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 要] 目前技工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在遵循技工院校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建立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崗位勝任力模型,實現“學院戰略目標—教師績效促進”的雙向循環,對技工教育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以廣州市某技師學院為研究對象嘗試建立“一體化”教師崗位的勝任力模型并對其應用管理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崗位勝任力;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234-02
一、勝任力的概念界定
20世紀70年代,戴維·麥克利蘭(David McClelland)正式提出勝任力概念,勝任力是指與工作績效相似或相聯的知識、技能、能力、動機等。而勝任力模型是為完成某項工作,達成某項績效目標而構建的具體的一系列不同勝任特征的組合,它是針對特定職位表現要求組合起來的一組勝任特征。
根據廣東省人社廳2009年第86號文件《關于印發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中關于一體化課程的解釋,本文所指的“一體化”教師勝任力是在教學開展過程中與工作績效緊密關聯的、能夠高度概括的行為模式,描述績效優秀教師應具備相對穩定和持久的特征。勝任力研究的特點在于可區分“一體化”教師崗位中績效優秀者和平平者的勝任特征。
二、構建“一體化”教師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水平
通過構建崗位勝任力模型,可以將學院的發展戰略目標細化為對教師具體行為的要求。教師通過模型對照進行自查,了解到自身的綜合能力素質現狀與學院發展要求之間的差距,對自身的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起到指引作用,并能及時調整和完善能力素質,實現職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有利于提升學院的整體競爭力
廣州市某技師學院(以下簡稱“某學院”)在校企零距離接軌的人才培養方式基礎上,對“一體化”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嘗試通過構建教師崗位勝任力模型,明晰教師的能力儲備模塊,優化資源配置,引導“一體化”教師逐步形成趨于完整的崗位勝任力,探索其在學院教師管理中的應用,讓教師的發展和學院的發展相輔相成,以提高學院整體的競爭力。
三、“一體化”教師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一)構建的過程
為了確保能力素質模型構建的科學性,根據某學院的實際情況,選取了六個產業系的一體化教師作為調研對象。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140份,回收問卷1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137份,有效率達98%。
在被調研教師中,年齡在30歲及以下占19%,31~40歲的占56%,41~50歲的占18%,51歲的占7%,大部分教師屬于中青年群體。教齡在5年以內的占總人數31%,6~10年的占39%,11~15年的占16%,16~20年的占3%,21年以上的占11%,大部分教師的教齡都在10年以內。普通教師占總人數71%、骨干教師占16%、專業帶頭人占6%、教學能手占6%、技術能手占1%,大部分屬于普通教師群體。
(二)構建的步驟
本次構建模型分五個步驟進行,具體如下:
步驟一,初步核定基本勝任力特征詞。筆者通過文獻檢索法獲取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勝任力模型的相關研究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德爾菲法組建學院內外熟悉輕工學院教師工作特點和績效要求的專家小組,以“是否貼合‘教師基本特質‘技工教育特質‘學院辦學特質三個特質”為標準,收集專家小組對目標崗位勝任力的看法和意見,初步核定了學習能力、技術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34個基本的勝任力特征詞。
步驟二,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法,驗證并補充勝任力特征詞。首先制定訪談提綱,依據目前某學院年度考核以及學院各部門領導給出的評價,分別選取6個教學系的優秀教師和普通教師各1名,對12名教師進行訪談,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優秀教師組中匯集了出現頻次較高的勝任力特征詞,驗證并補充勝任力特征詞。最后,確定了學習能力、成就動機、自信心等30個勝任力特征詞。
步驟三,編制調查問卷。針對所核定的某學院教師的勝任力特征詞,采用Likers 5 級評分法編制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法,在學院內選取一體化教師進行調研。
步驟四,數據分析。根據調查問卷收集的數據,運用SPSS17.0系統軟件,通過因子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揭示影響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的各個主要因素的未來變化趨勢,篩選一體化教師勝任力模型構建的基礎統計指標。
步驟五,形成結論。根據調查統計建立的輕工學院“一體化”教師崗位勝任力模型得出結論,并進行初步應用探索。
(三)模型構建的結論
