精神。正因為此曲的愛國情懷與個人情感糾葛交織在一起,令人為之動容,以致時至今日,《梅娘曲》的傳唱度經久不衰,也是廣大愛好聲樂演唱者必學的一首藝術作品。人民音樂家聶耳是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先驅者,他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寫下了數首充滿激情和昂揚斗志的歌曲。聶耳所作的這些歌曲在抗日救亡運動中,更是發揮了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的巨大積極作用。他緊跟時代的步伐,具有積極進步的思想,把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三者融為一體,發揮高超的藝術想象力,從而創作出無數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尤其是在描寫舊社會中備受壓迫和剝削的廣大勞動婦女的悲苦生活和情感思想上,他把這種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無與倫比的真實,歌曲揭露了她們善良也熱血的內心,多方位地塑造了中國婦女的形象,同時展現了人物復雜的情感和性格的不同,從而融合成一首首完整的藝術歌曲。
能夠把藝術和文學無縫連接在一起的歌曲,《梅娘曲》當仁不讓。歌曲的框架不難理解,它的節奏、韻律雖然簡單,但是每一句都有深意。把一個看似普通凄美的愛情故事以一種音樂的表現形式成功地詮釋出來。演唱時如何把握人物思念、回憶、感懷、憧憬的形象風格是我們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把這首看似簡單的歌曲唱好并不容易,值得我們研究、探索。德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漢姆波爾曾說:“如果有人問我歌唱藝術的含義是什么?我不會從聲音技巧的角度去說明。我要說那乃是感動聽眾的才能。”的確是這樣,對每一位演唱者來說,唱一首歌曲,不光是要唱對歌詞、唱準音準、把握好節奏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能夠把詞曲作者寫這首曲目的思想感情、時代背景、內在含義準確、充分、飽滿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就是研究《梅娘曲》的藝術特征及演唱處理的意義之所在。
一、《梅娘曲》的創作背景
眾所周知,聶耳在1935年抗日戰爭時期為田漢的話劇《回春之曲》作了一首插曲,它便是著名的《梅娘曲》。是一首典型地抒情式藝術歌曲,但又和一般的抒發情感的藝術歌曲不同,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永恒的愛戀》等,《梅娘曲》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它從側面表達了中國人民堅決斗爭的決心。通過梅娘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告訴我們,當時的中國千瘡百孔,保衛國家、捍衛國家利益需要像高維漢這樣的有志之士。少年強則中國強。正是因為祖國有這樣的熱血青年,才更顯現出這個國家的團結力量。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和普通群眾的精神追求,聶耳譜寫了此曲。時隔多年仍然廣為流傳,同時它也是高師聲樂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作品。
(一)《梅娘曲》的時代背景
20世紀30年代,國家動蕩不安,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軍閥混戰。“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全國掀起了抗日救國的高潮,但是,文學藝術并沒有因為戰爭而停滯不前。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離不開時代的主題。在這一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以聶耳、冼星海為代表的革命音樂家順應時代的潮流,為廣大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對抗日救亡運動起了直接促進的作用。《梅娘曲》也在其中。
