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峰
[摘 要] 3D打印隨著關鍵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被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3D打印行業用人需求不斷擴大,職業教育開展3D打印技術教學,為社會培養3D打印技術應用型技能人才尤為重要。主要介紹了開展3D打印技術教學的實踐經驗,對3D打印技術的核心課程提出建設性意見,為職業院校開設3D打印技術課程提供參考。
[關 鍵 詞] 3D打印;職業教育;教學實踐;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176-02
一、引言
隨著產業的升級,特別是圍繞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要求,社會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蘊含著職業教育加速發展的巨大潛力,要求職業院校師生具備創新的精神與能力。職業學校開展3D打印技術課程的教學,推進課程建設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以課程創新推動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提升辦學質量。
二、3D打印技術的發展概況
3D打印以數字模型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構造物體的技術。3D打印技術可以制造任意復雜的三維幾何實體,通過離散或堆積成型的原理,將十分復雜的三維制造過程簡化為二維過程的疊加,成型過程無需專用工具或夾具,通過對CAD模型的修改重組就可獲得新零件的設計和加工信息。3D打印技術有高度集成的特點,集成了CAD、CNC、激光、材料等技術,對設計約束越來越小、工件制造技能低、可由逆向工程實現精確復制,3D打印技術在各個領域都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
三、開展3D打印技術教學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一)從人才需求角度出發
我國3D打印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其中,相應的企業對3D打印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目前我國3D打印行業的專業人才缺口超過千萬,制造行業對3D應用人才需求最大,且需求還在不斷攀升。
我國3D打印行業所需人才按分工不同可以大致分為:上游技術和材料研發企業所需的3D打印技術研究、材料開發人才;中游設備生產商所需的3D打印機生產研發人才;下游服務商所需的3D打印機營銷、售后服務以及3D打印服務等方面的技術應用人才。面向機械、模具、機電設備制造、汽車、家具和玩具制造等企業,培養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從事3D打印設備操作、3D打印設備裝配維修、設備銷售、新產品的手板制作、產品設計、個性化定制創業等工作的技術應用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以及迫切[2]。
(二)從3D打印創新角度出發
3D打印技術在模具制造、工業設計、珠寶、鞋類、建筑、工程和施工、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以及其他領域都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由于擁有傳統制造業所不具備的優勢,3D打印技術被看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使者。在全球范圍內,3D打印正在掀起一輪技術革新熱潮。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制定《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在進入“工業4.0”時代的今天,信息化廣泛而深入地融合到各行業,作為最能體現“工業4.0”特點的3D打印技術,如何推動我國創新設計水平提升,從而促進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成為當下的重要課題。
(三)從教學改革角度出發
《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將3D打印技術發展規劃推到國家戰略高度,特別強調了3D打印教育的推廣和普及,加快3D打印技術人才的培養,鼓勵院校與企業聯合辦學或建立3D打印人才培訓基地。圍繞職業院校學生3D 打印創新教育的展開,結合國內教育特點及其與國際教育的差距,學生普遍存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足等問題,提倡創客教育以數字化工具為基礎,采用項目式學習方式,有真實產品產出,強調學習與現實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3D打印設備作為目前安全、經濟、智能的創新造物手段,是培養學生創造力最理想的工具,有望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新引擎。據了解,國內外已掀起創新教育熱潮,各地教育機構及校外培訓機構紛紛涉足創客教育領域[3]。
四、3D打印技術教學的實踐
隨著技術的發展,企業對3D打印技術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圍繞《中國制造2025》等要求,開設3D建模與打印技術專業,蘊含著職業教育加速發展的巨大潛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3D建模與打印技術專業目前擁有3個班共120名學生,新建成3D打印實訓中心,包括三維設計室、FDM打印操作室、SLA打印操作室、裝調與后處理室等,配備各種不同型號3D打印設備與3D掃描儀超過30臺,開設了產品建模、逆向建模、3D打印技術綜合應用等課程[4]。