按照以上步驟,通過相關數據分析,最終建立輕工學院“一體化”教師崗位能力素質模型,如下表所示。
一體化教師崗位勝任力模型
1.勝任特征一:教學組織能力
該因子的平均得分為4.001,占權重20.44%,重要程度位居第一,是某學院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首要能力因素。專業知識和技能是教師最基本的能力素質。此外,教師應堅持高度的責任心,傾情教書育人,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必須保持尊重的平等態度,才能在互動中開展教學指導工作。同時,緊跟社會發展的變化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的創新,提高自身應變能力,才能指導學生與時俱進地進行實踐。
2.勝任特征二:職業基本素質
該因子的平均得分為3.923,占權重20.04%,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基本能力素質。教師必須具備積極的態度,在技工教育的超常規發展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這是“一體化”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保障。教師必須緊跟技工教育發展的脈搏,分析當下的職業發展需求,提高溝通表達能力,為職業發展積蓄力量。
3.勝任特征三:職業發展能力
該因子的平均得分為3.893,占權重19.89%,重要程度位居第三,可以被定義為教師在職業道路上發展所需具備的能力。教師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把自信與自律融入職業發展中去,在實訓技術項目中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求索精神,結合專業特點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能力,提高一體化教學的質量,將學生培養成為高技能人才。
4.勝任特征四:人格魅力
該因子的平均得分為3.891,占權重19.88%,重要程度位居第四。教師想要提高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就要學會構建與學生的良好互動關系,并進行順暢的教學與操作交流,才能得到學生的支持,獲得認同感。“一體化教師”需要形成一套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育原則,從而服務于教學與科研工作。
5.勝任特征五:綜合管理能力
該因子的平均得分為3.864,占權重19.74%,重要程度位居第五,體現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管理實力。某學院在不斷提升發展內涵的形勢下,對“一體化教師”的綜合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一體化教師”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培養知識應用與技術操作相結合的技能型學生;提高組織管理能力,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在教學和管理中存在的隱患和問題。
四、勝任力模型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一)在教師招聘中的應用
在進行教師招聘時,可以依據教師崗位勝任力模型,以學院辦學目標所要求的教師應具備的核心專長和技能為能力素質的評判標準,從評價應聘者的價值觀以及過去經歷的行為表現過程,衡量其與目標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素質的符合度,并預測其工作績效,將分析結果應用于甄選評價,做出任免錄用決策。
(二)在教師績效管理中的應用
將崗位勝任力模型與績效管理相結合,能為學院績效、系部績效和教師個人績效的有效聯動與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在績效管理的全過程關注教師績效的不足與問題、潛能與障礙等方面,并根據其表現提供及時的反饋,為教師制定出績效改進和能力發展的行動步驟建議,在進行良好績效溝通的同時,實現學院和教師的雙贏。
(三)在教師薪酬管理中的應用
基于教師勝任力模型的教師薪酬管理,可以根據教師能力素質的情況與實際績效的差異,建立分層的薪酬等級,在薪酬中分類進行評定與管理,形成不同層面與水平的績效工資體系,從而實現公平與激勵的雙向目的。
(四)在教師培訓中的應用
結合學院當前或今后發展的需要,以教師和專業學科所需的勝任力素質作為培訓的重點內容,再將個體與勝任力模型中差異較大的要素列為教師培訓最具針對性的關鍵內容,制定能力素質培養計劃,使培訓的形式和內容更貼近實際需要,提升培訓效果。
(五)在教師職業規劃中的應用
結合學院或教學系部的組織環境等因素,以崗位勝任力要素為參照標準,評估教師的勝任力素質,指導教師更好地進行職業發展規劃,從而促進教師努力開發和提高符合學院發展所需的技能,實現個人發展愿景和學院發展戰略之間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辜東蓮.職業能力測評實證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嚴正,卜安康.勝任素質模型構建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3]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
[4]張志新,趙志群.職業教育教師職業能力模型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5):22-26.
[5]王昱,戴良鐵,熊科.高校教師勝任特征的結構維度[J].高教探索,2006(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