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鋼琴教學是最基本的課程。鋼琴在音樂中有較高的地位,因此在高校音樂專業中,鋼琴教學成為音樂教育走向世界的象征。但過分突出音樂世界性,忽視民族民間音樂,對于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極為不利。使我國民族音樂成為邊緣化,最后面臨逐漸湮滅的危險。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應該從高校音樂教學開始。
【關鍵詞】民族音樂;民間音樂 ;鋼琴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
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包括文字、文學、美術、音樂等方面。這些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見證,凝聚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智慧。
就我國民族音樂而言,包括民歌、民謠、戲劇音樂、器樂等多種形式,僅民族樂器就有吹、拉、彈、撥、打擊等多種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曲目。我國的民族樂器從材料上分,有土、金、木、竹、石、革、瓠、絲,這些樂器和人類發展一致,從簡單到復雜,從天然到人工合成,音色也隨著樂器的改良而變得越來越精準、悅耳動聽。我國的樂器不僅有民族世代相傳的部分,也有從兄弟民族吸收改良的部分,像琵琶就是來源于少數民族的樂器,經過歷代相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樂器。我國民族音樂還包括大量的聲樂,包括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民歌民謠,還有將各地民歌民謠整合而成的戲曲音樂,戲曲音樂是建立在不同地區的地方語言和民歌基礎之上的,用當地的民歌和語言來演繹故事,成為后來的地方戲曲,這種藝術形式曾經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影響了人們幾百年。
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豐富,和我國歷代統治者重視民間音樂相關,從西周開始,朝廷就有專門的音樂機構負責收集民歌民謠。一來可以豐富宮廷音樂;二來民歌民謠是反映社會生活的,統治者可以從民歌民謠中發現民間生活現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民歌集。漢朝也有專門的音樂機構“樂府”,職能是收集民歌,培養音樂人才,也留下了漢樂府這樣的詩歌集和文學形式。唐朝的音樂機構更豐富,有負責創作的,也有負責培養音樂人才的,機構包括太常寺、太樂署、鼓吹署、教坊等。還有專門用來在宮中演出的“燕樂”,包括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唐朝的唐太宗和唐玄宗,不僅重視音樂,自己還是音樂人才。唐太宗就創作過“秦王破陣樂”,唐玄宗也創作過“霓裳羽衣曲”。自唐朝以后,每個朝代都有專門的音樂機構,用來發掘民間音樂,為朝廷提供音樂新作,這樣一直延續到清朝。
二、我國當代高校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音樂從20世紀開始受國家重視程度不夠,在民國時期,由于帝制結束,人們思想得到了解放,更熱衷于學習國外的音樂,鋼琴、提琴逐步成為樂器的首選,傳統的民族樂器只有在民間傳播。1949年以后,在高等音樂教學中也存在重視西洋音樂,輕視民族音樂的現象。在器樂方面,更加重視對鋼琴的學習,很多民族器樂都受冷落;在聲樂方面,重視美聲唱法,這樣可以和世界接軌。民族唱法只能在國內有影響。這種急于提升在國際中地位的做法,完全忽視了民族音樂對本民族的影響。盡管我國重視西洋音樂的教學,也培養了無數鋼琴家、美聲唱法歌唱家,但整個民族的音樂欣賞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大多數人不喜歡交響樂,甚至聽不懂交響樂。美聲唱法中的意大利歌劇,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仍然不感興趣,也感受不到其中的音樂美感。中國人喜歡的還是民歌、戲劇音樂,以及植根于民族音樂的通俗歌曲。
我國高等音樂教育之所以出現熱衷西洋音樂,無法提高全民族音樂素質的現象,關鍵在于忽視了音樂具有民族性這個特點,民族音樂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發展是一致的。擁有中國民族文化的人,喜愛的音樂表現形式始終是民族音樂。這和西洋音樂植根于西方民族文化一樣,只有擁有西方民族文化的人才會欣賞自己的民族音樂。我國高校音樂教學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音樂教學不是為廣大觀眾服務,而是為了國際地位,高校音樂教學的目標是能夠在世界比賽中獲獎,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也有鋼琴家,歌唱家。忽視了藝術家應該為觀眾服務,向觀眾傳播音樂文化。抱著這樣的目的培養出來的音樂家,如果不在國家級音樂團體,走入民間常常無法適應社會。因為社會上的觀眾并不懂交響樂、鋼琴協奏曲,這樣的音樂人才常常是曲高和寡,要適應社會,還要用民族音樂來充實自己。這樣的教育方式嚴重脫離了生活,浪費了學生大量寶貴時間。
三、我國高校鋼琴教學中對民族音樂傳承存在的問題
鋼琴作為“樂器之王”,具有其他樂器無可比擬的優勢,最主要的特點是音域寬廣,包括了樂音體系中的全部樂音。高校音樂教學中,對鋼琴教學也格外重視。目前,我國高校鋼琴教學中所引用的教育體系是西方的教育體系,所引用的教材、練習曲也都是外國音樂曲目,對于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很少引用。在全球化進程中,民族音樂文化正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要普及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應該從音樂教學中做起,但目前高校鋼琴教學中,在民族音樂的傳播問題上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民族音樂曲目數量少
鋼琴教學中,需要用大量樂曲作為練習曲,在這些曲目中,外國曲目居多,一些名家的曲目都被列為練習曲,像肖邦、莫扎特、貝多芬等人,學生提到音樂家,也滿口都是西方音樂家。
我國的民族曲目也有少量出現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像《牧童短笛》《茉莉花》等民歌改變而成的鋼琴曲,但在眾多的鋼琴曲目中,民族音樂數量微乎其微。
(二)民族音樂鋼琴曲創作數量少
