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蘋蘋
[摘 要] 在法律專業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行政法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開展案例教學,對引導學生掌握法學理論、法學概念和法律條文,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起著積極作用,有助于推動法律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對行政法教學中案例教學法融合的重要意義和實踐策略進行研究探討,期望對提升行政法教學效果有所幫助。
[關 鍵 詞] 法律;行政法;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120-02
一、行政法教學中案例教學法融合的重要意義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分析、研究現有案例,并掌握相關知識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討論,而非知識灌輸式傳授,將其融合到行政法教學中,對提高行政法教學效果起著積極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行政法教學中,教師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一直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雖然教師會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或啟發學生,但是卻未能徹底轉變學生被動式接受知識的現狀。而將案例教學法融入行政法教學中,能夠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以案件參與人的身份對案件進行分析,加強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有利于確保行政法教學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現
在行政法教學中,教師融入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行政法律問題與爭議,并且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和辯論這些問題與爭議,最后得出案例分析結論。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既能夠讓學生通過案例直接掌握行政法條文與基本原理,梳理法律知識體系,又能夠讓學生掌握解決行政法律問題的實踐方法,培養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從而保障行政法教學同步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法律的能力
行政法是部門法之一,其具備內容變動性強、學科體系復雜的特點。若學生僅僅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習,則難以提高學習效果,不利于學生深入開展法律知識學習。而將案例法融入行政法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案例、自主歸納總結法律規則原理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行政法的自學技能,從而有助于學生積極開展課下學習,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
(四)有利于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行政法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對程序法教學而言,要著重于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規范操作程序,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具備一定的實踐性。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會課堂聽講、摘抄筆記、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偏差,無法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真實案例中。而將案例教學法融入行政法教學中,能夠促使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建立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同時,通過案例分析探討,還能夠讓學生對法律規則的適用性提出質疑,豐富學生研判經驗,促使學生扎實掌握具體的法律評判標準,實現對法律知識的內化。
二、行政法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融合實踐策略
(一)明確教學案例選擇原則
在采用案例教學法開展行政法教學的過程中,案例的選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為確保所選的案例與教學相適應,必須對案例的選取原則進一步明確。
1.目的性。為使所選的案例滿足實際教學需要,應當對案例的目的性加以明確,必須按照教學內容對案例進行確定,從而使案例能夠真正意義上為教學內容服務,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案例在行政法教學中的作用。
2.典型性。行政法案例的數量相對較多,教師在對案例進行選取時,應當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因為這樣的案例更具分析和討論價值。在行政法教學中,采用典型性案例,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及時性。行政法中的法律關系具有易變性的特征,故此,要求教學中選取的案例具有時效性,如果案例過于陳舊,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所選的案例應當與社會熱點問題相關,從而使學生及時了解行政法的動態。
4.真實性。行政法教學中所選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換言之,案例的來源應當真實。但由于案例是在教學中使用,所以并不需要案例為真實發生,可由教師進行精心編撰,案例中涉及的人物可以虛擬,而線索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卻必須真實。同時,如果教學中,對真實發生的案例進行引用,則不可對其中的主要事實進行更改。
(二)靈活采用案例授課方式
在行政法案例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要求,靈活運用多種案例教學方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設疑式。教師可在正式開始教學前,利用準備的案例,為學生設置相關問題,并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前預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借此來使學生學會對行政法知識的運用。通過在案例教學中進行設疑,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案例教學的有序進行。
2.討論式。教師可結合行政法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和重點問題,提出與之相關的案例,并與學生一起,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同時,也可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討論式教學模式的運用,能夠使原本比較抽象且難于理解的理論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學生在對案例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所學行政法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還能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
3.比較式。行政法中存在諸多相似度較高的術語,并且還有一些概念也比較類似,由此增大了學習難度。鑒于此,教師可在案例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術語進行對比,這樣能夠防止混淆的情況發生。在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時,會用到不同的概念,經過對比后,可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合理安排案例教學活動
1.案例準備。在行政法案例教學中,案例準備是一個重要環節,可由學生針對新課準備與之相關的案例。當案例中所涉及的行政法知識尚未講述時,可由學生進行分析,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如果案例中與行政法有關的理論知識是學過的內容,則可由學生對案件進行分析,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師應精心設計案例教學的內容和程序,并對學生分析案例時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解答,從而確保案例教學的有序開展。
2.案例閱讀。由于課堂的時間比較有限,為提升案例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布置案例,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案例進行閱讀,從而了解案例的內容。同時,可讓學生收集一些與案例有關的資料,如案例的背景、涉及的行政法知識等,由此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案例分析。在行政法案例教學中,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是關鍵部分,應當選取案例中具有爭議性的內容進行討論,這除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之外,還能加深學生對案例的記憶。為使案例的分析討論能順利進行,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合作互動的方式完成案例討論??砂凑瞻讣膶嶋H情況安排分析討論的時間,如簡單的案例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復雜的案例,則可在課下進行分析討論。同時,要讓學生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理由和依據,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并且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組織開展案例總結與歸納
1.教師總結與歸納。教師作為行政法課堂教學的實施主體,應在采用案例教學時,對案例討論的成果及學生對案例討論的過程進行總結歸納,借此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案例中內容的理解,并促使他們思考案例中所發生的事件與行政法中哪些知識相關,從而在案例的學習中得到啟發,了解并掌握行政法規的運用。同時,還應對案例的其他可能性及局限性進行分析,具體的分析過程如下:先對案例中行政行為的產生背景進行分析,以司法標準對該行為進行衡量,看是否與行政法的規定相違背;隨后教師可以從行政立法與執法的層面,對相關的程序進行設計;最后,站在法律價值的角度對案例進行全面剖析,總結歸納出制度的構建方法。
2.學生總結與歸納。在行政法案例教學中,學生對案例的歸納總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的成效。當課堂討論完畢后,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提綱與其他同學的提綱進行對比,并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整理,編寫出一份詳細具體的案例報告。同時,對案例的歸納結果,必須從理論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使案例教學法的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也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行政法案例教學的目標。當學生對案例報告進行編寫時,教師應提出如下幾點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嚴謹、論述深刻、論據清晰,學生應能夠運用以往所學的知識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而且要具有科學性及學術價值,整體結構應當完整,且要有清晰的層次和流暢的語言。
總而言之,案例教學法在行政法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培養學生法律思維能力、案件綜合分析能力、自學法律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在行政法教學中,教師要優選案例,靈活采用案例授課方式,合理組織安排案例教學活動,構建起完善的案例教學體系,引導學生領會法律精神,掌握法律技能,從而為后續法律模擬實訓奠定堅實基礎,滿足學生法律職業能力發展需求,全面提升行政法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耿玉娟.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視角下行政法學教學模式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7(6):79-80.
[2]劉志敏.行政法課程建設中案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法制與社會,2016(4):56-57.
[3]袁晨鈞.論公安院校行政法教學中視頻案例推演的應用與完善[J].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7(12):124-125.
[4]黎慈.公安行政法案例教學的教案設計:全國公安院校教學技能大賽的參賽啟示[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7(4):56-57.
[5]劉晶芳.案例教學法在行政法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1):29-31.
[6]王菁,劉歡.模塊式教學在法學課程中的運用:以行政法課程為例[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