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稚寒
摘 要 紫砂作品融入了紫砂藝人的生活閱歷與智慧碰撞的結晶,不僅使作品的造型美觀得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紫砂“點石成金套壺”由一壺二杯組成作品呼應得體,視覺效果佳,再三品味,猶覺涵義深刻。
關鍵詞 點石成金壺組;紫砂;造型;內涵
紫砂工藝自發端以來,歷經數百年的變遷,以及歷代藝人的巧思妙想,如今已經成一支藝術奇葩屹立于工藝美術之林,其深厚的文化涵養滋養著眾人。天生萬物,許多事物的形象感人肺腑,也融入紫砂作品的造型設計中,使紫砂工藝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態勢[1]。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紫砂藝人的創作思路,例如“如意形壺”、“葡萄壺”、“云龍壺”、“竹節形壺”、“南瓜形壺”、“璽印類壺”等等,都是取材于自然。藝人們利用絕佳的江南山水與其他資源創作了不少優秀的紫砂作品,從而豐富了紫砂壺的創作思維,拓寬了紫砂壺的創作思路[2]。正如這款紫砂“點石成金套壺”(見圖1),緊密結合了生活實用性和精神審美的效果,這樣的創作才有生命力,器雖小,而涵義深遠。
1 紫砂“點石成金套壺”的造型
紫砂“點石成金套壺”由一壺兩杯組成,壺器為扁圓形,狀似兩盤相合而成;壺腰線鼓出,向上、下呈反弧收斂;壺器外廓曲線秀美流暢,而短流微曲,胥于上盤邊沿;圈把圓環,置于上、下盤之間,使整器渾然一體,質樸無瑕;壺鈕與壺把上端的造型相呼應,看起來也是似石非石,似金非金,藝術感極強,古樸端莊。而兩只茶杯為圓形,杯底為圓圈形,似石頭的紋理,突出紫砂泥料的質感,而杯口有鎏金裝飾,“點石成金”的意味十分明顯。點、線、面是構成紫砂作品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點石成金套壺”的成型過程中,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構成其獨特造型。
2 紫砂“點石成金套壺”的巧思妙想
紫砂“點石成金套壺”的寓意取自“點石成金”的成語,成語來源于一個傳說:點化了一下石頭,石頭就變成了金子。現在用這個成語喻指將事物稍加修改就能變得很出色,或者對人稍加點撥就恍然大悟。一方面,我們希望自己能遇到這樣的貴人,使我們茅塞頓開,突然領悟到之前不明白的道理,從而使自己走上正確的道路。“點石成金”反映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美好的理想。事實上,期望不代表現實,想要獲得“點石成金”的結果,還需做好自身的修為。如果一個人不努力,即便遇到能夠點化他的老師,也未必能幫上忙,所謂“孺子不可教也”就是這么個道理。故此,只有自己平時暗自下功夫,一旦機會來了,原本像一塊石頭那樣不起眼的人,很可能突然發揮出自己的才華,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令人贊嘆不已。故此,紫砂“點石成金套壺”的巧思妙想在于激勵人們要懂得沉淀自己、積少成多,而不應該隨便炫耀自己的才華,畢竟,那點才華炫耀久了就會黯然失色,唯有不斷的充電,不斷的奮斗,才能使自己的光芒長久地綻放如初。
3 結 論
紫砂器不掛釉,充分利用泥料本色,燒成后色澤溫潤、古雅可愛,表面具有亞光效果,既可減弱光線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現器物形態、裝飾與自身天然色澤的生動效果。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自古以來,紫砂藝人憑借自己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廣泛探究古今中外藝術的豐厚收獲,深入研究紫砂陶藝文化,并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理念,用一方一方的紫砂泥表達自己的真實心情和感受。就像這款紫砂“點石成金套壺”,經由自己的巧思妙想和技藝,將創作理念揉進紫砂泥里面,而呈現出作品的藝術效果。
參 考 文 獻
[1]孟小軍.淺談“龍鳳呈祥”壺傳統文化元素傳承、創新與巧妙運用[J]佛山陶瓷.2013(11):58-59.
[2]劉小君.半坡彩陶紋樣的裝飾語素及特點[D].西安美術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