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姿
[摘 要] 在新的國際形勢和環境下,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自豪感。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在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過程中,更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關 鍵 詞] 語文;文化軟實力;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227-01
國家領導人在全國思想宣傳工作會議上要求“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提高漢語在世界上的輻射廣度,提升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當前及今后長期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使命[1]。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單一的人才已不能適應激烈競爭的需求,對個人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才類型的需求也多種多樣,學生在社會上的綜合競爭力成為教學改革的關鍵,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文化素質教育,語文教學就是其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提升文化素質的教育途徑。重視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包括職業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法律意識,還有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等,加強學生走向社會所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以及再學習的能力。
一、教育的復興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關鍵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從根本上講,大國復興的關鍵是教育的復興。加爾布雷思指出:“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些都是在告誡人們,大國復興必依賴于教育復興,大國復興必先復興教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在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過程中,更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它肩負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啟蒙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越強,他的能力就越大。因此,良好的語文素養是一個人成功、成才的關鍵。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說過:“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要想使學生在社會上有所造就,必須提升他們的文學修養,必須對他們進行文化熏陶,尤其是加強語文學科的建設。
二、強化教育引導,培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歸屬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對學生來說,應當成為精神生活極其豐富的榜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才有道德上的權利教育學生”[2]。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教育乃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類也。”[3]語文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課,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首先,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它是一種身份與象征,豐富博大的遺產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為其自豪。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肩負讓優秀傳統美德發揚光大的歷史使命,把語文教學的內容和目的貫穿在日常的學習中,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政治信仰、民族精神、大國自信。
其次,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為中華文明感到自豪。“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并不單單是嘴上說說而已,更要從心里深深地認可它。當今時代,由于互聯網思維迅速發展,信息量劇增,思想觀念多元化,怎么改變學生心中對傳統文化的偏見,使傳統文化走進學生的心中,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個人認為可根據講授的課文結合實際,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思想理念與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大主題結合起來,為當代社會的前進與發展所用,把培養學生的政治信仰、民族精神、大國自信貫穿到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每個環節,在思想意識陣地全面占領主導權、話語權,使之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忠于黨和人民的踐行者。
三、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載體作用
語文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思維啟迪,它是思想的工具、溝通交流的媒介、文化的載體。教育是基礎,而國民的語文素養則是基礎中的基礎。語文教學應是繼承百年優秀傳統,把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心,把“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與“職業化”訓練作為新的教學思維,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提高作為培養目標,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學創造,培養出新的人才競爭的優勢。
在這樣的時代變革中,如何進行語文教學的變革,以期更能適應當前的時代背景。應把語文教學與大的時代變革緊密相連,從戰略高度看待語文學科教育的發展問題,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培養新型的復合型的“四有”人才,實現真正的文化自強、文化自信,而語文學科的教育與之緊密相關。
參考文獻:
[1]潘涌.中國表達提升文化軟實力[N].中國教育報,2015-06-03.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1:290.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