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珍
【摘要】本文作者通過調查分析藝術監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學習監測要求、優化教學內容、加強過程評價、樹立正確觀念四個角度提出針對監測的要求,改進和完善當前課堂教學的一些對策,供同行借鑒參考。
【關鍵詞】藝術監測;藝術素養;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一、監測過程出現的問題
本次我市的音樂監測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監測的方式是書面考試,監測的范圍是人音版一至五年級教材中的音樂欣賞和知識性的內容。備考過程中這些情況讓教師有了很大的觸動:很多學生對于音樂基本要素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對教材中學唱歌曲或欣賞曲的音樂體裁與形式、對樂器音色的辨別、戲曲和經典曲目主題和名稱的記憶等方面的知識非常欠缺。其實從考試范圍來看,并沒有超綱,這些知識都在教材中的重點知識范圍,可見平時的課堂積累很重要。然而在常態教學中,眾多教師都過于重視音樂技能、技巧訓練而忽視了學生基本樂理常識的學習和情感體驗,且存在過于重視優生的發展忽視整體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
二、監測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當前藝術監測背景下,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查漏補缺,針對監測后暴露的問題改革課堂教學,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教學中避免出現“音樂應試”傾向的產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實現監測的真正目的,成為我們教師思考的問題。音樂素養不單純是要有基礎的音樂知識與實踐能力,還要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音樂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一)學習監測要求 引導規范教學
2016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明確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啟動了全國范圍的藝術素質測評工作。監測標準的出臺促使教師更好地學習和研究音樂課程標準,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完成教學計劃,避免因教學的隨意性而破壞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優化整合教學 科學理解掌握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分會理事長吳斌指出:“音樂的基本素養不僅僅是指對基本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應該具備基本的藝術態度?!彼砸魳分R的學習必須滲透在每一欣賞、演唱或者創編環節中,才能達成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了改變當前偏重演唱的教學現狀,必須從優化教學內容開始。
首先要將相關知識的學習融合在每一堂音樂課中。例如人音版二年級下冊的《賣報歌》一課,教學內容雖然是表演唱。但在學生學會演唱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介紹歌曲創作背景,了解時代特征,了解曲作者聶耳的故事和他的主要代表作品。其次要整合《新課標》的學段目標,循序漸進進行設計教學內容,同類型的內容要注意做好承接。比如在學生二年級聆聽管弦樂《同伴進行曲》的時候,可以預先讓他們欣賞布里頓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里面對交響樂隊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之后學生欣賞管弦樂作品,分辨樂器音色就有章可循了。
(三)加強過程評價 有力助推教學
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學習終結性的評價,也應當包括平時的學習過程評價。這個過程評價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決定終結性評價的重要因素。小學音樂教師往往是一人兼任多個班級的音樂課程教學,且班級與班級之間的課程并不連貫存在較大的流動性,因此,音樂教師很難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詳盡的了解和掌握。為了能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作者的做法是在每期開學前,發放給學生小助手《成長手冊》,并發揮班級小干部的力量以分配小任務的形式讓學生協助教師完成每一項記錄,按照學習態度、基礎知識、表演唱、演奏、創編分類,每一位小助手都在表格相應的位置做記錄,再定期(每月)依據學生平時的表現給出等級評定。在學生的最終成績中逐漸提高了平時表現所占的比值,避免出現綜合評定成績不公正的現象。
(四)樹立正確觀念,避免應試教育
作為一名一線音樂教師,在執行監測任務的時候,需要秉持著科學的精神以及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慎重對待此項工作,應將監測任務滲透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常態的課堂教學提升其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最終使得學生的音樂素養得以提升。
藝術監測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給予藝術檢測正確的認識及正確對待,一方面借監測之風引起整個社會對音樂學科的重視;另一方面針對藝術監測新要求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在實踐中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監測目的,為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不斷努力,這樣,音樂教育的春天才是真正的來了。
參考文獻
[1]徐開艷.關于音樂綜合素質測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音樂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