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北嗩吶是四川省廣元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獨特的音樂風格,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濃厚的地方特色使之成為全國民間嗩吶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對川北嗩吶目前的生存現狀和面臨的發展問題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為川北嗩吶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具有較強現實意義和富有前瞻性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川北嗩吶;傳承;困境;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川北嗩吶主要流傳于四川省廣元市三堆鎮,是整個川北嗩吶之源,故也以“川北嗩吶”代稱之,川北嗩吶源于陜西派,又依三堆的文化背景、習俗方言等形成自我特色,稱為陜西派的支派亦無不可。川北嗩吶以多人齊奏,聲勢浩大,氣吞山河為特色,并輔以打擊樂渲染。吹奏形式除齊奏外,還多有對奏、輪奏、部分合奏及領奏等多種形式。多年以來,川北嗩吶以吹打合奏的形式承擔著民間各種慶典節氣、婚喪嫁娶、宗教儀式等民俗活動,成為當地百姓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糧。
一、川北嗩吶的傳承
(一)川北嗩吶的生存現狀
川北嗩吶的生存和發展是緊密地和民俗聯系在一起的,主要流傳在文化層次較低的農民和城鎮市民之間。農村與城鎮恰好是傳統民俗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地方,同時又是文化娛樂活動相對匱乏的地方。川北嗩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擁有兩種民俗功能,一是服務于各種各樣的傳統民間儀式活動。如婚喪嫁娶、開業、升學、祝壽等:二是在這些活動中為人民群眾演奏他們喜聞樂見的樂曲以滿足他們的娛樂需求。
川北嗩吶在1966開始的文化大革期間出現了暫時的沉寂后,一直正常活動。新時期以來,由于廣元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一步落實國家2005年發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開始逐漸重視川北嗩吶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嗩吶班的運用場合從婚喪嫁娶、開業、祭祀擴展到喬遷、賀壽、節慶活動等,班內樂器不斷更新,演出內容豐富,從業人員經濟效應不斷攀升,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川北嗩吶由此從沉寂走向蘇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樂器配置的更新
在川北嗩吶的嗩吶班中,常規的伴奏樂器除了堂鼓、蘇釵、馬鑼、大鑼等,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圍繞新增曲目配置的爵士鼓、西洋管樂等不斷增多,有的嗩吶班更是用上了現代音響伴奏,再加上絢麗的服裝和精彩的舞臺表現,充分體現了川北嗩吶在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在的融合與兼顧。
2.專業素質的加強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促進下,越來越多的嗩吶手開始重視專業技能的精進和傳統曲曲目的專研,在培訓學徒時的教學方法除了使用傳統的口傳心授之外,還采用了專業的音樂理論知識,進一步規范了嗩吶教學。另一方面,老一輩的嗩吶藝人為了傳承傳統曲目,自行收集散落在民間的曲牌,整理成冊,以便后人更好的學習歸納總結川北嗩吶技藝和曲目。這些行為預示了川北嗩吶精品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美好前景。
3.表演曲目的豐富
由于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欣賞水平和審美需求,川北嗩吶為了滿足各個階層觀眾的需要,表演的曲目根據場合的不同而不斷豐富。一是流行音樂的普及,嗩吶手能及時捕捉流行訊息,知道哪些流行歌曲人們喜聞樂見,在網上下載曲譜后反復學練,創造出“山寨版”以迎合年輕觀眾的口味;二是傳統曲目的不斷創新,嗩吶手經常把各個唱本中最精彩的唱段提煉出來串燒成一首新的曲目,旨在老年觀眾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欣賞到更多的戲曲;三是自編類曲目,嗩吶手把自己的拿手絕活貫穿在曲目之中,增加曲目的華彩段以博得觀眾的掌聲。
4.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時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需求也日益高漲,喜歡熱鬧,注重儀式,高調消費也成了當代農村的主流。婚喪嫁娶,開業慶典,升學祝壽等必請嗩吶來熱鬧一下。因此嗩吶藝人的收入也在不斷升高,在人們心中,嗩吶藝人也不再是俗語中的“下九流”“王八戲子吹鼓手”。
(二)歷史遺留問題
盡管川北嗩吶從業人員較前近況有了較大的改善,當前川北嗩吶面臨的瀕危狀況也不容忽視。自2006年川北嗩吶申遺成為廣元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后,政府職能部門在搶救、挖掘、傳承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歷史遺留問題還是存在。一是廣元市地處貧困山區,財政經濟困難,在非遺項目上的經費支出更是難上加難,沒有能力對嗩吶藝人進行持續性的專業素質和個人品德方面的集體培訓;二是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傳統民俗文化淡化,壓縮了嗩吶等傳統樂器的發展空間,傳統樂器的演奏曲目和演奏技藝瀕臨消失;三是一些技藝高超的嗩吶藝人因年事已高不再接活或因病相繼去世。現如今川北嗩吶的傳人年齡最小的已四十多歲,年輕人多數為生活而奔波失去了對傳統嗩吶的興趣,幾百首傳統曲牌已遺失不少,傳統曲牌瀕臨消失。
(三)川北嗩吶已采取的保護措施
