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佳
[摘 要] 中職生處在15~20歲的年齡階段,正處于自我意識、價值體系等心理要素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也是產生心理沖突最多的階段。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差、行為問題不斷,同時,與同年齡的高中生相比,他們接觸社會更早,面臨的就業、經濟壓力更大,易導致心理健康狀態不良。這種不良狀態若不能及時糾正,長期積累便會引發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由他們所處的家庭環境、個人性格特征造成,另一方面也受社會環境影響,他們要承擔與普通高中生不同的責任和未來就業的壓力。而他們又是現代化職業技術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提升職業技術人員素質的一個渠道。
[關 鍵 詞] 中職生;心理健康;調查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12-01
雖然現在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已經很多,但涉及少數民族地區中職生的研究較少,而且已有研究的結論并不一定適用,因此,對少數民族地區中職生進行調查研究,有利于準確把握學生特點,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合理設置課程,同時也為我校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依據。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內蒙古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一、二年級學生共計643人。發放問卷643份,回收問卷643份,保留有效問卷594份,問卷有效率92.2%。
(二)研究工具
結合中職生年齡特點,研究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及其團隊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該測驗將中學生日常焦慮根據表現形式和場合分成了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八個維度,并編制為八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由10~15個題目組成,量表總分表示個體焦慮的一般傾向。此測驗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教育研究中被廣泛研究使用。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90(P<0.01),效度檢驗中MHT各內容量表同全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達到0.70以上,相關最低的也達到0.516,說明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好。
(三)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對調查數據進行錄入、整理、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分析問卷的總體得分,95.6%的中職生心理相對健康,未見明顯的心理異常;4.4%的中職生心理壓力較大,需要心理調節。其中存在明顯學習焦慮的中職生占了37.4%,自責傾向者占11.3%,過敏傾向者占16%,存在身體癥狀者占18.7%。通過對比心理健康得分在性別因素上存在的差異發現,女生在學習焦慮等八個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專業、年級、是否獨生子女、城鄉來源等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應不顯著。
三、結論與討論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但學習焦慮明顯
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處于正常水平,95.6%的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好。總體來看學習焦慮接近臨界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焦慮。通過分析得分分布情況我們可以看到,中職生的心理健康隱患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和過敏傾向。存在這一狀況可能的原因包括,中職生多數由于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不理想而選擇了就讀中職院校,因此曾經的學習體驗和不太理想的成績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智力水平的自我認知存在偏差,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相對較低,因此對學習和考試存在較為明顯的焦慮;而身體癥狀和過敏傾向可能與他們較高的焦慮水平有關。
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視他們焦慮心理的調節,幫助他們將焦慮水平保持在一個適度范圍內,促使他們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對焦慮水平較高的學生而言,要有針對性地予以干預,化解其焦慮,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別因素上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女生在心理健康問卷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差于男生。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女生生理、心理發展、成熟早于男生,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導致相應的心理變化,面對生理的突然變化,往往不知所措,隨之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的人生體驗,比如羞怯、恐懼等。同時,隨著心理的成熟,相較于男生,女生對學習、生活各個方面考慮得較多,因此表現出來的憂慮較多。這些表現在對待學習與考試成績、關注個人形象及與他人交往時尤為明顯,女生更加重視自己的身材容貌,希望自己更美更漂亮,同時這些焦慮也嚴重影響了女生的身體健康。從我校實際情況來分析,男女生招錄比為1 ∶ 1.5,而且招生層次復雜,包括應往屆初中畢業生、未升入普通高中的畢業生、退役士兵、青年農牧民工、社會青年,這些群體之間相互差異較大,尤其在女生之間,這些差異也很容易造成她們的人際關系緊張,女生又由于性格等因素不善于解決人際矛盾,因此心理健康水平較差。
因此,在中職生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更多關注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授人際溝通技巧、合理的情緒宣泄方式,提升化解焦慮、孤獨的能力,從而以健康、向上的心態應對學習和生活。因此,對這一階段的學生,教育工作者既要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及時發現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的不利因素,并適時加以干預、引導,使他們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認知;又要具備根據學生的特征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從而培養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技能過硬的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清鳳,黃瑋.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6(9):155-157.
[2]宋小香.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河南教育,2016(Z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