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尼族扇子舞是哈尼族喪葬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庇護子孫后代繁榮昌盛,興旺發達。本文通過對云南哈尼族喪葬舞蹈--扇子舞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其現狀及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供探討研究。
【關鍵詞】哈尼族;扇子舞;現狀成因
【中圖分類號】J72 【文獻標識碼】A
在少數民族眾多的云南,有這么一個民族,他們能歌善舞,居住在紅河、綠春等地。他們信奉在人死后,因靈魂跨越世界而獲得永生,所以會舉行“歌舞娛尸”的祭祀活動,以此來表達對死者的崇敬之情,希望他們逝者能在另一世界里保佑自己的子孫后代興旺發達,萬事順意。這個民族就是哈尼族。
一、哈尼族喪葬文化概述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習俗,就哈尼族而言,其中一項最為隆重的儀式就是葬禮。哈尼人認為“死”并非離開,而是去往另一個時空,在這個時空里,他們將會獲得永生而不滅,因而面對如此神圣的事,必然舉行盛大的儀式以示重視。
在這個盛大的儀式中,除了吃臨終飯等很多必要環節之外,最重要的是死者家里還要請來有名的摩匹(祭司)為死者念 “指路經”,以此指引死者亡靈去往美好的歸途,同時摩匹(祭司)會不斷地念誦家譜,寓意在讓死者能較快的找到自己的祖先,同時也希望他們不忘記家中子孫。
而當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長者去世時,整個寨子里男女老少都會齊聚逝者家中,舉行盛大的儀式“莫搓搓”。在出殯前夜,他們會點燃篝火,伴隨鑼鼓的有節奏的聲響唱歌跳舞,寨子里的青年男女也會借此時機,眉目傳情,表達愛意。平時所有的禁忌,也會在這樣一個夜晚得以摒棄。他們認為,死亡代表著一個靈魂的新生,沒有生就沒有死,同樣,沒有死何以新生。正是在這樣的不斷輪回中,一個民族得到繁衍與繁榮。
正因為如此重要禮儀的存在,使得很多的民族特色得以保留,其中最為難能可貴的便是哈尼族的扇子舞。它在整個哈尼族儀式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哈尼族喪葬活動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它秉承以娛治喪,以取悅死者靈魂來庇護子孫后代繁榮昌盛,興旺發達。他們通過扇子舞來體現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因其是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才會起舞,全寨子里男女老少都會來參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喪葬活動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儀式,更是一個載體,通過這個載體進而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哈尼族的民俗、風俗、文化、原始崇拜,包括遷徙的過程等等。
二、哈尼族扇子舞概述
傳統舞蹈是民族舞蹈的根和魂,無根之木,無以繁茂之能,無魂之作,無以相傳之貌。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保留其傳統舞蹈的本源,談何傳承、談何發展。
哈尼族舞蹈便是繼承了傳統舞蹈的根和魂之后,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獨樹一幟的民族舞蹈。哈尼族作為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其舞蹈總是與音樂緊密結合著,內容通常都與其民族內的古老傳說有關。在云南省紅河南岸的部分地區,流傳最廣的有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羅作舞、木雀舞、拍手舞、錢棍舞等多個舞蹈形式。然而在這其中的白鷴舞,因模擬白鷴鳥的生活、姿態、動作起舞,故名白鷴舞。舞蹈時,手執雙扇,故民間也叫扇子舞。白鷴舞也因其美妙的舞姿以及獨特的形式,成為哈尼族最為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在云南省元陽縣、元江縣等哈尼族地區廣為流傳。
扇子舞歷史悠久,源于古代圖騰崇拜的祭祀舞蹈。相傳一只美麗而善良的白鷴救助了一位饑寒交迫的老人,老人心懷感激,每每懷念時,總會拿起兩片芭蕉葉模仿白鷴的樣子跳起舞來,這就有了白鷴舞的起源。因此,哈尼人為了紀念祖先和鳥類給他們帶來的幸福生活,凡是老人過世,哈尼族男人總是喜歡手持兩片棕樹葉,模仿鳥的動作為老人跳這種“扇子舞”,以表達對逝者的緬懷。
扇子舞恬靜優美,語匯豐富,舞姿不求統一,但每個動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擬動物或鳥類,女性手持棕扇模擬白鷴鳥的動作,各自起舞,其舞蹈動作古樸、細膩,鼓聲穩重有力,在這均勻的鼓點中表現出白鷴生活的各種姿態。這些舞姿擁有一定的技巧性,多以單腿重心,空中跳躍為主,整個舞蹈具有較強的完整性和表演性。扇子舞隨著時代的發展,形式以及內容不斷演變,道具從最初的棕樹葉變為紙扇,再從紙扇變成稠扇,不斷變更,不斷進步。真可謂是“一舞跳千年,千年跳一舞”。
三、扇子舞現狀成因
在長期的歷史文化變遷中,哈尼族人民創造了本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及歌舞藝術,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成為哈尼族舞蹈生存、發展、傳承的重要基礎。
在哈尼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以及某些祭祀場合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且表演形式多樣,總體來說可分為娛樂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其中,祭祀舞蹈最有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其民俗內涵豐富,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哈尼族的審美情趣。扇子舞作為哈尼族喪葬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哈尼族的喪葬活動不斷演變,許多原始、復雜的部分被逐漸簡化,加之扇子舞只在舉行隆重的“莫搓搓”這類原始葬禮時才跳,很少見,因而扇子舞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正如筆者上文所述,扇子舞的歷史厚度與文化基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底蘊,是傳承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但由于扇子舞主要用于喪葬祭祀活動中,故而使得不少人不敢近前。
