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萍
[摘 要] 2016年起江蘇省舉辦教學大賽,立足大賽評比,試以教學設計的三個關鍵詞“教學理念”“目標確立”“內容組織”為切入點,談談項目二“課堂教學比賽”的評比標準《全省職業學校課堂教學大賽評分指標》對一線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教研起到的切切實實的引領作用。
[關 鍵 詞] 大賽指標;中職語文;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088-02
為實現全省職業學校教研水平的整體提升,2016年江蘇省職業教育從“五課教研兩課評比”進入了教學大賽的時代,大賽設四個項目,項目一“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項目二“課堂教學比賽”,項目三“信息化實訓教學比賽”,項目四“微課設計與應用比賽”,四個賽項的設置涵蓋職業教育教學的各個學科以及多種競賽方式,其最核心的目標依然是對提高職業教育教學的質量的期許,對提高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水平的期許,對提高職業教育教師全面素養的期許。
據用于項目二評比的《全省職業學校課堂教學大賽評分指標》顯示,大賽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特色創新四個一級指標來評價課堂,其中教學設計又從教學理念、目標確立、內容組織、學習評價四個維度開展,教學實施則包含教學流程、教學策略、學生表現、動態生成、教師素養五個二級指標,教學效果由目標達成、學生收獲兩個二級指標組成,特色創新從教學機智、教學創新兩個維度進行評價。認真研讀這些指標,通過對其中一些關鍵詞進行深入的解讀,我們一定能在提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上少走不少彎路。試以第一個一級指標“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大賽的舉行對所有職業教育的一線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教研所起的切切實實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一: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以生為本,體現核心素養,關照學生終身教育”。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通過與其他課程共同發揮作用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正因為教學理念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一名教師秉持的教學理念將影響甚至決定教學所能達到的高度。語文教師只有站在這個高度來審視自己的語文教學才能做出更好的教學設計。諸多教學理念中最重要也最基礎的就是“以生為本”這一理念。
以生為本,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理念早就為大家所熟知,但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時卻仍有不少問題。細究一下,要做到以生為本其實就是要站穩一個“學生立場”。
首先,要做到“眼中有學生”。從“學生立場”出發,就需要教師去觀察學生,研究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以教學比賽為例,從比賽方式的角度來看,借班上課,學生與教師互相不熟悉;同題異構,文本統一,但教師不同、學生不同。這都對教師是否有學生立場提出了很大的考驗。教師在著手準備教學設計之前,就要認真地做好學情分析。學生的年級,學生的所學專業,學生的性別比例,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存在的優勢與困難等,都需要盡快掌握,以便有針對性地結合文本進行教學設計,為課堂做好符合班級實際學情的預設。大賽進行時,大多數教師均能利用比賽組織方安排的與學生接觸的時間,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與學生建立友好的關系,如有教師在有限的接觸時間通過建QQ群、微信群,或者云班課等信息化手段迅速組成學習團隊,然后通過發起問卷等調查方式精準地把握學情,這為后續的教學設計找到了依據,也為課堂上的良好互動打下了基礎。
其次,要做到“心中有學生”。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看,課堂存在的價值也恰恰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教師去關注學生的成長,要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幫助,所以教師心中有學生非常重要。省教科院夏英博士在大賽啟動會上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觀點中大多數其實是圍繞“以生為本”的。
例如,要從學生學習行為來反觀教學,教完≠達成,學成=達成。這正是我們衡量一堂課的價值時非常重要的一個切入點。
正如著名專家王榮生教授所闡釋的,當“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時,就是一堂達到較高標準的好課了,而當“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時,就達到了一堂好課的理想標準了,語文課程的目標也就有效達成了。
基于“學生立場”來進行教學設計,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教師面對的是一個語文基礎極為薄弱的班級,那么學生的經典閱讀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角度都不容樂觀,如果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樣的文本,教師就可以在“喚醒學生對優秀作品的審美認同,引發學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閱讀興趣,使之愿意在今后主動閱讀優秀文化作品”這樣的更切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目標指引下進行更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如果面對是一群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這樣的教學設計就顯得比較淺顯了。
一名語文教師,一旦能夠站穩學生立場,他就能清楚地知道學生應該學什么,從而確定自己到底想教什么,實際能教什么,他也就真正有可能去設計出一堂好課。
關鍵詞二:目標確立
“目標確立:基于標準,立足本課程性質,突出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切合學生實際,明確、可行、合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指出“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指向多元目標的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用教材的第一步是確立目標。教學目標(在師為“教什么”,在生為“學什么”)定得對不對,合不合適,有沒有可操作性,這是一堂課的起點。如果教學目標都出問題了,這堂課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一堂有效的課了。這就需要教師做好以下幾點:
1.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首先要基于標準。除認真研讀教育部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簡稱《大綱》)和關注教育部將要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外,還要認真學習《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等政策文件,注意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真研讀《大綱》是每一位中職語文教師的任務,它可以使語文教師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任務、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要求等有一個清晰而全面的認知,在這個認知基礎上去思考、確定某篇選文的教學目標才有可能通向真正有價值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師若去關注《意見》提出的五項基本原則,特別是“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這一原則時,他的教學實踐自然就會要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教學目標的確定自然就會指向通過與專業課之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充分發揮獨特的育人優勢,充分發揮在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學科優勢。
2.確定教學目標,還要指向培養學生。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經常問自己幾個問題:教材里面有什么?編者想要我們教什么?我們能夠教什么?學生應該學到什么?學生實際學到了什么?這些問題的指向恰恰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近年來,核心素養作為一個熱詞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教學實踐中談核心素養是必須的,核心素養應當是跨學科、高于學科知識的,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是知識、能力、態度的綜合與超越,它是“關鍵素養”,不是“全面素養”。語文教師要注意區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的不同,要看到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側重點。現在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教師在完成教學設計時要在這幾方面多下工夫。例如,教師在設計《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時,確定的學習目標之一就是“理解蔡元培先生偉大人格中所蘊含的東西方文化內核,感受先生親身實踐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大儒精神”,這種文化內核其實就是一種高度的文化自信的態度。這正是關乎語文課程在學生“文化傳承”核心素養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目標一旦確立,它就指向課堂教學,教師在確立目標時要時刻牢記:教師教學生,應該是教學生學的方法,而不是只教學生學知識。知識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掌握了方法,才可以舉一反三,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以2017年大賽課題《動物身上會不會進化出輪子來?》一課的教學目標的確立為例,如果只把目標定位在弄明白動物身上究竟會不會進化出輪子并了解其原因上,這顯然是不夠的,這是生物課而非語文課的目標。語文教師的任務更應該是以這篇課文為例,在第一學期已經學習過《伯格曼法則在北極》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探討事理說明文與事物說明文的區別,學會閱讀事理說明文的方法,弄懂作者是怎樣進行說明的以及為什么要這樣說明,經過訓練能寫作簡單的事理說明文。這樣的目標,才有可能是“明確、可行、合理”的。
關鍵詞三:內容組織
“內容組織:遵循學生認知特點和職業教育規律,安排科學,重難點把握準確,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優秀文化作品可供師生解讀的角度是無限的,如何安排這有限時間內的教學內容的確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面面俱到的結果可能是一面都不到。怎么辦?
1.內容組織首先要指向明確。設計教學猶如作文,學習目標猶如寫作中心,圍繞中心選材是寫作最為大家熟知的標準之一。課堂教學諸內容的安排應當指向于學習目標的達成,指向于重難點的正確把握和突破。
2.內容組織還需要教師學會大膽取舍,取舍的依據自然是學習目標,意義是重在彰顯語文精華。這也是同樣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或者同一個老師在不同班級施教各有異趣的原因。
2016年課堂教學比賽中,一位選手的教學設計讓人耳目一新。她簡單地由賽點學校所在地區的戲劇名人梅蘭芳引出需要學習的文本,然后強調指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探討、了解《茶館》的價值”。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教師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一是欣賞秦王對話,二是欣賞康六賣女。康六賣女片段賞析時,教師請學生找出康六對女兒的稱呼有哪些,引導學生發現這段對話中使用的稱謂的變化。學生一起找出后,師生共同分析出“十五歲的大姑娘”這一稱謂是理性訴求;“我的親女兒”這一稱謂是感性訴求;而“人”指的是女兒、鄉親朋友、自己,“人”體現的是一切人的尊嚴和良知。
正如我們一直說的,語文難教在于不是教“是什么”,而是教“是什么”是“怎么說出來的”。兩個環節的設計,指向明確,取舍大膽,教學過程得到優化,第一個片段賞析設計的目的是看人物形象,第二個片段賞析的目的是品老舍的語言藝術。完成兩個環節的學習的同時,“《茶館》的不朽魅力在哪里”這個問題在學生心中自然有了明確的答案。該教師的教學設計科學合理,完全沒有廢筆,非常儉省有效,且關注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這種長文短教的方法值得借鑒。
教學設計是承托課堂的基礎,每一位中職語文教師若能站穩學生立場,根據學生的特點,依據相關標準,選擇有效的方法,將語文教學的諸要素進行有序地安排,那么,我們所追求的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也就不再遙遠了。
參考文獻: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