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衛 曹楊波
【摘要】音樂欣賞課活動設計與執行,是實現高效課堂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過實踐中的主體化、行動化、個性化、活動化四種策略進行了研究成果的闡述,供同行們交流分享。
【關鍵詞】欣賞課;活動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據此,聆聽音樂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首要任務。這一領域,《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可見,大家對學生欣賞音樂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視,正如吳斌教授所認為的:“欣賞教學是音樂教育中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點。”
基于以上的分析,如何讓學生在這樣的音樂課型中學得主動、有效、快樂,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就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條條大道通羅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經過幾番思索與討論后,決定從本課型中的活動設計創新方面進行研究,著力探索讓中小學音樂欣賞課高效的實施策略。
活動教學,簡言之,就是將“活動”納入教學過程,以學生主體參與為主而展開的教學活動。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為核心的教育家維多利諾(Vittorino)、拉伯雷(Rabelais)和蒙田(Montaigne)等反對摧殘兒童身心發展的強制性教學,反對純書本學習,提出應尊重兒童的個性,要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主張讓兒童通過觀察、考察、游戲和勞動等活動來理解事物,獲取經驗。所以,有學者指出“活動教學是指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基于以上對音樂欣賞課活動的理解,歷經一年的研究實踐后,現具體分享實施策略如下:
一、以學生為主體化的設計策略
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是實現人的成長發展。而人的成長發展又是以本人為主體的,沒有什么人可以代替。所以,我們在教育中要關心的是人的發展狀態——人是不是自主的、自由的、被激勵的,因為只有在自主和自由的前提下,學生的全部生命活力才能迸發出來,從而得到最大的發展。據此,要時時關注學生有沒有真正“走”進教室,真正參與到學習當中,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實現有效性,因為“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這樣,在欣賞教學中,如何進行實踐、如何才能達到發展學生的目標就成為我們研究實踐的方向。穆塞爾曾指出,在欣賞教學中,教師應該做的是“鼓勵學生對他所聽過的音樂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而不應該是“允許,而且鼓勵,甚至要求學生產生主要關于智力分析和知識的口頭反應”。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堂實踐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了體會和收獲,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空前提高。整個學習過程全部要通過學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明晰這一過程的必然性,就會明白教育過程的主人和主力,原來是學生自己,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仆人。”據此,我們在欣賞課活動設計中應該是這樣實踐的:
如,在八年級實踐課《我和你》的風格對比設計環節,通過組織學生對比欣賞1988年漢城奧運會《手拉手》、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圣火》的主題曲,讓學生暢談奧運會音樂通常有什么特點,然后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的主題曲《我和你》進行欣賞暢談,讓學生在充分表達自己感受的同時體驗到課堂活動主體位置感,不由自主地投入課堂實踐活動中。
二、認識轉化為行動的設計策略
哈羅德·費斯科認為:“音樂認識是一個構建過程,而不是一個復制過程。”音樂體驗模式體驗是“認識活動的成果,而不單單是聲音對象中存在的物質的聽覺上的‘復印。”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也曾說過:“在自己的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辭所表達的形象來表達出這樣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這充分描述了音樂認識轉化為行動這一過程的重要性。達爾克羅茲也曾論述,“動作這種行為方式是人類最為本能的表達”。將自己感受到的信息通過動作予以表達可謂是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了。
據此,學生的音樂認識是可以轉化為行為來表現或體驗的,是可以不斷內化提升的。正如奧爾夫講的:“原本的音樂絕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所以,在音樂欣賞課活動設計實踐中,是可以這樣達成此目的的:
在小學二年級《海鳥的家園》一課的音高感受環節的實踐時,我們設計了三部曲,分別是熟悉樂曲音高、表現樂曲音高和內化樂曲音高。在熟悉音高這一環節,完全就是一種認識,比較抽象,目的是讓學生熟悉旋律。到第二、第三環節時,重點就是把認識轉為自己的一種行為,首先是跟老師描畫旋律音高線條圖,接著找出組成旋律的樂音,通過手勢音符的動態表現,具體行為化地表現了音樂音高的認識。同樣是這一課中力度表現環節的欣賞實踐時,同樣通過體驗感受、表現創編、鞏固內化三個環節,特別是在表現創編環節,通過自由地用心中的動作表現音樂中的強弱后,接著組織描畫心中的圖形來表示,更加具象化,最后我們繼續組織學生用桌面上的打擊樂器進行表演體驗,從具體的聲音、各自的聽覺功能進行表現,到課堂最后的升華表演環節時,再次進行鞏固,通過各種行為活動強有力地參與音樂的欣賞,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通過對學生主體經驗的挖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課堂欣賞活動中,感受音樂的強弱特點,效果是最佳的。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三、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設計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重視個性化的教學,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個性發展選擇的空間,才能使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展現出來”。著名教育家盧梭也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天性的自然教育原則——正確看待兒童,尊重兒童的自然天性。這一領域,奧爾夫也一直提倡:音樂是屬于每一個人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創作和表現自己的音樂。所以,尊重學生個性化就成為我們實踐研究的重點,因為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學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的音符,更是一種情感釋放和自我表現的創造活動。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這種獨特的體驗,并激發學生進一步去發現、創造的熱情,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表現、創新,無論他們的創造或表現是多么幼稚和離奇。
據此,在音樂欣賞課活動設計實踐中可以這樣進行。
在四年級《獅王進行曲》一課中的欣賞第二樂段音樂獅王吼叫這一環節時,讓學生模仿獅子的吼叫聲,并在紙上畫出獅子吼叫的圖譜線條。學生的描畫五花八門,有的畫聲波漸強的圖式,有的畫小圓圈逐漸變大的圖式,有的畫三角形等,學生們根據自己的主體經驗,個性非常突出地描畫出獅王吼叫的圖式。
四、以音樂活動為主的設計策略
程紅兵老師在論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怎樣才算恰當時,明確強調:學生已經懂的內容我們采取的是檢查的課堂實施手段;學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讓學生概括與提煉即可;學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但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弄懂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來完成;老師必須講的,我們要講授與說明;老師講了也不懂、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懂的,要通過活動設計與示范來達成目的。可見,活動設計與實施是最高層次的課堂活動,是最高效、解決最難問題的課堂手段之一。
陳蓓蕾說過:“欣賞必須由感而動,‘動是為了讓學生參與、創造,所以每次‘聽都要給孩子‘動的機會,這‘動包含了動口、動腦、動手、動腳、動體態,而最重要的是動情。”奧爾夫也曾論述:“從意識層來講,音樂是一種心靈的交流,人的音樂活動直接與人的想象、聯想、情緒感受等諸種審美情感心理體驗以及審美意識活動相連。”據此,課堂教學須以活動為手段,以情感為線索,以踐行美育為目的。關于這一點,杜威也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育主張和一系列貫穿這一主張的美育思想:美育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起點,通過實用的藝術設計活動來實施美育,藝術欣賞的培養要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美育要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等。根據以上分析,在音樂欣賞課活動設計中是這樣實踐的:
在八年級實踐課《我和你》的創編3拍子樂曲時,通過三拍子固定節拍的伴奏來進行歌詞朗誦后再進行歌詞旋律的演唱,效果非常明顯。在四年級實踐課《引子與獅王進行曲》的獅王威風凜凜的環節時,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角色表演活動進行實際表演,讓學生把心中的威風展現出來。
《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點。”這是最佳的教育境界和效果,也是我們教育者一生的追求。所以,在中小學音樂欣賞課活動設計實踐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掌握和能力的培養,要嚴格要求學生,但要努力做到有規則、有辦法,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養成思考和探索問題的習慣,決不能壓抑學生個性的發展,決不能挫傷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因為“對于任何事情,參與就已是成功的一半。”
參考文獻
[1]吳銳淼.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姜麗萍,李俊芬.課堂活動設計指南[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