(二)詞作者簡介
田漢(1898-1968年),男,漢族,乳名和兒,學名壽昌,筆名田漢,湖南長沙人。他是我國的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詩人、中國現代戲三大奠基人之一。作為我國戲劇領域的改革者,田漢為我國的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不僅如此,他在電影方面也頗有建樹。比方說在電影里插入背景音樂作為片頭曲、片尾曲或者插曲。說來田漢與聶耳也算是多次合作了。像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二者合力而為。這首鼓舞人心的革命歌曲后來成為了我國的國歌。田漢不僅是我國戲曲業最早也是貢獻最大的改革者之一,他也是我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三)《梅娘曲》的曲創作
田漢于1935年創作了話劇《回春之曲》,描寫的是愛國青年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毅然選擇從遙遠的南洋出發,回國參加抗戰的故事。寫作從愛情角度、祖國情懷、歌詞大意、情感表達、藝術特征五個方面入手,運用了“情歌”的新的視角分析《梅娘曲》這首作品。歌曲表達的是在祖國面臨危機時,流離失所的女性的心聲,但是梅娘與那些舊社會被壓迫的婦女不同,《梅娘曲》也不是可憐兮兮的離歌。恰恰相反,梅娘是一位敢于追求真愛、敢于和惡勢力作斗爭的進步青年,《梅娘曲》不同于一般的革命歌曲,雖然創作于戰爭年代,可它是一首飽含愛國情懷的抒情歌曲。
(四)《梅娘曲》的詞義淺析
歌曲展示的是當日本侵略中國時,南洋,即東南亞的愛國青年華僑,不畏日寇,毅然決然回到祖國參加抗戰。主人公高維漢便是其中之一。女主人翁梅娘出生于南洋富商之家,梅娘拒絕了家庭殷實的陳三水的追求,與高維漢在南洋相識相知相愛。戰爭爆發后,高維漢回到祖國的懷抱為國家出力,不幸身負重傷。梅娘經不住思念之情,不顧父母的反對,只身從南洋趕回祖國探望。可是,當她歷經艱辛終于看到情郎時,發現高維漢已失去記憶,過往在一起的美好點滴化為泡影,現在他居然不認識眼前這位自己曾經深愛的女子。梅娘此時再也無法抑制住內心的酸楚對戀人吟唱了這首歌,不僅表達了自憐式的無奈,也表達了自己對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對祖國的熱愛。
二、《梅娘曲》的藝術特征
我國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曾經有這樣的發問:“為什么學習美聲的學生明明嗓音條件要好過學戲曲的孩子,可往往打動人心的都是在舞臺上表演戲劇的人?”我們不妨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深入了解后不難發現其中的奧秘。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著重考慮的是歌唱方法,包括發聲技巧、咬字等等,忽略了作品背景、人物經歷、人物心路歷程等方面。這樣的演唱作品只能說水準不錯,然而離打動人心差了老遠。反觀戲曲演員,他們注重的是站在舞臺上,給觀眾呈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他們的表情、走位、演唱都是為人設服務的。也許他們的先天條件不如學美聲的孩子們,但是他們貴在真誠,贏在真實。
(一)《梅娘曲》歌詞特點。
《梅娘曲》的歌詞簡單、樸實、自然。用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手法來演唱整首曲子,使歌曲的內容更有說服力,更加感染觀眾,給人感同身受的感覺,一下子拉近了梅娘和聽眾的距離,短短幾分鐘的演唱卻把幾年的故事都說了出來,通俗易懂,也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