基于川北嗩吶目前面臨的問題,廣元市政府責成文廣新局下轄的三堆鎮文化站作為川北嗩吶藝術的職能管理部門,成立了三堆鎮“非遺”小組,并制定保護計劃;投入資金添置了百余套演出服裝及相關道具;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傳承和培訓,請川北嗩吶傳承人楊永培到三堆小學進行“嗩吶進課堂”課外音樂活動授課,培養小學生對嗩吶的興趣及愛好;聘請楊永培當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當客座教授對學校的川北嗩吶隊進行藝術指導,盡可能地讓非遺的種子灑向年輕一代;以及責令相關部門不斷收集散落的川北嗩吶曲譜并整理成冊。
二、川北嗩吶當前面臨的困境
(一)傳統曲目挖掘保護需進一步加強
在筆者進行川北嗩吶藝術調查和走訪過程中,一直沒有找到一部關于川北嗩吶藝術的完整資料,在涉及的零散曲譜和文稿中,對川北嗩吶藝術的探究,特別是對傳統曲目的挖掘整理僅限于粗糙的簡譜記錄,沒有上升到專業理論高度。粗化的川北嗩吶藝術管理負責人缺少專業知識。由此看來,傳統曲目挖掘保護需進一步加強。
(二)嗩吶藝人的整體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
依據筆者調查,川北嗩吶從藝人員大多數是本地農民,平日里農忙務農、農閑從藝,文化知識欠缺,在嗩吶技藝傳授方面多數是爹傳兒子,兒子傳孫子這種家族式延續,在平日生活中的零碎時間用于嗩吶教學,缺乏專業性,規范性,系統性。更別提持續深化性的專業知識學習。嚴重影響了川北嗩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三)新曲目創作需要進一步引導
在廣元市文化館收集的川北嗩吶譜曲中,嗩吶新曲極為有限。創作新曲的作者只有川北嗩吶傳承人楊永培,并且他所創造的曲目還帶有即興性,沒再也沒有其他新曲創作者。嗩吶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新曲目的數量應該逐年增加才是正常現象,新曲目的創作隊伍也應不斷擴大。
(四)鼓勵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
川北嗩吶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產物,誕生于群眾,扎根于群眾,服務于群眾,始終離不開群眾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但是在社會高速發展、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當代的年輕人接收到更多的文化訊息,有了更多的審美選擇,嗩吶藝術漸漸淡出了年輕人的視野。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只有年輕人喜愛嗩吶,重視嗩吶藝術發展,川北嗩吶才有生存空間。所以說,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大力鼓勵年輕人學習川北嗩吶技藝,是川北嗩吶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對川北嗩吶保護發展之建言
(一)以美育人,提高嗩吶藝人整體素質
從學校抓起,從青少年抓起。“嗩吶進課堂”這一活動要做到精致、細化、有效。讓少年兒童接觸到傳統技藝并樹立文化自信,在嗩吶技藝傳授過程中,要做到重視教學專業化,特別是樂理知識方面的學習,也不能忽略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還可在當地中小學開設地方特色音樂課程,師資可以聘請民間嗩吶藝人和專業院校教師相結合。發現有愛好有發展前途的學生重點培養,使其走專業化路線。通過這種培養方式,既奠定了川北嗩吶的群眾基礎,又為專業音樂院校儲備了優秀人才。
(二)營造良好氛圍,拓展嗩吶藝術的傳承創新發展
傳承離不開創新。川北嗩吶想要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就要不斷營造嗩吶藝術的發展氛圍,著眼于培養優秀的德才兼備的年輕嗩吶藝人;著眼于中老年嗩吶藝人對川北嗩吶新曲的創作與指導;著眼于嗩吶曲目更好的普及和運用;著眼于川北嗩吶的品牌效應,打造廣元市旅游文化精品。真正讓川北嗩吶藝術做大做強,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繼而成為廣元市對外宣傳引以為榮的名片。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落實完善傳統曲目的挖掘保護措施
川北嗩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廣元市列入重點保護項目。既然成為了政府行為,相關職能部門就應該從文化戰略、工作決策、干部職責和資金投入上逐步建立動態的、持續發展的保護體系。嗩吶藝術的挖掘和保護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政府執行單位應有計劃地把長期目標階段化,階段目標責任化,并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把責任細化,由此引申到川北嗩吶傳統曲目的挖掘和保護工作中。進一步完善嗩吶藝人的檔案,真正做到有曲目必采集,有技藝必存檔。特殊曲目,特殊技能實施不間斷重點跟蹤,及時分步落實搶救保護措施。
筆者相信,川北嗩吶在未來的發展道理上,能正確處理好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一定會穩步前進,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袁靜芳.中國傳統民間儀式音樂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薛藝兵.“非物質文化”新語境下的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問題[J].人民音樂,2004.
作者簡介:周越(1989—),女,四川蓬安人,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文學學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16年科學研究項目“川北嗩吶傳承的研究”(人文社科類)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6SB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