我國音樂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忽視了對鋼琴音樂的創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流行歌曲創作中,這樣才能做到名利雙收。鋼琴曲的創作常常是“曲高和寡”,因為社會上能夠靜下心來欣賞鋼琴曲的人畢竟占少數。即使欣賞鋼琴曲,也更加偏向具有國際影響的,如法國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對曲目的要求也是以世界級大師為主。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作曲家的創作熱情。
(三)教育體系不完善
我國的鋼琴教學一直以來沿用的是西方教育體系,沒有建立中國特色的鋼琴教育體系,這也阻礙著民族音樂鋼琴化。在教育體系中,應當將鋼琴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相聯系,編寫適合自己文化的教材,將鋼琴的特點和傳統民族音樂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熟悉民族音樂文化,這需要音樂教育機構進行改革。
(四)對民族音樂文化不重視
無論是教學中存在的重視西方音樂,還是鋼琴創作中鋼琴曲的缺失,根源是對民族音樂文化不夠重視。這種不重視追根溯源,到20世紀的新文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將傳統文化否定,偏執地認為所有傳統文化都是為帝王服務,帝王制是阻礙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觀念在新中國建立后變得變本加厲,否定傳統道德文化的同時,對民族音樂、中醫文化都采取批判的態度。這樣才給幾代人造成錯覺,認為凡是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落后的。這種觀念表現出來的教育觀是重視英語,輕視漢語;重視油畫,輕視中國畫;重視西洋樂器中的鋼琴、提琴,輕視傳統民族樂器的二胡、簫笛。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提高民族自信,連民族自信都缺失的民族,也很難得到他人的尊重。樹立民族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傳承民族文化。
四、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
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傳承民族民間音樂,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重視民族音樂文化
重視民族音樂文化是樹立民族自信的重要手段,而民族自信的建立首先要了解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了解的途徑就是在生活中接觸,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學習和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優勢,讓下一代從小就熟悉民間音樂文化,這才是培養民族自信心的正確方式。在中小學開展音樂教學,培養學生演唱民歌,演奏民樂的興趣。因為整個民族都熟悉民族音樂,有音樂氛圍,無論是演唱還是演奏,都能找到聽眾。
(二)高校鋼琴教學建立自己的音樂教育體系
鋼琴在音樂教學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其他樂器無法替代的。但作為中國鋼琴教學,應該有自己的教育體系。構成教育體系,首先要考慮到鋼琴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向廣大聽眾奉獻優秀的音樂作品,基礎就是需要觀眾能產生共鳴。作為中國聽眾,最熟悉的還是自己的民族音樂,只有將鋼琴教學和民族音樂傳播相聯系,才能培養出人民藝術家,而不是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的優勝者。其次,利用鋼琴音域寬廣的特點,演奏我國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包括民歌和戲劇音樂。這就需要在鋼琴演奏中將民間音樂作為平時練習的曲目,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與音樂的關系。建立鋼琴教育體系,需要參考國際流行的教育體系,結合民族特點進行整編。
(三)重視鋼琴曲的創作
將民族音樂運用到鋼琴教學中,需要培養專業的鋼琴作曲家,將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改編成鋼琴曲。在這方面,我國前輩作曲家王志信就做過嘗試,他將陜北民歌《藍花花》改編為鋼琴曲《蘭花花敘事曲》,深受聽眾好評。因此,國家要培養和發掘這樣的人才,讓更多的“王志信”加入到改編創作隊伍中。
(四)豐富音樂教材
當前的鋼琴教材是按照外國教育體系所編,選用的是西方傳統音樂。要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就要豐富教材,在保留外國先進部分的同時,還要將民族音樂加入到音樂教材中。豐富音樂教材,還要將音樂教學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無論是鋼琴教學還是聲樂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人民藝術家,傳播民族音樂的繼承人,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在國際上獲獎,讓中國觀眾接受,意義比國際上獲獎更大、更重要。
五、結語
利用鋼琴教學發揚和繼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生活的需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音樂的欣賞也逐步從通俗音樂向高雅音樂轉變。鋼琴演奏是高雅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鋼琴欣賞民族音樂是普及和提高大眾文化的重要手段;民族音樂傳承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國家強大,需要在國際上有自己的特色,民族文化正是這種特色的外在體現。國家強大還需要具備眾志成城的民族自信,民族自信就是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認同,為自己的民族文化驕傲;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也需要利用鋼琴演奏的形式。
參考文獻
[1]胡楓.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傳承與運用[J].藝術研究,2017(04).
[2]王萌.高校鋼琴教學之民族民間音樂探究[J].戲劇之家,2016(02).
[3]康澤云.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6(12).
作者簡介:王雯(1977—),女,云南省臨滄市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