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經濟振翅騰飛,我國高度重視藝術事業的投入與發展,力爭提升全民精神文明素質,豐富人們的文化產業生活。借此契機,作為藝術系畢業生應當開拓視野,不拘束于傳統的就業形勢,根據自我真實情況,勇敢邁出創業的步伐。縱覽各行各業,最適合的出發點,便是社會藝術培訓之路。本文將從理論聯系到實踐,闡述藝術系畢業生,如何能把握好走入社會的第一步。
【關鍵詞】畢業生;創業;思路
【中圖分類號】J502 【文獻標識碼】A
一、選擇藝術培訓作為創業的原因
當前國內大型文藝團體百家爭鳴,吸收國際先進技術與人才,取長補短,演藝水平突飛猛進,但普遍存在崗位飽和問題。小型團體由于經營規模有限,造成成員不穩定,商業市場狹小,企業發展壽命短暫,故此,就業形勢不利于多數藝術系畢業生。再觀教育行業,各大初、中、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師崗位,與歷屆畢業生數量,供求比例很不平衡。相比之下,面向社會的藝術培訓事業,機會更加廣泛。
在“互聯網+”經濟體系政策的帶動下,各種新型營銷模式源源不斷的誕生,豐富的宣傳渠道,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日趨完善的移動網絡,給創業者帶來大量機遇,讓藝術培訓這一傳統行業,沐浴到了新時代的春風。
二、開展藝術培訓的基本條件
藝術培訓離不開實體場地,因為它既是文化教育,又屬于商業經營范疇,如此一來,在創業初期,選址顯得尤為重要。對文藝行業的重視程度,決定了當地居民對藝術培訓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招收到的學員的質量。畢業生應從當地的高校數量、經濟發展實力、人均生活水平來判斷是否應選址于此。
前期資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多數畢業生并沒有固定資產,創業者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獲取資金。一是家庭資助,二是申請貸款,當前國家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給應屆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創業平臺,提供啟動資金及部分免稅等幫助措施。創業者應做好充足的準備材料,去相關部門按照要求來進行申請。
根據設立的課程以及營業的規模,客觀理性的選擇教師、教務職員的數量,合理分配員工的勞動時間與內容,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避免超負荷工作。由于創業初期普遍存在經濟壓力,聘請教師的形式建議以兼職合同制為主。
三、困難及解決方式
受啟動資金、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進行藝術培訓創業的初期極有可能會出現招生匱乏的現象。此時,切忌浮躁,杜絕被負面情緒干擾,應及時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對癥下藥。藝術培訓機構缺少生源,最直接原因便是宣傳受限,創業者需通過多方途徑進行線上與線下推廣。
在藝術培訓開展的中期,教師和學員已達到一定的規模,隨著外界人數的增多,社會的層次不同,各行各業的家長與不同年齡段的教師必然會出現矛盾。作為創業者,該如何處理調節這層復雜的關系呢?首先,要制定詳細合理的培訓規定,指導家長與教師在校的正確行為規范;其次,要通過嚴格的面試來選擇音樂教師,人品與專業必須同等重視;再次,要經常與各方溝通,第一時間了解相關人員的想法和建議。
每一項事物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藝術培訓也會遭遇瓶頸,問題多表現為現有場地無法滿足學員的數量,經營不能繼續闊展。針對此種情況,有兩種措施,一是改變現有環境,選取新址,擴大培訓規模。二是增開連鎖,緩解飽和壓力。兩者均需要資金的二次投入,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創業者需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工作。對內,通過創辦培訓以來的各項數據,仔細進行理論可行性分析;對外,實地考察多處可供選擇的新址,根據周邊環境反復進行論證。結合內外等多方面籌劃,擁有十足的把握后,再決定是否進行更大規模的經營,以確保自身的資金鏈不會輕易斷裂。
四、藝術培訓的創業意義
作為藝術系大學生,畢業時普遍存在兩種選擇,一是繼續追逐理想,二是放下身姿,解決生存問題。多數人看來,選擇創業等同于放棄了理想,實則不然,二者不但不沖突,反而會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大學生需要用實際行動去了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去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搞藝術培訓,是運用我們所熟悉的專業來迎接社會挑戰的最佳途徑之一。敢于嘗試新鮮事物,敢于面對艱難險阻,豐富自身的人生閱歷,是對藝術感悟的另一種升華,是課堂中無法得到的瑰寶。
參考文獻
[1]孫敏堅.社會藝術培訓市場管理較亂[N].湖南日報,2009-002.
作者簡介:王欣(1986—),女,漢族,天津市,鋼琴表演專業碩士研究生,講師,鋼琴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