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然
[摘 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現行高職院校的一門必修課程,它是促進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融合的重要載體。就該課程的教材特點、內容框架、教學目標、使用指南作必要的分析,以期為廣大教育者指明教學方向,給一線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
[關 鍵 詞] 思想政治;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教材教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032-01
為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法律知識水平,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該課程以大學生發展成長問題為切入點,以培養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四觀教育”為教育內容,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使之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該課程實施中依然出現了諸多解讀失誤、使用適當的問題,這給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筆者不避淺陋,就該教材的主要特點、體系創新、目標設計作一些解讀和分析,希望能夠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有益的幫助。
一、教材的特點分析
該教材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相關文件精神,著重體現“基礎”這一顯著特征?!盎A”特征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和實用性。而該教材將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指導,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學科有效融合,形成了一門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核心的新課程,是一門政治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系統性和理論性相結合、創新性和綜合性相結合、應用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新型實用性課程。其特點主要表現為:
1.堅持科學與實用統一原則。該教材理論科學,講究實用,針對學生成長困惑,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去解決問題。
2.堅持傳承與創新統一原則。該教材尊重原有課程的成功經驗,傳承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豐碩成果,但又科學摒棄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與時俱進地吸納相關領域的嶄新成果,并創新課程的目標定位,讓課程賦予時代特色。
3.堅持說理與悅心統一原則。該教材強調理論解讀的深入淺出,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呈現方式多元,生動靈活,使讀者賞心悅目,樂于接受。
4.堅持課程與教學統一原則。該教材凸顯課程的規范性和系統性,便于教師研究解讀,同時講究課程和教材的留白和拓展,給教師施教保留較多的延伸和開放空間,使各地區各級院校使用都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學針對性較強。
二、教材的體系創新
(一)追求“三個創新”
1.力避和中學階段道德法制教育內容重復的現象,創新大學生道德建設和法律教育新模式,使之上升為適應終身發展的素質教育。
2.力避“組裝式”課程體系,創新教材知識體系新模式,使之成為“規范是基礎、思想為核心、權利義務為重點”的道德與法制教育新框架。
3.力避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育導向,創新思想修養新模式,使之成為“知識學習、信念培養、能力提升”三維一體的大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新模式。
(二)夯實“三個觀念教育”
1.重點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集中在第一部分的一、二、三章。
2.重點進行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教育。集中在第二部分的四、五、六章。
3.重點進行法制教育。集中在第三部分的七、八章。
三、教材的目標設計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主要任務在于強化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升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思想道德素養,給學生發展成長指明方向,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有機融合。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觀念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因此,高職院校在使用該教材時一定要充分把握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的必要性,堅持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質,重視法制教育的基礎性,無需片面追求法學理論的系統性和法律知識的完整性。
2.堅持“增強學生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教學目標不動搖。作為一門新研發的基礎課程,它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高職院校必須結合學生成長發展中遇到的疑難困惑和道德法制問題,開展行之有效的“四觀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和法律素養,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引領學生形成合乎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進而使之成為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職院校在使用該教材時,務必需要強調法制觀念的教育,以增強對道德和法制的敬畏和信賴,能夠抗拒各種誘惑以免走上犯罪道路。這一點不能因為教材的重組和篇幅的減少,就淡化了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的教育和強化。
3.堅持“幫助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價值取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統一。因此,為更好地使用該教材,高職院校必須密切聯系實際,結合本校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實施針對性教育,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給學生及時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質疑解惑,給學生把脈問診、穩舵明向。該課程實施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旨在幫助學生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尤其在法制教育環節上,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地結合社會問題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和理性認識,增進學生依法治國、依法行事的法律自信,進而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形成依法維權的法制理念,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奠定良好的道德和法制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晨光.高質量實施思政理論課新課程方案[N].中國教育報,2006.
[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的有關問題:訪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召集人)羅國杰教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