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暢
[摘 要] 分析當前高職公共藝術教材使用現狀,從教材設計和創新兩方面入手,對醫衛類高職公共藝術教材進行重要改革和研究。
[關 鍵 詞] 醫衛類;高職;藝術課教材
[中圖分類號] G712S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154-01
公共藝術教育是高職院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涉及音樂、戲劇、美術、攝影、影視、舞蹈等學科內容,如果在學校分別開設這些課程會有一定難度,并會導致教學資源出現極大浪費。因此,將教育部規定的課程內容整合成一本包含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影視、攝影、藝術治療等方面的教材,更有利于醫衛類學校藝術課程的開設和專業學生學習。
一、醫衛類高職公共藝術課教材現狀
(一)已有教材難以適用
目前的醫衛類高職公共藝術課教材,主要采用如《美術欣賞》《音樂欣賞》《影視欣賞》等藝術教材,這些教材主要是在本科類教材的基礎上刪減、增補,或利用高中音、美藝術教材基礎上增添內容進行改編,這些教材雖然繼承延續了本科、高中教材重理論的特性,但應用技能方面比例偏輕,沒有從根本上反映出高職教材的特征與要求。
(二)醫衛類藝術教材處于空白
現在市面上公開出版的高職藝術教材大多以藝術欣賞、藝術鑒賞內容為主,形式內容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創新。專門針對醫衛類學生設計的藝術教材幾乎沒有。目前,醫衛類高職開設的藝術課程一般是由院校教師自行改編的單科課程教材,缺乏相互溝通交流,各課程教材自成體系,一些相同的內容在不同的課程中出現,導致在進行具體的專業課教學時內容上出現重復。
二、醫衛類高職公共藝術課教材設計思路
(一)構建醫衛類藝術教材內容新體系。
醫衛類高職藝術教材應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突破原有公共藝術教材設計思想,尋找一條適應學生學習的途徑。以《藝術鑒賞與藝術治療》教材為例,設置四大模塊,分別是:音樂與戲曲鑒賞、舞蹈與戲劇鑒賞、美術與書法鑒賞、影視與攝影鑒賞。每個模塊設置相應的醫學治療專題,讓醫學專業學生充分認識兩個學科的關系,并設置相關治療案例,開拓學生醫學視野,培養學生在交叉學科上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深度探索藝術學科的醫學功能。
(二)緊密聯系互聯網,建設一體化教材
將高職藝術教材設計成一本一體化教材,綜合運用各種教學素材,建設包括電子教案、微型課程、教學案例、習題庫、電子書等眾多教學文件及教學信息的電子教材。運用二維碼技術呈現課程素材,學生只要運用手機掃碼,即可及時獲得大量視頻、音頻、圖片等補充資源。利用互聯網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表現形式,從課堂內向課堂外延伸,從而使教材的學習更有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為學生構筑全方位、立體化的知識獲取平臺。
(三)設置相關課后習題,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應用
在教材每個章節后,設置課后鞏固習題8~10個,題型包含填空、選擇、問答題,幫助學生及時復習章節內容,掌握鞏固重點難點知識。本教材在藝術治療章節中詳細介紹了各種治療方法,并應用了大量的實踐案例。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可以全面提高醫學治療和護理水平,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今后的實習工作中將藝術中的醫學功能應用于臨床醫學實踐,及時減輕病人痛苦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三、醫衛類高職公共藝術教材創新思路
(一)內容體系新
教材在總結多年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及教材建設的基礎上,廣泛借鑒各類各級院校公共藝術鑒賞課程教材和醫學教材,精選幾門課程組編而成,內容涵蓋視聽藝術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幾大門類,在內容編排上打破傳統教材結構,并突出學科交叉性特點,大膽把藝術鑒賞與醫學應用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新的內容體系,力求賦予藝術鑒賞這門課新的時代意義。
(二)教學手段新
教材采用一體化設計原則,在每個章節設置二維碼、網址鏈接,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掃碼、電腦搜索大量視頻、音頻學習資料。結合互聯網不斷深入發展的時代特征,憑借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微信、微課和相關資源庫,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增強公共藝術教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建立與學生的即時性溝通,解決了“如何教”的根本問題。
(三)實踐應用新
教材每個大的模塊都設置了相關藝術治療章節,打破了傳統的教材結構,做到各章節內容既自成一體,又環環相扣,及時把藝術鑒賞基礎理論知識與醫學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發散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使之既能為整體教育教學服務,又能按不同的教學課程重新選擇,不僅傳授了知識技能、開拓了學生視野,更兼顧了醫衛類學生的專業特定性。
當前,高職教育獲得了較大發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工作一直較為薄弱。因此,編寫一本真正適合醫衛類高職學生使用的藝術教材,及時把門類繁雜、內容廣博的中外藝術基本知識快速而有效地傳授給學生,醫衛類高職藝術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陳立德.論高職教材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3(6).
[2]萬紅,傅德月.淺談高職專業教材的設計與編寫[J].職業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