《梅娘曲》一共有“三段式”演唱,以梅娘為主人翁,運用心理視角剖析人物性格與心理活動。每段都是用“哥哥,你別忘了我呀,我是你親愛的梅娘”開頭。第一段回憶往事,也向聽眾交代了兩人恩愛時期的甜蜜生活;第二段交代了時代背景,讓聽眾直截了當地知道了二者所處的是戰爭年代。這實則是運用了社會歷史的視角反映問題,即把作品與大時代背景相結合,從中反映出一些社會現象;第三段向聽眾展示了梅娘是一個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姑娘,雖然家境殷實,卻愿意放棄一切,不遠萬里來找尋情郎。整首作品的歌詞都是從人文的角度出發,表面上看是描寫男女主人翁淳樸的人性,實則吶喊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小人物的悲哀。這首作品本身帶有悲劇色彩,行云流水的歌詞與曲音曲調相結合十分順暢,歌曲訴說式的旋律配上樸實自然的歌詞,使整個作品更加生動。
(二)《梅娘曲》結構特點
全曲主要分為三個樂段。
歌曲的一開頭以G大調開始,以e小調結束;結尾處又返回到G大調上,用結構圖來表示的話就是A1+A2+A3。作者是根據情節變化的需要和感情走向來設定的調式調性。第一樂段是結束在小調主音“拉”,小調的音樂具有溫婉、柔和的色彩,表現梅娘此刻安靜的內心,她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中。第二樂段是結束在“西”這個不穩定音上,恰如其分地地表現了梅娘當時不安、糾結的心情,面對未知的明天,面對不知何時能恢復記憶的愛人,她有些迷茫,有些束手無策。第三個樂段最后結束在大調的“哆”上,表達的是梅娘雖然面對殘酷的現實,但她漸漸走出痛苦,擦干眼淚帶著希望繼續前進。這首歌曲有音樂美學的影子,把藝術和文學糅合在一起。歌曲的結構并不復雜,但是它每一個音符都飽含深情,把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以音樂劇的形式成功的詮釋了出來。
(三)《梅娘曲》語言特點
《梅娘曲》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太過華麗的詞藻,甚至連“情愛”的字眼都沒有,只是通過梅娘地呼喚:“哥哥,你別忘了我呀,我是你親愛的梅娘……”將至死不渝的忠貞愛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梅娘曲》的主人公向我們傳遞的是正能量的“三觀”,即忠貞不渝、同甘共苦的愛情觀;積極上進、不畏艱難險阻地人生觀以及懲惡揚善、敢于同惡勢力作斗爭的價值觀。
《梅娘曲》是一首典型的藝術歌曲,而藝術歌曲通常都與本國的地方語言緊密相連。《梅娘曲》也不例外。例如歌詞中的“呀”“娘”“窗”“榔”等等,都遵循了中國古詩詞中講究的“平仄”,整首作品都按照中國語言的生字韻母的特點來做相應的處理。正是因為這首歌曲沒有脫離本國說話式的語言特點,才使得它朗朗上口,傳唱至今。
(四)《梅娘曲》情感特點
《梅娘曲》雖說是在戰爭年代寫的歌曲,但是演唱者在具體演唱這首歌曲時,不能太過慷慨激昂。不要忘記這首歌曲奠定的基調是情歌。。
歌曲明顯的分為三個段落,歌者在演唱時,要體現出這三段不同的感情色彩,口語化的講述——情緒開始激動——無助又無可奈何的發出悲嘆,每一段都能讓聽眾感受到梅娘的內心波動,整首歌曲看似講述的是梅娘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實則是表達男女主人公都有愛國精神。因此表演者在演唱時,不僅要唱出梅娘的凄苦,更要情緒激昂地表達出梅娘對侵略者的痛恨和對國家未來前景充滿希望又覺堪憂的糾結心理。
三、《梅娘曲》演唱處理
《梅娘曲》以弱拍起,首段首句,一聲親切的呼喚“哥哥”,迅速把聽眾帶入故事情境中去。準確表達出梅娘看見病榻上的哥哥,既心疼又無可奈何的內心獨白。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句的中間有一個休止符的標記,注意它實際上是演唱者情緒上的一個停頓,而不是生理上的停頓。因此演唱時不能在休止符上換氣,要一氣呵成的唱完這一整句,方可換氣。鑒于梅娘的性格,這一句音量應放小,低吟淺唱。情感不宜太過強烈,但又不能像說白話文一樣平鋪直敘。像“窗”“檳榔”“南洋”等能代表男女主人公共同回憶的字眼,應著重強調。這也可以說明梅娘不光是自己在回憶往昔,更想通過這些往事喚醒戀人的記憶。
第二段也是以一聲“哥哥”開頭,重復了第一段。見情郎沒有任何反應,于是梅娘繼續回憶往昔,這一次,卿卿我我的愛意情緒退居其次,更多的是滿腔愛國情懷。演唱時不僅要考慮到梅娘內向的性格,而且還要表現出梅娘對侵略者的痛恨。既不能“潑婦罵街”,又不能唱得太過文弱。最后一句“我不能和你同來,我是那樣的惆悵”表現了梅娘的悔恨之情。
第三段的第一句是第一、二段的重復,梅娘反復呼喚昏迷不醒的高維漢,從側面表達了梅娘對戀人的一片真心。
最后一句“但是,但是 你已經不認得我了,你的可憐的梅娘。”表現梅娘對侵略者的痛恨和對戀人的憐愛之情。這一句應是全曲的表達情感的高潮,演唱時要注意把握梅娘此時情緒的轉變。
