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娜
【摘要】在當今的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授課程的過程中要明確聲樂教學活動主體,建立學生為主的指導思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更要重視對學生良好歌唱心理狀態的培養,因為良好而穩定的歌唱心理狀態能夠使學生靈活應變歌唱過程中來自于生理方面復雜多變的突發狀況。
【關鍵詞】聲樂教學;學生;心里素質;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聲樂”這一詞匯本就源于國外,而我們的聲樂教學體系大多也借鑒國外的教學理論體系。21世紀以后,在日常的聲樂藝術實踐過程中,歌者演唱的環境、氛圍等的外部條件的變化,都可能引起歌者當時心理狀態穩定程度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聲樂演唱結果的成敗。所以聲樂教學在對聲音塑造的過程中, 教師除了要用敏銳的聽覺去判斷學生所發出的聲音外,還要善于通過內視覺去觀察存在于學生體內的生理及心理兩者所建立起來的歌唱狀態是否和諧。心理素質過硬的歌者才能更好的進行完美的發揮,因此教師在在聲樂教學中要將提升學生的歌唱心理素質看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來對待。
一、注重對學生歌唱技能準備的訓練
任何一種演唱都離不開最基礎的發聲練習。所以為了使歌者的發聲器官能夠盡快的適應歌唱的需要,歌者本體需在正式演唱前進行一些準備性活動。但即使正確的科學的發聲練習也需要一個度,因為聲帶歸根結底也是一塊肉體組織,有一定的承受度,超過這個度,就會產生疲勞、嘶啞、急性水腫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等到正式上臺的時候影響發揮,所以教師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遇到發聲練習的環節時,特別是對音域的高低 、聲音的強度、練習的時間一定要有所控制,也提醒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它的“度”,不能練到筋疲力盡的程度。特別在有在演出的時候,臨上場前適當的的“開聲”,不要過度的唱。全身活動開即可,時間盡量控制在十分鐘以內,切忌不宜過長 。這樣才能保證歌者在正式上臺演唱時聲音的新鮮和光澤。
二、走向舞臺,克服舞臺恐懼心理
作為任何一名聲樂學習者都應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從各個方面去不斷提升完善自己的演唱水平,同時,眾所周知,演唱是一門集聽覺與視覺于一體的表演藝術,最終結果均是要體現在舞臺上,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鍛煉學生的的舞臺表演能力,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表演的機會,例如多舉辦班級音樂會等。筆者在寫作本文之前也進行了大量的調研,由于聲樂教學環節中大多數老師都將課堂的實際技能訓練放在了主要位置,而忽略了鼓勵學生去上臺表演,忽略了從課堂到舞臺的距離。這樣學生平時上臺表演的機會較少,僅還是停留在琴房演唱的時候狀態還不錯,而真正演唱時又會因為換了一個環境而不適應,導致心里緊張,影響正常發揮。而舞臺上發揮的狀態恰恰才是凸顯聲樂教學的實踐屬性的最好證明。所以教師在日常授課中就應當設置一個舞臺表演的環節,將學生上場的臺風、歌唱過程中的眼神、面部表情、形體表演及從上場進行歌唱藝術表演到謝幕方面給予學生重點指導。當我們的學生從幾平方米的琴房站到寬敞的舞臺上演唱時 ,諸如舞臺燈光、布景、眾多的觀眾等等因素,甚至有的特殊點的演出環境都會對歌者的生理及心理方面造成干擾。此時此刻就要求我們學生不但要有優美動人的聲音、嫻熟的技藝和感人的藝術表現力,更要具備優雅大方的舞臺氣質,才能確保演出的完整性。
三、為學生選擇適宜的實踐曲目
聲樂課堂教學有很強的針對性,在初始階段,總體上應略低于學生的水平。適宜的實踐曲目能夠增強我們學生的自信心并讓其熱愛歌唱。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給不同水平程度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曲目,因為不適宜的曲目不但會給學生帶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負擔,還會影響學生的本體對歌唱積極性。從學生本體的實際情況出發,并且根據每為學生的音域、音色、聲部、唱法,有針對性的進行曲目選擇,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才能游刃有余的駕馭作品并且將水平發揮到極致。這就要求聲樂老師要有一雙好的耳朵,因材施教。即要針對學生在發聲技巧、歌唱技能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給予有效措施,又要針對學生的聲音特點、聲音技巧和藝術表現力,選取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曲目。選擇曲目的難易程度要考慮到學生現階段對演唱曲目的技術駕馭能力、音樂表現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作為老師,我們還要經常給予學生的鼓勵與肯定,幫助學生克服恐懼的心理,增強其自信心,可以嘗試學生在在演出中,坐在臺下老師適時的給學生一個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這些都會給學生更多的力量。
音樂本身是美好的,但是聲樂的學習卻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這就需要老師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傳授給學生扎實的演唱功底,更重要的是想方設法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給予充分的引導和鼓勵,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聲樂的興趣,那么只有具備扎實的音樂素質和穩定的歌唱心理素質才能在舞臺上完成對一首作品的完美演繹。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06).
[2]劉延俊.對聲樂教學過程中情感培養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2(23).
[3]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社,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