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旗
[摘 要] 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的高校學生出現了體質健康下降的狀況,學校和教師都要加倍關注,合理科學的分析體質下降的原因,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從心里健康與校園設施入手,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學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 鍵 詞] “陽光體育運動”;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13.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127-01
自2007年,全國范圍內啟動有利于學生健康的“陽光體育運動”以來,吸引了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使沉寂的校園充滿了歡笑,操場一度成為歡樂的海洋。自從1985年以來,我國對全國青少年的健康調查進行了4次,調查結果顯示全國青少年的體質在逐漸下滑。青少年的體質下滑并不如表面看起來的那么簡單,在這背后對應著青少年心理狀況不佳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等狀況。而且學生體制的下降也表明著學生協調能力、耐力、吃苦耐勞的刻苦精神下降以及間接反映出學校對體育的不重視和體育設施的欠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在意,只一味的重視學生的卷面成績,導致學生的作息時間緊促,不能進行足夠的課外活動。以大學體育乒乓球課的實施為例,很多學校都還未修好乒乓球臺,導致課程無法順利進行。但大學乒乓球作為高校陽光體育教學的重要構成,應該得到學校的推廣。
一、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
(一)心理健康的不佳
根據調查而言,自1985年以來學生的各項發育指標都不達標,并且不斷下滑,其中包括基礎的身高、體重、肺活量等測試,這些下滑的數據反映出學生體質的現狀極度不樂觀。一個人對于自己的不自信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外貌有關,而不自信又是眾多心理疾病誘因,所以這也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來越不樂觀,失去以往青少年應有的活力、耐力、協調力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功課占了青少年大量的體育時間,他們沒有時間去運動、去玩耍,去體現年輕人該有的活力,而是被分數束縛著,這種重大的心理壓力沒處釋放,只能積壓在心底,導致了心理健康不佳的狀況。
(二)對體育的不重視,設備不齊全
學校對學生體質而言,更注重學生的成績,這種不重視導致“陽光60分鐘”無法順利展開,也沒有得到有力宣傳。而其大學的體育老師的執教水平參差不齊,設備也不足以展開很好的教學。學校在此方向上投入的精力不足,沒能好好執行教育部的規定,落實好“陽光體育運動”這一活動。學校沒能開展足夠的體育選修課,并對體育教師的培訓也沒經常進行,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得不到很好提升。
二、改善普通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策略
(一)利用“陽光體育”,釋放學生心理壓力
學校應該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運動。不應該還是以分數、考試作為教育的核心,而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實行“陽光體育運動”。作為大學的運動選修課,大學乒乓球選修課是學校的不二選擇,它不僅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性,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訓練,參與競賽,從中激發學生運動的積極性,以此來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例如,學校應該將體育列入考試,或將乒乓球選修課考試的分數也作為衡量學生成績是否優秀的條件之一,并且提高體育課的地位,進行學分制度,增加體育課的數量,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走向操場,通過運動釋放自己的日常壓力。向學生宣傳運動的重要性,并讓社會配合學校一同展開“陽光體育運動”,學生選擇大學乒乓球課程,因為這可以讓學生從中學會良性競爭,培養良好的競爭意識。大學乒乓選修課的教師可以考慮在提升學生身體機能同時,對其心理以及性格加以引導。
(二)加強對體育的重視,改善設施
學校應該設立足夠的體育課以及選修課,讓體育進入學生的日常作息時間。在學校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可以依靠政府的專項撥款或者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來籌集經費,確保“陽光體育運動”順利開展。
例如,學??梢詾轶w育老師建立獨立的平臺,通過網絡的方式,使不同學校的乒乓球教師進行溝通,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梢赃x擇對乒乓球教師進行合同聘請制,與教師簽訂協議,如果在合同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該教師進行工資經濟獎勵,從而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使乒乓球教學落在實處。學校還可以考慮對乒乓球教師進行培訓,按照教育部的有關要求,為教師提供進修交流的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大學生乒乓球課程得到更好的展開,而陽光體育運動也能逐步進行。體育不再是一味的課內教學,而是真正實現課外實踐,讓“紙上談兵”成為過去式,陽光體育運動每一步都能落到實處。
三、總結
在當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學校和體育教師要認清學生心理健康不佳和對體育不太重視的現狀,堅持做到利用“陽光體育”釋放出學生的心理壓力,再加強對體育的重視,改善體育設施,促進學生體質的上升。
參考文獻:
[1]白劍行,李心.試論中國學生教學中的體育教育[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
[2]安凡.體育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