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燕沁
【摘要】或許是聽到太多的贊譽,讓我漸漸迷失了自己,居然沒有勇氣去直面現狀。在教育中一直認為自己是一位手藝很好的大廚師,卻未曾思考學生是否喜歡我的廚藝。是時候好好傾聽他們的評價了,是時候好好自省了。在教育的大廚房,我還欠缺哪些調料呢?我必須用我的智慧、勤奮和行為跟進,去迎合學生們的口味,烹飪出更加豐盛的課堂大餐。
【關鍵詞】音樂課;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一、睡著的小小斌
“再見吧,冬天,再見吧冬天,再見吧冬天,希望你再來吧……”當我還沉浸在孩子們的歌聲中,帶領孩子們做著律動左右搖擺時,一個小手舉起“老師老師,小小斌睡著了。”頓時,原本看似和諧的課堂傳來一陣爆炸式的哄笑聲。我的表情立馬從晴天轉成陰天,真的受不了啊!真的真的好受不了啊!唉,只要上音樂課他就睡著,本想轉雷陣雨的,但是我選擇了忍住。我品嘗到了無奈的滋味!我認識到了自己的無能!課后我問他:“小小斌,你是不是不喜歡老師,不喜歡音樂課呀?”“沒有,我喜歡你的。”“那你為什么上老師的課就睡覺呀?肯定是不喜歡我唄。”小小斌忽閃著一雙大眼睛東瞅瞅細看看就是不敢跟我對視,可勁兒揉捏著他的衣角,在墻角扭啊扭啊扭啊,終于說話了:“我覺得音樂課不好玩。”他表達出了大多數學生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原來我的課堂那么無聊,能讓一個調皮的小男孩睡著。
(一)反思
音樂課堂缺了點“趣”味兒。
(二)對策
音樂活動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活動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每個孩子都喜歡游戲,音樂課恰當地選擇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讓孩子們邊玩邊學,有利于激起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教學《小小雨點》一課時,我讓小朋友聆聽雨聲,你聽大雨和小雨有什么區別呢?小朋友們很不屑地回答:“一個聲音大一個聲音小唄,老師你當我們是小孩子喲。”我假裝不理會繼續問道:“那你可以用你身體的那個部位來模仿大雨和小雨的聲音呢?”唰……瞬間教室鴉雀無聲,一片寂靜。被問愣住了,這時候有個小朋友說:“我可以拍手。”“不行不行,聲音太大了!”“不好!你當是打雷呀。”還沒等我評價,小朋友已經否定他的答案了。我環顧四周,孩子們都在努力思考著,卻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一個個渴求、期待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就故意賣關子,憋著不提示他們。這樣一來,孩子們的好奇心更重了。這時候我輕輕地彈舌,孩子們頓時跳起來了:“對對對!就是這個聲音!”接著教室里“咯……噠……咯……噠”響起了亂七八糟的“雨點”聲。趁著孩子們興趣濃厚,趕緊趁熱打鐵“小雨應該怎么表現?”孩子們一個個小心翼翼輕輕地彈舌,生怕破壞小雨滴答的寧靜與美好。“大雨怎么表現呢?”孩子們一個個跟打了雞血一樣瘋狂地彈著舌,很是享受這有趣的時刻。看著他們玩得如此開心,我也很是歡喜。我靈機一動:“我們來一場大自然音樂會吧!老師做導演,你們聽我導戲,身體就是你們的樂器。”孩子們紛紛拍著手叫好,并時刻準備著進入角色。“春天小雨滴答滴答,小草發芽了……”孩子們輕輕彈舌,搓著小手模仿小草冒出小芽。“咦,雨越下越大了呢!”孩子們自由大膽地放聲彈舌。“一陣春風刮來,轟隆隆!第一聲春雷響起了。”孩子們腦洞大開,有的用嘴巴吹,有的用手搓衣服,還有的捏著嗓子用喉嚨發聲。就在此時“嘭!”一對活寶同桌用腦袋相撞表現雷聲,然后撞完立馬摸頭,這小活寶不是別人正是愛睡覺的小小斌,他今天玩嗨了。這樣的游戲,不僅讓學生感受了音的強弱,還培養訓練了學生的即興表演能力和創造力,同學們在玩中學,玩出了“趣”味兒。
二、久經沙場的兵
一節公開課真是不曉得死了多少腦細胞,課前做了各種預案以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課堂狀況,課堂進行到一半時,一切順利,都在按照預案上演著。“唉……”一聲嘆息打破了課堂,我尋聲望去,一個學生耷拉著身體似一個無力的小貓蜷縮在凳子上。看著他的模樣,確認應該只是隨口一嘆氣,不是故意擾亂課堂,所以就忽略這一幕繼續上課。等到下課時,我上前關心他身體是否有何不舒服的地方,不料他的回答讓我傻了眼。“唉,整來整去都是這一套,我都知道下面劇情發展了。”天啊,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嘆了,那聽課老師們豈不是感受更加強烈?
