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 曹翎
【摘要】固定低音變奏的共同特點是旋律與織體獨立創作,與固定低音有機結合,按自身規律發展,符合樂曲整體的曲式結構特征,音樂主題主要作為樂曲和聲低聲部,可能有模進、復調化發展等。根據固定低音特征對結構細分,又可以分為“固定音型變奏”和“固定低音變奏”,固定低音變奏又可以分為帕薩卡里亞和恰空兩種形式。阿連斯基《固定低音變奏曲》Op5No.5兼具固定低音音型變奏與單三部曲式兩種曲式特征。
【關鍵詞】阿連斯基;《固定低音變奏曲》;曲式結構;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一、固定音型變奏
固定音型變奏也稱“固定動機變奏”,是一個短小的、不具備完整主題的旋律性音型在低音部不斷重復,長度約1小節到2小節。其本身沒有終止性進行,與上方聲部和織體一起作連貫性發展,共同構成某種終止形式。旋律在發展時,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完全受短小固定音型的制約,可能以旋律或織體的形式發展,也可能以復調化的形式發展,其分句結構可以與固定音型分句結構相同,也可以自由組合,但段落結構必須清楚。對聲部的總體要求是結構清楚、旋律流暢、發展統一、變化自然。固定音型因位于低聲部,常起到和聲低音聲部的作用,在持續一段時間后,可以移到其他聲部或進行移調模進處理。
固定音型變奏的主要手法包括八度音程疊加添加和弦外音、改變調式調性、聲部對換、調整節奏等。(如阿連斯基《固定低音變奏曲》OpNo.5)固定低音變奏與固定音型變奏的差別僅在于主題的長度與結構特點上。固定低音較長一些,一般不短于樂句規模,比固定音型變奏更富有旋律感,主題形象更完整一些,常有較明確的終止式,結束在主和弦或屬和弦上。因其結構已經符合句讀劃分的規模,所以上方聲部與固定低音的結構劃分往往一致。但這種結構劃分的一致又往往與聲部發展的交疊共同存在,使音樂具有了更好的連貫性。
二、阿連斯基《固定低音變奏曲》Op5 No.5曲式結構分析
本曲為俄羅斯作曲家安東·阿連斯基為鋼琴寫作的固定低音變奏曲,沿用了固定低音變奏的形式,由一組具有一定和聲意義和節奏意義的固定音型貫穿全曲,屬于固定音型變奏的類型;但上方聲部卻是主調風格音樂,可以劃分為有引子和尾聲的單三部曲式。
低音的固定音型由六個音符組成,周期性循環,既有一定的旋律性,又有一定的和聲功能和節奏意義。在整個樂曲中,低音音型不斷重復、變化,形成自身的發展規律,而上方聲郎的主調化旋律又構成三部性曲式結構。兩者在內部結構的重合點上常常是錯位的,但在一級式結構的劃分上,固定低音又成為曲式結構屬性分類的重要依據,從而使低音與旋律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引子(1~2):低音音型首次陳述,就固定低音變奏而言,起到主題呈示作用。從八度疊加的主音開始,開放于屬音,既呈示了D大調的調性,又為旋律聲部主題呈示作屬準備。
A樂段(3~18):復樂段結構,非方整性,單一調性。第一樂句3小節,從一系列和,變格進行開始,呈示上方旋律主題,完全終止;第二樂句3小節,是a樂句材料的倒影展開,中途向屬方向離調,開放于屬和弦;第三樂句是第一樂句的重復,低音變為八分音符的八度顫音,完全終止;第四樂句與第二樂句平行,低音仍延續八分音符的八度顫音,于15小節分裂、模進,16小節不完滿終止后擴充,17小節完全終止而收攏,18小節低音固定音型的呈示起到連接作用。
B樂段(19~32):轉入屬方向調,調性在屬大調(G大調)與關系小調(#f小調)之間徘徊,與A樂段形成對比。上方聲部保持了A樂段的基本結構特征,對比性主題呈示,復調化因素更為突出,30小節完全終止于#f小調主和弦,31~32小節起到連接和再現段的屬準備功能。
A樂段(33~47):主調再現,保持了呈示部分的結構及上方旋律特征,織體變奏使音樂具有了一定的動力感。變奏的方法是首先在下方聲部引入三連音與和弦式織體,中間聲部為分解和弦。重復時,再現了首次呈示的低音固定音型。
尾聲(48~49):主要是低音主題的兩次補充陳述,中間的分解和弦延續,旋律聲部分裂后間斷陳述一次,好似回音繚繞。
三、結語
阿連斯基《固定低音變奏曲》Op5 No.5兼具固定低音音型變奏與單三部曲式兩種曲式特征。在分析時,要充分考慮到固定低音音型變奏往往比較短小,這種變奏類型的低音循環與上方聲部的句讀劃分往往無法重疊,因此,通常以上方聲部的特點劃分曲式結構。
參考文獻
[1]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