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梁瑾 高小靜
[摘 要] 從職業能力出發,通過問卷、訪談、調查,分析甘肅衛生職業學院護理英語教學現狀及問題,提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高職護理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關 鍵 詞] 職業能力;高職護理;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33-01
一、引言
職業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只有通過培養和提高職業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在職業生涯中發揮潛能。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護理專業英語知識和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已成為從業的必備要求[1]。
二、理論基礎
該研究的理論基礎是能力本位論,旨在通過高職護理英語教學改革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從傳統的理論學習轉移到能力的培養上,強調能力的重要性。這正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2]。
三、高職護理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筆者以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為例,抽樣調查了2014級三年制護理專業及五年制護理專業的學生,以此來了解高職護理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發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187份,有效率為93.5%,隨機抽取20名師生做了訪談。問卷和訪談內容涵蓋師生情況、教學情況等。具體調查及分析如下:
(一)學生方面
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對薄弱,興趣不高、效果不佳。認為英語學習有必要的學生占86%;想學好英語,但效果不佳的學生占71%;期末考試不及格的占19%;不喜歡學英語的學生占28%。
(二)教師方面
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陳舊,63%的老師缺乏清晰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只注重講解基礎知識,對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鍛煉缺乏。
在高職護理英語教學中,師資力量薄弱,專業知識欠缺。85%的教師對護理專業知識了解欠缺,需要提高專業教學水平。96%的教師期待能夠通過進修或培訓來提高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
(三)教學方面
首先,教材的選用缺乏職業導向性。我院2014級三年制護理專業選用的教材是《高職英語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級五年制護理專業選用的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技能英語》。英語課程的授課內容與護理專業的要求存在差距。74%的教師認為現行教材不能很好地適應高職專業的教育要求。36%的學生反映對現在使用的教材不感興趣。
其次,課程設置不合理。91%的英語教師希望各個專業都能開設專業英語課。72%的學生認為開設醫護英語等專業英語非常有必要,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英語水平,幫助以后就業。
最后,教學評價不健全。我院的考核評價分為考試課和考查課,考試課的評價構成:平時測驗(10%+10%+10%)+期末考試(60%)+課堂表現(10%)。考查課的評價構成:平時測驗(30%+30%+30%)+課堂表現(10%)。教師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基礎來選擇教學方法、教材,多注重傳授應試技巧。
四、基于職業導向的高職護理英語教學改革策略
(一)甄選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進行護理英語教學探索。結合護理工作崗位典型工作場景,例如,預約、入院、住院、檢查、護理、治療、出院等,培養學生系統的職場口語技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護理專業詞匯及句型,能熟練地與醫護人員、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日常的英語交流。
(二)完善課程結構
分層次、分階段地對學生開設醫護英語課程,做好基礎英語和護理英語的有效銜接。第一學期,鞏固學生的語言基礎和基本技能。第二學期,關注護理崗位職業英語交際知識,強化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第三學期,開設護理專業英語選修課,滿足部分學生深入學習的需求。
(三)優化教學方式
確立以職業為本位、以能力為基礎的英語教學理念,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開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采用情景模擬法和角色扮演法,增強學生的護理英語口語能力。
(四)引入多元化評價體系
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可以采用相對靈活的評價方法(出勤、課堂活動、才藝表演等),占學生平時成績的40%。終結性評價是指期末考試,占學生學期總評成績的60%。可分為筆試和口試,筆試包括:護理理論知識、護理文獻閱讀、病歷書寫等;口試包括:模擬臨床情境來開展掛號、咨詢、檢查等。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力軍,必須具備堅實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教學技能。由于高職英語教師大都是英語專業出身,缺乏護理專業知識,沒有行業實踐背景,因此要建設“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五、結語
在教學實踐中開展積極的探索與創新,才能深化高職護理英語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甄選教學內容、完善課程結構、優化教學方式,形成多元化評價等,才能提高護理英語教學的師資水平、教學水平、管理水平,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莫莉.淺談高職護理英語教學改革[J].才智,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