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華
【摘要】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完善、心靈的健康成長、智慧的啟迪開拓乃至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具有極其重大的影響。充分發揮音樂的功能和特點,讓學生建立完美的審美素質,提高音樂教育的整體高效性,應是音樂教師在課堂中不懈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音樂教學;藝術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4.3 【文獻標識碼】A
一、突出音樂性的語言來講課
在教學中,教學語言的重要性老師都非常的注意,甚至為了一個環節的過渡語都要反復設計,看看是否流暢優美而具有啟發性。在授課過程中,我的語言也曾得到老師的指點,反思之下認為音樂課的語言應該有自己的特點,而不能完全采取語文課的所謂提問要有層層深入,問題語言設置要簡潔有效等。這些還都是一般的語言范疇,而不是真正有效的音樂語言。有節奏的語言是第一要素,第二要素也是教師必須應有的基本教學能力,專業術語的語言是第三要素。教師應影響學生對音樂各種要素的積累,了解更多的音樂語言,從而逐漸豐富學生的藝術修養。
二、要突出音樂的體驗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音樂藝術主要還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緊緊圍繞音樂而開展的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過程,沒有圍繞音樂而進行的非音樂活動,或者是將音樂做活動的背景音樂,即便是有學生主體參與的實踐活動,也不是真正的音樂教學。在教授歌曲《恰利利、恰利》時,我緊緊圍繞音樂的印尼風格的節奏和極富特色的印尼語的歌詞開展教學,設計了了解印尼風情、學習印尼語、自編簡單動作輔助歌曲學習等一系列的活動,在這里有一個難點就是印尼語襯詞的學習,因為三年級的學生語感還沒有很好發展起來,語速較慢,加上又是很長無任何意義的拼音,學習起來就非常的耽誤時間,而且會破壞整體學習歌曲的情趣。所以,在這里我處理為一種勞動體驗性的教學活動,不做重點單獨拿出來解決,直接改為漢字,讓學生一目了然。將襯詞的想象和動作感受做為歌曲的重點音樂活動,那就是勞動的體驗和想象。讓學生聆聽后自編勞動的聲音、或者是勞動的動作等。讓學生充分聆聽和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激發起學生對勞動的喜愛之情。如果總是為了解決難點而直面解決是非常不巧妙的一種方法,而且毫無音樂性可言。在后期的聽課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教師都能將這種體驗活動貫穿在歌曲的學習和欣賞中,學生往往是在教師設計的體驗活動環節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表現音樂,在和同學的音樂互動中逐漸提高自己的藝術表現力,還有很多學生自主創新內容,充分彰顯了學習音樂的主動性。
體驗性的學習也可以說是一種活動性的教學方式,需要師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及時調控能力和高超的藝術素養,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反復學習新課改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要抓住兒童學習音樂的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三、突出音樂的表現性
音樂通過音響可以表現多種多樣的音樂形象、物體狀態、環境氣氛等。所體現的畫面和視覺形象卻不是聽眾從音響中直接感知到的,必須通過想象活動,然后調動自己的語言、歌聲、舞蹈、演奏來再次表現音樂作品,這就構成了音樂的表現性,這也是音樂最具特色的一個特點,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智力的發展。
表現性是學習音樂的一個必要的有效手段,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創造實踐,他們可以把自己剛學習的小本領或者小創意都拿出來試一試,甚至很向往這樣的表現。音樂特有的表現性可以極大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一個有效的音樂教學模式就是一節課中設計或大或小的適合學生參與的音樂表現性的環節,或是技能的,或是情景的,或是游戲的,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所以,我們要始終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動力,以音樂的審美、體驗、感受為核心,突出音樂的表現性特點,深挖作品的內涵,將音樂知識、技能技巧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想象 ,讓學生從音樂的表現實踐中學習音樂,再次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奇跡。
在本次的高效課堂和師帶徒的活動中,我收獲了很多有益的教學經驗,以上只是在反饋自己的不足的同時,總結的改進方法。藝無止境。那么,我所研究的藝術課堂也是沒有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廣博國內外的各種教學方法,借鑒更多的教學經驗和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與老師們一起交流合作, 努力創建更完美、更高效的藝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