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珍
[摘 要] 在分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目前的地位和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高校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的要點進行反思和梳理,力求探索在新形勢下科學開展該門課程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
[關 鍵 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215-01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地位與教學現狀分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按照教育部規定開設的一門兼具實踐性、政治性、教育性和知識性的公共必修課程。自2006年秋季全國各大高校統一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材之后,該門課程已經在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內容變革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錯誤地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之中采取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陳舊的教學方法還導致課堂陷入沉悶僵硬的氛圍之中,導致學生在課堂之中表現出明顯的抵觸心理,繼而嚴重地影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必須在深入研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性質和特點的基礎上對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進行研究,進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課程教學從教材體系轉向教學體系,轉變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
二、高校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的方法與策略
(一)理清思路,突出重點,創新模式
1.高校教師需要梳理教學脈絡,抓準教學切入點。在多年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應當以學生的法律意識、心理特征、行為特征和思想認識作為基礎,以其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問題和困難作為切入點,探尋大學生綜合發展、順利成才的道路和路徑。教師需要在堅守教材邏輯和教材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將教學深入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有責任科學地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規劃,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2.高校教師需要精練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重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改的重中之重在于教學內容改革,課程教材是眾多學者和專家經過多次研討、論證、討論之后確定的,是具有很強綜合性和教育性的教學文本。
3.教師要將系統講授和專題講授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之中的教學中,應當積極主動地挖掘新的教學模式。
(二)創新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突出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
在確定好教學思路之后,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和授課方式,提出具有實踐性的授課方案,提升教學效果和效率。
1.運用互動式教學方法
第一,教師要采取討論教學法。討論往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也是轉變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消極印象的主要途徑。
第二,教師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法。案例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思考、查閱資料的機會,使其能夠自主地開展分析和判斷,能夠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向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的運用能夠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維持。
2.提升實踐教學比重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參觀學習的機會。高校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踐教育基地、改革開放成就展等主題活動,讓學生直觀真實地感受到改革開放之后新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意識到中華民族在奮斗之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正是激發廣大青年艱苦奮斗、努力學習的動力和基礎。
其次,高校要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通過投入到各類社會公益活動加深對社會的認識,體會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背后蘊含的深意。
3.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力量
第一,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在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現代化技術手段已經高度地滲透到教育領域。
第二,教師要善于運用網絡。高校內部要為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搭建順暢的平臺,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和新方法,QQ、微信、微博、校園網都可以成為青年大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媒介,他們可以在其中暢所欲言、平等交流。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高校教師要充分地意識到學生自身的主體地位,將之作為授課的指導性原則,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為教學質量衡量的主要標準,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能夠做出正確且科學的判斷,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臧宏,王立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問題式專題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4).
[2]徐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3]張凱斌,孫林.試論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