(一)反思
音樂課堂差了點“鮮”味兒。
(二)對策
人都不喜歡原封不動的物質。如果每一個音樂老師教學的模式都一樣,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基于這樣的現狀,我在教學中時常會制造點“意外”,讓學生在驚訝之余感受到一種全新的“鮮”味兒。例如,在《你聽,什么敲響了》一課時,認識打擊樂器,歌曲差不多學會時我告訴學生一個壞消息,鋼琴壞了,彈不出聲了。學生都在想,這下怎么上課呢?這個時候我拎出一袋做好刻度標記的鍋碗瓢盆,在講臺擺開。學生一個個瞪著大眼珠,不知道我要干嘛。我往杯子和碗里倒水,拿起筷子敲起了歌曲。哇!只見學生們一個個崇拜的眼神向我投射過來,一首曲子完畢,大家不由得響起了掌聲。學生對于這樣的新鮮玩意兒太感興趣了,紛紛夸我是魔術師。打鐵要趁熱,趁他們還沉浸在對我自制打擊樂器的崇拜中,趕緊拎出另一個麻袋,倒出各種廢棄飲料瓶、一袋沙子、各種廢棄餅干盒……“你們知道老師帶他們來做什么嗎?”“知道!做打擊樂器!”孩子們太開心,一個個爭先恐后急著要制作。在嘰嘰喳喳卻不凌亂的幾分鐘內,孩子們合作完成了各種打擊樂器,并用自制打擊樂器為今天學習的歌曲伴奏。音樂響起,孩子們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興奮與強烈的表現和創作欲望了。在這個快樂的創造過程中,學生由“心動”到“行動”,師生共同參與音樂活動,與音樂融為一體,體驗到了音樂課堂的“鮮”味兒。
三、霜打的茄子
“老師,這些小蝌蚪太難認了!一個小蝌蚪我都要數個半天格子,何況一連串,唉……”“老師,反正我們學不會,況且我們平時有用不上,我們就學會唱歌詞還不行嘛!”唉……我真的很茫然,音樂課哪怕之前上得再嗨,學生再激動,一說學唱歌譜,一個個就跟霜打的茄子一樣,不是唉聲嘆氣就是耷拉著腦袋無處躲藏。孩子們熱愛音樂,喜歡唱歌,模唱能力很強,就是不會識譜。我上了一段識譜課后,我發覺孩子們并不是學不會,更多是不敢唱,怕唱錯,怕被嘲笑,久而久之,孩子們對識譜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唱譜就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也是課堂上很難完成的事情了。
(一)結論
音樂課堂需要點“甜”味兒。
(二)對策
音樂課堂光有“趣”味兒、“鮮”味兒還遠遠不夠,要讓學生嘗到一絲絲的“甜”味兒才能引發他們的食欲。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心理、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等,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策略,盡可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全身心感知并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一年級《愛唱什么歌》一課中,在互動中學會歌詞后,老師邀請學生一起來參加小動物們的演唱會,可是小朋友們一下就發現了新大陸,他們欣賞的是“無聲演唱會”。老師非常熱心地出主意:“想不想嘗嘗當音響大師的滋味兒?我們合作把歌譜唱出來、配上去,不就有音樂了?”從而在興趣的激發中鼓勵學生自學歌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