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如 黎洋
[摘 要] 強師,方能興教。對國家教育的發展而言,教師是基礎的部分,可以說是第一生產力,同時能夠有效推動學校的發展。企業在教師培養培訓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依托四川航天科技優勢資源,助力地區汽車工業及其配套零部件企業發展,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在提高教師素質、教學質量上加大力度,著力讓教師隊伍有更高的品質,其中,將繼續大力展開提升教師素質的計劃,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素質,建立一支高品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關 鍵 詞] 企業掛職;職業教育;再認識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77-01
作為一名機械類專業教師,我有幸于2014年6月參加了四川航天工業集團公司首屆掛職交流活動,任成都九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助理一職,掛職期間分管新產品項目管理、技術管理及多項培訓任務,在學習專業技能上花費了大量時間,盡管歷時13個月,但最終的成果是非常可觀的。盡管總體上來看效果極好,其中仍然有不少不足之處。本文將結合自身親身經歷,針對性地對企業掛職展開研討,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一、教育之困,在于師資實踐弱
由于各種客觀因素,我國教育中高職教育的發展是相對較晚的,并且在整體上發展也比較曲折,由此導致很多高職院校對師資隊伍并沒有做全面要求,教師隊伍在整體上專業素質并不高,特別是專業實踐能力。現下國家的發展致使人們愈加關注終身學習,因此,教育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在教育中,教師作為第一生產力對學習者能夠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在職業教育中想要提高教育質量,就必須對教師素質進行提高。但是,因為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在教師的管理上缺乏完善的制度,在整個教師隊伍中,職教教師常處于不利的專業和社會地位。盡管部分教師的學歷達到了要求,但是在很多高職院校中教師任教的專業并不是其原專業,所以在教學中常常出現缺乏專業性的現象,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尤其不少高職院校因為難以找到合適的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而直接招聘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更是導致專業教育效果更低。
同時,由于很多年輕教師大學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師崗位,缺乏對企業市場調研、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的認知,在教學工作中,難以將理論與實際融合貫通,難免出現教學內容脫離、偏離職業崗位知識與能力需求的情況,甚至無法避免照本宣科的尷尬境遇,導致職業教育“不職業”。
二、教育之惑,在于所授非所愿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教育質量尤其是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成為學校辦學聲譽的載體和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人才培養質量是靠課程改革質量來實現的,尤其是以“致能”為本的高職教育在傳統的學科教育影響下,依然沿用“致知”教育的路徑,還是知識中心、教師中心、講授中心的傳統模式,往往是“教非學生所愿意學,學非企業所愿意用”,這種教育模式直接導致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如果這種現象不得以改善,那么人才培養的質量就不能得到提高,不利于當下職業教育的發展。
高職院校學生和普通本科學生相同的一點在于,由于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學所學的專業可能并不會成為今后就業發展的方向,學生畢業后轉行的可能性非常大,都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好,所以未來更加傾向于從事朝陽事業,這種情況下,學生就需要提高其職業適應性。
三、教育之艱,在于意念與實踐
對企業而言,其需要何種人才是值得思考的,而站在教育的角度上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更加值得思考的。當學生進入企業后,如何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身份的蛻變,首先要解決的是適應環境、吃苦精神和服從意識。企業并沒有奢望畢業生在校學到的知識馬上體現出來,而是要求一切從頭學起,首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第一位的,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1.在校園中更多的引入企業文化,更加體現精神文化的差異。其中,學校可以將現代企業管理中的“9S”模式引入對學校的管理上,這樣能夠讓學生提早適應企業的管理模式,從學校開始接觸現代企業管理文化并慢慢地適應管理,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行為模式能夠得到規范,真正進入企業后才能夠最快地適應管理。
2.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最理想的途徑就是讓學生自身體驗,讓其能夠近距離地接觸社會,在實踐中得到磨煉,提高意志和品質。想要學生成為技能型人才,成就其出彩人生,那么就必須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培養,只有這樣,更多的創意才能落地生根。
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產業結構正在調整,經濟也正轉型升級,因此,為了讓國家變成大國強國,職業教育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其能為支撐中國制造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職業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并加以解決,力求能夠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董燕,胡俊.“雙師型”背景下旅游專業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的意義:以蕭山科技學院為例[J].中國市場,2010(14):159-160.
[2]郎靜.構建教師下企業鍛煉的良性機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22(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