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剛
[摘 要] 現代信息技術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要充分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積極創建新型的校園形態——信息化校園,不斷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努力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空間。
[關 鍵 詞] 信息技術;校園文化;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024-01
一、信息技術在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現狀
在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5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學生群體的占比在50%左右”。無論是傳統的技術,還是新興的信息技術,學生是主要的信息技術應用群體,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職業院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信息技術以網絡技術為基礎,以云計算和大數據為驅動力,以電腦和手機為終端的創新技術,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尤其是以手機為終端的各種應用軟件,包括新聞類軟件、社交類軟件、影音視聽類軟件、游戲軟件、購物軟件和教育類軟件等,這些應用軟件以圖文并茂的內容、活靈活現的感官優勢越來越受到職業院校學生的追捧。
二、信息技術在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模式
(一)創建校園微信公眾平臺
職業院校打造自身的微信公眾服務號或訂閱號,實現與特定群體(學生群體)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信息傳遞,使學校信息更精確地傳達到學生群體當中。可以將校園微信公眾平臺設置為四個板塊,包括校園資訊、學生資訊、教學管理、招生就業,其中校園資訊可包括校園新聞、學校工作動態、校園最新公告、校園學術講座或者演講、校園文藝活動、校園招聘、校內校外的知識競賽或科技比賽等信息;學生資訊可包括學生成績、獲得榮譽或者獎勵、學生就業、創業動態或者優秀個人情況、自習室、閱覽室、學校周邊娛樂、美食的最新資訊;教學管理可包括國內外優秀課堂展示、教師個人魅力展示、互動教學評價模塊等;招生就業可包括招生計劃、專業介紹、招生簡章和新生入學指南等。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每天可推送一條單圖文或多圖文的消息,內容要有創新度、有深度、積極向上,符合主流文化意識,傳播主流價值思想,實現學校與師生的良好互動,逐漸實現校園文化建設從傳統型向創新型的轉變。
(二)開設主題官方微博
“微博”是“微型博客”,具有便捷性、原創性、交互性、追蹤性等特點,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微博成為越來越多職業院校學生喜聞樂見的了解身邊新聞熱點的新途徑。學校開通主題官方微博,通過該平臺定時更新微博內容,發布學校新聞動態、歷史文化、校園生活、就業信息等內容,如舉辦“讀書分享會”“優秀學生評選”活動、“魅力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通過開展“微活動”“我眼中的校園”“老人跌倒,扶不扶?”“我的正能量”等活動,對引導職業院校學生主流文化意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建立微博,加強學校、教師、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微博平臺上放松、趣味、平等的氛圍可使交流變得更加融洽。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由于各方面原因無法與校方直接對話,可在微博平臺上向相關校組織提出問題,并且提及相關校領導、老師、同學的微博,使學校更快捷地了解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從而采取措施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可以同步發布問題解決進程,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引導主流思想,樹立良好的校園風氣,營造文明的討論氛圍,從而構建開放、平等、權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
(三)創辦校園手機電子報
校園手機報是針對學生關注的校內動態、校園管理、娛樂、招聘、就業信息以及社會時事新聞等內容,以手機為載體,借助短信、彩信制作成的學校專屬的“校園手機報”,更快速、更便捷地將信息及時傳遞到學生的手機中。校園發生的大事小情盡在校園手機報,即使是分散的校區依舊溝通零距離。宿舍、食堂、圖書館、自習室等這些每天必經的地方的新聞資訊也可以使學生及時獲知。校園手機電子報要秉承貼近社會、貼近校園的理念,將電子報打造成傳播社會主流思想的新渠道,服務全校學子的新平臺。傳統的校園報紙媒體更新速度慢,內容有限,但是以手機為載體,創辦校園手機電子報,彌補了傳統校報的缺點,充分發揮了新媒體的優勢,使得信息內容豐富、傳播速度及時。其中電子報的內容可設計為社會熱點、國內外新聞資訊、校園新聞、文化活動、學生學習、教學通知與管理等板塊,設立“每日一小事”板塊,內容囊括社會、校園好人好事、名人事跡、譴責社會惡行,主動占領校園文化宣傳的陣地,唱響網絡輿論好聲音。
參考文獻:
[1]孫文杰.論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的構建[J].學習與實踐,2013(1):135-140.
[2]蔡桂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