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麗
【摘要】剛開始學習鋼琴演奏時,學生會接觸到兩種基本彈法:一是斷奏;二是連奏。連奏就像一個孩子已經學會了走路,能連續走好多步不摔倒,然后漸漸跑起來也很順暢;斷奏是他(她)學會走路之前的一步步獨立的探索,是每個手指建立力量的感覺、鍛煉支撐的力度的重要環節,是手臂通過每個手指的單獨嘗試,找到力量疏通途徑的最佳方式,是學生對手指、手臂和肌體之間相互配合彈出想要的音樂感覺的第一次綜合體驗。更重要的是,斷奏可以幫助我們體會放松。放松是鋼琴演奏中很重要的課題之一。
【關鍵詞】鋼琴;教學;方式;斷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一、放松與斷奏關系認知
這里所說的放松,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完全放松。鋼琴演奏涉及肌肉的精細活動,不可能全然放松,否則演奏無法進行。但是,如果不學會放松,初學者很快就會感到肌肉疲勞,彈不下去。因此,要從一開始就重視放松,時時體會放松的感覺,如果手臂感到了疲勞,則盡快讓疲勞得以緩解,不讓它繼續積累。彈奏的聲音如果緊張,會缺少穿透力,坐在音樂廳最后一排的觀眾就可能聽不到;緊張也會影響聲音的質感,難以表達出我們想要的音樂效果。可見,沒有放松,就難有演奏的持續,也難有演奏的好聲音。但放松又是不太好掌握的,因為彈奏需要力度,既然用力了,又如何放松?既然松下來了,又拿什么去彈呢?斷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是斷奏,可以借助外力給出彈奏的源動力。比如,將要彈奏的那個手臂拎到半空,松手,讓它如自由落體般落在琴鍵上,然后重復這個動作。這些動作的連綴就是斷奏的過程。我們聽見音和音之間是斷開的,并沒有連起來。合理利用它們自身的重量,不僅會幫你省力,而且能演奏出更多不同質感的聲音。
二、放松與斷奏技巧訓練
在鋼琴演奏中善于運用手臂的重量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這一點卻常常被忽視,多年來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彈琴過程中對手指自身的訓練。當然,著眼手指訓練也是需要的,關鍵是兩者的比例,即應該把手指和手臂的工作分配得合理,手臂和手指是相互配合的。當演奏者體會了自由落體感覺的手臂斷奏,接下來需用一個手指把落下的力量支撐住,也就是說,在體會了放松地落下后,再開始學習斷奏。手臂本身的力量是不弱的,但如果手指的支撐較為軟弱,那么落下去的大多數力量會被緩沖和消耗掉,真正到達琴鍵的力量是較小的;如果手指的支撐較好,有多少力可以承接多少力,那么自由落體的力量可以直接傳遞到琴鍵上,力量的利用率便較高。所以,鋼琴學習中經常聽見“手指站住,不要扁”的要求,原因就在于此。“站住”了的手指,能夠穩定地傳達身體、手臂、手指的力量,而”扁”了的手指在扁的過程中,力量是游移不定的,難以控制,較難保證聲音的質量。當然,如果能夠控制好力度,“扁”手指也未嘗不可。一些鋼琴演奏家用“扁”手指演奏,但這種“扁”往往是外松內緊,看起來很隨意,可內在的張力絲毫不減,甚至有增無減,這與前面所說的手指“站住”是一個道理。外表的“站住”與否是衡量的外在標準,關注的內在是對力量的有效把握。
斷奏練習是初學時經歷的一個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斷奏只有手臂斷奏一種,也不意味著斷奏是鋼琴學習的初級階段,斷奏貫穿于鋼琴學習的整個過程。小到初學的鋼琴小曲,大到與樂隊合作的鋼琴協奏曲,不同程度的鋼琴曲都可能用到不同的斷奏技巧。例如,鋼琴協奏曲《黃河》里既有手臂斷奏(第一樂章)、手指斷奏(第三樂章),也有手腕斷奏(第四樂章)等。斷奏的標志一般比較明了,音符上方有斷奏記號:“.”,但并不絕對,要根據音樂的實際需要選擇演奏方式。例如,《黃河》協奏曲第一樂章振奮人心的主題,音符上并沒有斷奏的標志,反而擁有一個保持時值的“-”,但保持時值并不是刻板的理解,它在音樂上更多的涵義是要把音樂做到更飽滿。而根據這個樂曲的歷史背景、激昂情緒,這里的音符鏗鏘激昂的成分更多,所以飽含激情的斷奏更能表達出噴涌而出的力量、萬眾堅定的決心,故而在此常常采用斷奏的彈法。
學鋼琴需要一邊學,一邊思考,因為所有學習的知識看起來是固定不變的,其實沒有永恒的道理。如果存在一種永恒,那就是音樂,你心里的音樂。你心里的音樂會指引你解讀看似沉默的音樂規則。在初學的曲譜中,其實比較少斷奏的標記,往往只有單純的音符,但這并不意味著都彈連奏——“凈”譜是可以用斷奏來彈的。先掌握好斷奏的感覺,讓手臂力量能夠順利到達指尖,讓十個手指都得到充分的感知和鍛煉,對接下來連奏的學習不無裨益。
三、結語
放松與斷奏是鋼琴彈奏技術的基礎,只有很好地全面掌握斷奏、放松方法,鋼琴彈奏技術才能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昌逵.中國鋼琴音樂文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