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對民俗傳統文化的相關研究是我國學術界的熱點話題。苗族姊妹節作為苗族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形式之一,傳承與發揚了苗族在漫長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文化以及傳統習俗。苗族姊妹節這一節日傳統主要生發于貴州省臺江縣等地區,是占據苗族傳統節日重要地位的特色習俗節日,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該節日承擔著苗族婚戀的功能。隨著現代化經濟的不斷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受到的沖擊愈發明顯,生存發展的空間不斷壓縮。基于此,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和諧發展,保護特色民族文化已經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本文,圍繞苗族姊妹節的音樂文化為核心主題,尋求當地經濟與民俗文化協調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施洞鎮姊妹節;音樂文化;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臺江縣施洞鎮姊妹節音樂文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過度開發導致原生態性失去
新時期的苗族姊妹節活動受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環境變化影響,出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當地文化缺少自主性,對政府過度依賴;傳統節日沒有以延續傳統為主,為了增加對旅客的吸引力一味地迎合觀眾,使節目過于商業化,政府財政部雖然門支出了大量資金邀請專業的表演者豐富表演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吸引力,卻使原有生態性、自然性大受打擊。
(二)參與主體的逐漸缺失
貴州臺江的姊妹節現在正以新型的形態快速改變著,形式和性質都有了改變,規模也由小變大,社會上的關注度也日益增加,但從參加人員這一方面來看,與以往的節目相比,苗族青年的男女都有減少的現象。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后,貴州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交通也比以往便利,使得臺州和外界的聯系變得密切,外出打工賺錢的青年壯年勞動力比重也呈上漲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絡迅速崛起,出現了大量的電子娛樂形式,給苗族男女提供了許多社交機遇,導致苗族姊妹節發揮不了應有的婚戀作用,使得姊妹節音樂文化活動的參與主體開始缺失。
二、臺江縣施洞鎮姊妹節后續開發的思考
(一)音樂文化活動的開發利用需要整合多方資源
施洞鎮姊妹節音樂文化活動對旅游業有促進作用,但需要相關部門的策劃以及引導才能發揮出其潛在的積極意義。基于此,政府該承擔起相關責任,對本地的少數民族傳統資源加以有序開發。當地政府在開展旅游的過程中,需要提前對傳統節目進行宣傳、設計、策劃并設計相應的活動環節,最終達成發展本地旅游經濟的目標,讓越來越多從事投資行業的人將視線轉移到本地的民族旅游行業,增加旅游行業的收入,確保本地經濟得以健康長遠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諸多特征,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民族性。毫無疑問,政府在制定文化產業政策的過程中必須將民族性作為根基加以延伸。基于此,整合社會不同領域的有利資源并加以利用推進旅游業的發展。政府還需加大對施洞鎮姊妹節音樂文化活動發展主體以及旅游企業的關注,人民的參與積極性是施洞鎮姊妹節音樂文化得以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需要給予當地文化主體自我發展的空間。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把文化民族性作為起點,在保證民族性的基礎之上對多元文化加以包容,大力倡導旅游企業立足于整體開發格局。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相關旅游企業要進一步對基礎設施加以完善,并根據市場需求實現對民族文化產品形式的創新,促使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得以持續發展。
(二)參與主體提高文化素養
當今社會在網絡發展的沖擊下,許多年輕人對姊妹節游行、坐方陣看成家庭或者工作機構給予自己的工作只是機械地執行,在參與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厭煩的心理及消極負面的情緒。作為文化發展主體的年輕人,需要擁有對本民族文化節日的主動權。首先應深刻認識施洞鎮姊妹節音樂文化和節日傳統,這一目標并不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就能實現,是需要通過與家人進行這方面習俗的溝通以及交流來實現。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姊妹節隨著時代的更新與發展而產生的一系列變化。
三、結論
在市場經濟不斷成熟化的現代社會,有關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一直是社會的輿論焦點。本文以臺江苗族姊妹節的音樂文化開發現狀作為研究命題,在此基礎上分析出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缺陷,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便是過度商業化,本文立足于文化經濟相平衡的觀點上,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
參考文獻
[1]李黔濱.貴州民族民俗概覽[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建杰(1993—),男,苗族,貴州臺江人,本科,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