同時,開設了3D打印興趣社團,組織參加會展、走進社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3D建模與打印技術專業師生積極參加各項比賽,在2015年全國機械職業院校“三維數字建模與制圖”技能大賽獲得二等獎,在2016年、2017年廣州市青少年3D打印創意設計比賽中均獲得一等獎,在2018年廣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3D打印賽項中獲得二等獎等優異成績。3D打印是極具前景的專業,應培養更多精于技術、善于創新的技能創新人才,推進專業建設,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
五、3D打印技術核心課程建設的研究
(一)機械設計與3D打印技術工學結合課程
培養學生的工程計算能力和簡單機械的零部件的設計能力,同時結合3D打印技術進行制作,也為后續課程學習打下基礎。熟悉常用機構、常用機械傳動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點、應用、結構和標準,掌握常用機構、常用機械傳動和通用零部件的選用和基本設計方法,具備正確分析、使用和維護機械的能力,初步具有設計簡單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結合3D打印機,分析掌握3D打印的工作原理、打印機分類、打印機裝調與簡單故障排除等相關技術,進行機械結構設計與3D打印制作。
(二)產品設計與3D打印技術工學結合課程
該課程不僅包括對產品功能、結構、材料、工藝以及產品形態、色彩、表面處理、裝飾工藝等方面的設計,同時3D打印機作為課程實驗設備,基于項目式教學形式,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需要掌握如何應用三維設計軟件來表達頭腦中的創意,并通過操作3D打印機等最新的數字化制作設備把自己豐富多彩的創意變成實物。本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全面了解技術與藝術、設計與審美文化的相互關系,拓寬學生視野,改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其能與3D打印技術專業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工業產品造型設計的具體運作過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為學習后續的專業課程及從事3D打印技術相關工作打下基礎。
(三)逆向建模與3D打印技術工學結合課程
逆向技術,主要是針對于正向工程而言。正向工程是從產品設計到產品生產,是一種“從無到有”的設計過程,而逆向工程則是對一種產品設計技術再現的過程,即通過一定的技術和手段對產品進行逆向分析和探究,通過數字化設備和技術以及CAD等制圖軟件構造曲面或者實體,形成一個三維模型,進而演繹并且得出該產品的生產流程、功能特點、結構特征以及技術規格等設計要素,最終制作出功能相近但又和原產品不同的一種“從有到新”的設計過程。開設逆向建模與3D打印技術工學結合課程,主要內容有3D掃描技術概論、3D掃描儀基本原理、3D掃描儀的基本操作、Geomagic系列軟件應用、逆向建模及3D打印制作。學習后能使用三維掃描儀對手板、樣品、模型進行掃描,收集模型數據,使用逆向造型軟件重構三維模型,最后能運用3D打印機對逆向原模型進行復制[5]。
(四)3D打印技術綜合應用工學結合課程
能夠把前面課程所學的知識,如機械設計、產品設計、逆向建模與3D打印技術相結合,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設計研討與啟發,運用機械設計與制造的相關知識,設計產品功能與結構;從材料、結構、工藝以及產品形態、色彩、表面處理等方面進行外觀設計;使用三維軟件進行建模,然后用3D打印機進行工件的制作、組裝;在此過程中,需要對3D打印機進行裝調、故障排除等步驟熟練的操作。對3D打印完成的產品,進行分析與改進,利用逆向技術,使用3D掃描儀采集數據與逆向建模軟件進行點云處理及逆向建模;使用3D打印設備進行產品復制與改造。最后,把整個產品的設計階段、制作階段、逆向改進階段等過程總結為產品報告書。
六、結語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更需要讓職業院校師生也具備創新的思維與能力。開展3D打印技術的課程,經過3D打印項目式教學的實踐,把創新思維轉化為實際成果,并融入教育教學工作中。以3D打印技術的核心課程建設為載體進行教學研究與實踐,推進課程建設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職業院校開展3D打印技術教學,為社會培養了3D打印技術應用型技能人才,滿足了3D打印行業不斷擴大的用人需求。
參考文獻:
[1]《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發布[J].印刷技術,2015(8):13-17.
[2]楊三艷.淺談3D打印技術在機械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4(10):166-168.
[3]李彬.3D打印技術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的應用[J].考索·探微,2015(5):211-212.
[4]羅烽.開設逆向工程實訓課程的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11(5):145-148.
[5]王克欣,張紅哲,梁延德,等.工程訓練中設置“3D打印技術”實訓課程的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5(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