(一)《梅娘曲》的歌曲特點
1.獨白式演唱
歌詞通俗易懂,全曲都是由梅娘一個人演唱,實則是她內心的獨白。兩個“但是”暗指的是梅娘內心孤獨無助的吶喊。
2.敘述性演唱
給人一種說即是唱、唱即是說的感覺,營造出一種“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這首歌曲通過刻畫梅娘這樣的一個藝術形象,反映了戰爭帶給人們的沉重災難。不管是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戰場上刀光劍影、子彈無情。男人們在戰場上拼搏廝殺,女人們坐在家中也是寢食難安,恨不得和心愛的人共赴戰場,并肩作戰。《梅娘曲》表達出廣大勞動人民對戰爭的厭惡、痛恨之情,也表達了善良的人們對和平安寧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梅娘曲》對速度的把握
《梅娘曲》是一首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兩拍的歌曲。2/4拍曲子的強弱規律是“強弱”,快速時可以表現歡快的情緒,如《小紅帽》;而慢速時,聽起來舒緩、優美,如《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梅娘曲》的旋律較為平穩,沒有大起大落的音。歌曲一開始之所以選用弱起,一方面是為了迎合梅娘的性格特征,文靜溫婉,知書達理。另一方面是為了營造一個安靜的氛圍。弱起更能凸顯這二者,不給人一種很突兀的感覺,整首歌曲是以敘事的方式展開,一拍弱起,一聲呼喚,一下子就抓住了聽眾的心弦。同時該首歌曲里面還巧妙地運用了三連音,三連音在樂曲中一般都起著層層遞進的作用。“嗒-嗒-嗒”一聲強過一聲。本曲中也是一樣的表達效果。起著情緒的累積作用,將梅娘的悲慟表現得更為豐滿。“南洋”的“洋”字在旋律上作者處理成延音的效果,聽眾跟著那延長音思緒飄遠,似乎看到了梅娘和高維漢相擁在南洋的畫面。第二段結尾處運用了一個小附點節奏,刻意強調了第一個音,表現梅娘既不愿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又想勇擔責任的糾結的內心
(三)《梅娘曲》的情感表達
在演唱歌曲時要體會梅娘的坎坷命運,不僅要表達出她對高維漢的依戀之情,更不能忽略《梅娘曲》所蘊含的愛國情懷。整首歌曲都是以敘事的表達方式向人們講述了一對戀人從相識、相知到相愛最后相忘于江湖的動人故事,全曲由梅娘獨挑大梁。男主人公高維漢沒有任何表達,正因如此,作曲家反而達到了 “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三個不同的結尾樂句,表達了人物內心復雜的情感變化。作曲家細膩的將三段式歌曲進行了層次劃分,把歌曲的情感表達一步步推向高潮,在這樣的藝術效果的渲染下,梅娘這一藝術形象不僅令聽眾喜愛,更深深地存在聽眾的腦海里,正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四)《梅娘曲》的基本風格
《梅娘曲》是一首比較簡單的重復單樂段歌曲,雖然每一段的旋律較為單一,但是其中的情感卻并不單一。《梅娘曲》不是難在演唱技巧上,實際上它并沒有很高的音,也不存在花腔。它難就難在如何把梅娘的情緒表達到位。因此演唱者一定要注意音量、神情、聲音的變換。切不可三段都給人同樣的感覺,歌曲的情感處理和表達至關重要,要想辦法讓整首歌曲“活”起來。
唱歌就好比演戲,只不過演戲是以說的形式表達;唱歌是以唱的形式表達。但是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演給觀眾看,唱給聽眾聽。什么才叫好呢,演的栩栩如生,唱的打動人心才叫好。《梅娘曲》的作曲家聶耳早已考慮到這點,為了更好的把作品展現出來,他對歌曲每個樂段的結尾處的處理運用了不一樣的方法。第一段結尾加上延長音,使聽眾跟著演唱者的思緒一同飄向遙遠的南洋,沉浸在男女主人公往昔的甜蜜畫面中。在演唱時,聲音要飄渺、輕柔,這樣才能帶動聽眾進入情境中去。第二樂段結束歌詞“惆悵”兩個字使用了附點節奏,演唱時要突出“惆”這個字,表現出梅娘捶胸頓足的無助、懊悔、糾結的情緒。演唱第三個樂段時要注意把握梅娘此時的情感變化,最后“梅娘”兩個字一定要吐詞清晰,語氣要強。整首歌曲情感的高潮在第三段結尾的地方,演唱者在演唱時要具有爆發力。最后“但是但是”前的兩個空白,可以著重處理下,表現出梅娘的痛苦心理。這也是使聽眾揪心的一部分。在演唱這句時,歌者要控制好情緒,吐字清晰、語氣自然、神情到位、表達得體,整首歌曲在凄婉的表達中圓滿結束。
