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 要]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下,我國法制建設也逐漸完善。法律素養成為當代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素養,對實現其個人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在闡述大學生法律素養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影響因素以及當前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為如何完善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進行策略探究,旨在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成長。
[關 鍵 詞] 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095-01
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是一個人在社會生存發展的基本素質,這種素質體現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處理各類社會關系的判斷力和選擇力。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主力,是民族發展的希望,在新的歷史時期,只有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才能使其更加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成長。為此,在現代教育發展進程中需要教育人員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的關注。
一、大學生法律素養概述
大學生法律素養是指大學生認識和應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質。一名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理解、應用法律知識技能和法律意識體現出來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從表面上看是要求學生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法律條文,從深層上看需要大學生具備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
二、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影響因素
(一)社會因素
在社會時代發展變遷下,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轉變。國家經濟發展引進西方先進的經濟管理體制,在這個過程中也將西方過度追求自由、放縱的社會價值觀引入,這些價值觀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動搖著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和個人理想追求。同時,受我國傳統封建社會思想的影響,社會發展存在一些不良風氣,這些不良風氣對大學生“三觀”形成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學校因素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但是一些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片面地追求升學率,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一些學校盡管開設了素質教育課程,但是素質課程也經常被應試類課程替代。在本應該得到法律教育的學校學生沒有學習到相應的法律知識。
(三)家庭和個人因素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側重培養孩子學業理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忽視了對孩子思想道德、法律意識的培養,由此使一些孩子成長之后思想價值觀出現扭曲。加上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價值觀理想化,行為舉止過度追求個性,行為思想不受法制約束。
三、大學生法律素養現狀
(一)對法律的概括意識和理想化意識較強
當下大學生能從國家、社會角度關注國家政策方針以及最新的法律法規。大部分學生認為法律代表了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并表現出對法律知識學習的渴望以及應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迫切。但是受法律教育缺乏和實踐聯系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時候缺乏對國情的了解,法律觀念較為理想化。
(二)法律素養多樣化
社會環境的復雜和個體差異使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出現了多樣化的特點,一些大學生的法律信念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比較積極,但是一些學生則是盲目遵循西方法律制度,對中國法律制度持有否定態度。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法律文化的學習是不必要的,法律道德素養有待提升。
(三)主體意識錯位現象嚴重
一些大學生缺乏主體意識,在實際生活中具體的法律實踐行為比較少,缺乏強烈的意識去實踐法律。在受到權利侵害的時候,一些大學生不懂得怎樣利用法律手段來保護個人利益。可見,在大學生積極關心法治建設的過程中也同樣存在主體法律意識錯位的問題。
四、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策略
(一)高校要改變對法制教育的錯誤認知
針對一些學校將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同等看待的問題,需要高校重新明確對法制教育的認識,設立專門的法律研究室,增強法制教育工作的獨立性。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深刻認識到法制教育在規范和約束學生行為,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為大學生提升法律素養和進行法律學習營造良好氛圍
法律素養的培養和發展需要得到良好氛圍的支持,為此,高校需要為大學生提升法律素養和進行法律學習營造良好氛圍。首先,高校行政管理人員需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思想意識,樹立依法辦事的管理意識。其次,學校在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制定嚴謹的法律制度,讓學生按照法律制度進行學習,規范自己的行為。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也需要依法辦事,使學生的合法權益能在學校得到根本保障。
(三)高校要改進傳統法制教育方式,將法制教育融入校園文化
大學生想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在社會實踐中體現個人價值,需要在學校學習好法律知識,并能根據實際情況應用法律知識解決自己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針對高校原有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需要及時改進傳統法制教育方式。首先,高校要加大對法制教師的培訓力度,引導教師做好科研工作,不斷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法律素養。其次,將現代多媒體技術充分應用到法治課堂上,通過案例教學法、分組討論教學法等方法的綜合應用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法律精神。最后,將法制教育工作和校園文化融合。將法制教育工作和校園文化融合能夠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法律知識,領悟法制內涵,并自覺養成良好的法律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
(四)加強法律實踐和模擬體驗,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技能
法律理解、法律判斷、法律效能是衡量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關鍵,而這些技能的提升和培養需要在實踐中體現。為此,高校法制教育要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改變法律事實不能再現的思維定式,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上實踐理論知識,并在實踐中對所學法律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明辨是非的理念,促使學生能夠自覺應用法律武器維護個人利益。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特殊群體,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法律意識高低和法制觀念強弱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為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高校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的關注,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麗娟.大學生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培養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5(21):240-241.
[2]何樂.大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