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維
[摘 要] 視障生由于先后天的視力缺陷,在中醫院校推拿學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上有很多不足,如,普通高校經常采用的視頻、微課、MOCC等現代教學技術,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實踐課程的教學時間和教師的工作量,但在視障生實踐課程中其作用甚小,所以需要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觸學教學法在推拿手法教學中起到了提高視障生實踐技能的目的,激發了課堂教學活力,為社會培養出高技能應用型中醫推拿人才。
[關 鍵 詞] 觸摸;推拿學;視障生;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36-01
觸學教學法(Touch Teaching Learning,TTL教學法)指的是針對視障生在實踐型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的以手代目、手手教授的一種特殊教學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幫助視障生從理論學習轉換到實踐操作,加強動作規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筆者在盲生推拿手法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推廣這一教學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人體體表觸感對推拿臨床手法的重要性及目前教學中的欠缺
《醫宗金鑒》中指出手法要旨:“一旦臨癥,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機觸于外”首先強調術者在接觸到受術者一定部位時,術者要能體會到手下局部體表組織是否有緊張、虛軟、隆起,皮下不同層次的筋肉豐厚度,以及是否有筋結、條索感、硬塊等。
傳統的盲生推拿手法常規教學中,教師先進行理論教學,后進行示范實踐教學,在實踐練習中先米袋后人體練習,從米袋到人體練習的轉換中,由于視障生缺少人體解剖結構的立體認識,初學者往往不知從人體哪里開始練習,練無目的,很難真正實現“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手法要旨。
二、以人體解剖結合觸摸法提升盲生推拿專業手法觸摸技能培養
我校從2012年開始于周邊醫學院建立校外實踐基地解剖陳列室,實施人體塑化模型的觸學教學,使學生掌握人體解剖標志、各部位肌肉分部與走向、關節活動范圍以及經絡走向、常用穴位定位等基本知識,提高學生對局部組織的觸覺能力,達到“既能意會也能言傳”的效果。同時,利用課余時間開放推拿手法示教室,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延續和補充實踐學時,以增加學生臨床接觸的機會,一方面加深對手法基本知識的鞏固,另一方面也間接地在學校接觸了不同人體的體表結構,對開展課堂教學提供了實際案例。
三、推拿手法觸摸法的教學方法
(一)分層教學有利于觸摸教學法的開展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理解力、接受度、動手能力的高低分別制定教學小目標,有區別、分層次地進行教學,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對初學者從手法的基本要領學習為主,加強一對一課后訓練;對部分學習基礎好、學習潛能大的學生要提高學習要求,加強拓展訓練,課后輔助初學者,提高其學習動力,深化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增加推拿手法實踐指導課時,合計52節
史勇[1]認為通過一次常規演示,配合巡視指點,健全學生1個課時內能輕松完成的實踐指導內容,視障生至少要4個課時的緊張教學(不斷手把手演示和糾正錯誤,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精力去顧及整個課堂秩序,才能完成)。在盲生推拿手法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根據手法適用部位針對性對局部組織解剖進行備課,在課堂上分三步走:第一步,教師示范,視障生通過觸摸教師的手法示范,通過“以手代目”初步了解手法的運動軌跡和手勢;第二步,學生進行模仿練習,教師“手把手”的帶領學生觸摸體表組織結構,直至操作者清楚手下的局部組織;第三步,手法練習與糾偏,這樣做到讓學生學有目的,練有內容,真正實現從米袋到人體的轉換練習。
(三)手法考核促進學生觸摸的準確性
在手法考核中常用的評價方法有目測法、機測法和體測法。體測法注重學生操作過程中手法的準確性、手法轉換能力。因此,體測法在單元考核中運用較多,力爭每位學生真正掌握手法的基本要領以及對施術部位的準確應用、力量大小及舒適程度。
四、結語
推拿手法學是高職視障盲人推拿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為后續推拿學的學習奠定實踐技能基礎。觸學教學法在推拿手法教學中起到了提高視障生實踐技能的目的,激發了課堂教學活力,為社會培養出高技能應用型中醫推拿人才。當然,任何教學方法都存在局限性,也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中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史勇,艾民.針灸推拿專業盲生實踐教學課程的合理化設置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8,1(28):117-118.
[2]陳霞,金宏柱,顧一煌.推拿實訓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7):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