四、結語
每一個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特別的表達技巧,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如果說理解作品、注入感情是演唱前必須做好的準備工作,那么,表達情感則是演唱的真正目的。理解一首歌曲的藝術特征往往并不難。搜尋資料,了解作曲家作詞家生活的年代背景,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含義。相信這些,即便不是學音樂的人都可以說個八九不離十。難的是,如何把這些理論層面的東西很好的運用到歌唱實踐中去。這就涉及到演唱處理了。在聲樂學習中,一直存在著唱“情”還是唱“聲”的爭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需要花腔、飆高音、歡快勁爆的歌曲更受人們青睞,而一些低吟淺唱的音樂往往令人哈欠連天,不明所以,覺得乏味。“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其實那些柔美舒緩的聲樂作品往往比飆高音的聲樂作品更難演唱。有些人一味追逐發聲技巧,把追求嘹亮的高音當作演唱的主要目標,其結果是唱響了作品,但沒有把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內涵很好地表現出來,這樣就使歌唱顯得空洞無內涵、蒼白無力。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割裂了聲與情的關系。聶耳和田漢這兩位偉大的音樂家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音樂寶藏,是值得大家終生研究并學習的。《梅娘曲》就是典型的柔美舒緩的藝術歌曲。柔美舒緩的音樂看似簡單不費力,實則要演唱好并不容易。演唱者得控制好音量大小、聲音力度及感情宣泄程度。《梅娘曲》的傳頌,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記住了那段民族危亡的歲月。 “聲情并茂”是古今中外聲樂表演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需要我們既要有科學、熟練、正確的發聲技巧,同時還要對歌曲進行感情的處理與表達,只有當聲音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時,歌唱才可以被稱為“藝術”。
參考文獻
[1]倪靜.歌曲《梅娘曲》的演唱分析[J].音樂大觀,2014 (13).
[2]張賀香.聶耳《梅娘曲》的情感表達研究[J].通俗歌曲,2015(11).
[3]易秀華.從《梅娘曲》談聶耳歌曲的音樂特征及演唱[J].作家,2013(18).
[4]董云峰,焉樹芬.解析《梅娘曲》的情歌情愫[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0(11).
[5]王碩,彭黃.聶耳女性藝術歌曲的特色和演唱研究——以《鐵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為例[J].民族音樂,2013(05).
[6]彭黃.聶耳藝術歌曲的特色和演唱研究——以《鐵蹄下的歌女》、《梅娘曲》、《飛花歌》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2(25).
[7]甘曉鳳.略談師范聲樂教學中藝術表現能力的訓練問題——歌曲《梅娘曲》演唱探討[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0(17).
[8]余俊,朱琳.淺析聶耳創作的歌曲《梅娘曲》[J].中國教育與社會科學,2009(09).
[9]于伶,孟波,鄭君里.《聶耳》[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09).
[10]田漢.《回春之曲》[M].北京:普通書局,1935(05).
[11]田漢,聶耳.梅娘曲——話劇《回春之曲》插曲[J].音樂世界,1987(12).
[12]職迎迎.淺析聲樂教學中《梅娘曲》的情感表達[J].科學導報,2013(03).
作者簡介:劉詩月,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