歸根結底,喪葬祭祀舞蹈傳承度低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舞蹈的特殊性
哈尼族舞蹈雖內容較為豐富多樣,但其環節紛繁復雜,加之受眾面小,往往因為這一原因,當地政府不太可能將其所有舞蹈都重點保護和傳承,只側重于更具有傳播范圍廣,宣傳力度好,受大眾歡迎的、更具有觀賞性的代表性舞蹈,從而導致人們對喪葬舞蹈的關注、研究和利用相對薄弱。
(二)特定時空的局限性
研究喪葬舞蹈不同于研究其他舞蹈,它具有的特定時空性,只在特殊的場合才看得到,這決定了對其觸手探索的不易。它不像其他民俗活動中的民間舞蹈有固定時間和地點,只需在年復一年的活動中便可以采集得到。
(三)師承關系的特殊性
受少數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思想的限制,哈尼族的扇子舞傳男不傳女,且并非所有哈尼男性都可以學習,想要學習扇子舞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條件,要求必須為人正直,善良且品行端正,身體健壯,各個方面都優秀的青年男子,所以導致傳承人較少,發展傳播空間狹窄。
(四)舞蹈動作繁雜瑣碎
舞蹈動律的復雜,套路的繁多,導致了想要較好地掌握其精髓并不容易。在以前的調查了解中,完整的扇子舞應該擁有七十二套甚至更多,但由于諸多特定因素,目前能看到的,傳承人經常跳的也就是十六套左右。基于以上這些因素,扇子舞的傳承和今后的發展已是岌岌可危,若再不引起重視,進行及時收集、歸納和整理,那么我們將有可能再也看不到純正的扇子舞。如果民族文化中缺少了如此重要的環節,我想這不僅僅是我們少看一個民族節目的問題,而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缺失,它必將成為我們民族藝術百花園的一大遺憾,因此,研究其現狀及發展是極其必要的。
四、對哈尼族扇子舞保護工作的思考和建義
(一)提升關注度、重視度
一種民族文化,不但會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產生變異,同樣也會隨著國家權威機構的評價和態度的轉變而發生重大的變化。因此,有了政府及相關機構的推動和支持,會很大程度上促成傳統民俗活動的恢復、發展和繁榮。我們只有保護好這塊沃土,民間歌舞才能得以滋養,文化傳播才能得以開展,反過來,這塊土壤也自然地有了富足的養料,才能滋養出優秀的民間文化傳承人,滋養出民間文化的精髓。
(二)讓民間舞蹈文化回歸于群眾當中
我們常說,民間舞蹈的保護和傳承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但矛盾之處在于,政府的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及建立,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地人們對民間舞蹈的看法,包括價值取向。我不得不說,這有好的一方面,使得現在的年輕人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到本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榮譽感。但另一方,讓人擔憂的是,一旦民間舞蹈獲得了某種身份或者價值,其舞蹈本身的性質會不自覺地隨著人們,特別是傳承人的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變化。同時,是否政府也在借著這些名頭,將本身為自發的民間組織活動當成一種工作業績向上匯報,以體現當地文化建設的發展和繁榮。所以開始有了各種以此為由的旅游宣傳、匯報演出、節慶演出等,甚至在這些民俗活動的裝飾下與經濟建設掛上了鉤,使得整個活動失去本真,變了質。所以,筆者希望,在這樣一個以經濟建設為大背景的前提下,我們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真正把重心放在如何挖掘、如何整理、如何保護原始民間舞蹈中來,把民間舞蹈真正歸還給群眾,以此得到最直接的原始傳承。
(三)保留原貌,全面發展
正如筆者上文所說,一個民族,一種舞蹈,我們應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所發展,但一定要尋得了根,找得其頭,也就是說,不能在盲目變化中失去本真。很多地方為了更好地宣傳民族文化,要求民族文化工作隊下到鄉鎮進行演出和宣傳,為了讓更多的族人會跳本民族的舞蹈,也會逐一進行教學。但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原始舞蹈和改編的舞蹈逐漸趨同,使得后人越來越模糊到底什么才是原貌,族人們也不得而知。
曾經我在做田野調查時了解到,由于扇子舞套路的逐漸減少,傳承人會新編創一些套路加進去,隨著不斷的傳播,編創者的逝世等諸多原因,那里最原始套路已經無處問詢。所以,要盡可能地保持民間舞蹈的完整形態,不能只傳承其中一部分,更不能在傳承發展后忘其根源。同時,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拓展舞蹈文化的其他空間,通過各種方式,使其能夠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支撐起整個民族舞蹈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五、結論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族性格與風俗習慣,哈尼族亦然用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豐富的舞蹈語匯帶給人們無限的向往,扇子舞的優美以及寄往追憶的靈魂帶給了人們追求藝術,熱愛生活的力量。正是對美的追求和對逝者的追憶,使得哈尼族創造出了這般美麗的舞蹈。
現今,扇子舞的民間文化具有許多現代文明所不及的文化價值。同時,新一代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使得哈尼族扇子舞等民族文化的發展受到的一定的限制,正在逐漸被世人所遺忘。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年輕人的思想必然影響扇子舞的發展演變,新的元素將被人們運用并融合,而原始的舞蹈也需要我們去保護,去重視,兩者缺一不可,但其相對獨立,一旦混淆模糊界限,上述的案例將會繼續發生,越來越多的后人將更加不知道其民族的根在哪。所以,如何保護和傳承,使這一優秀的民間舞蹈能夠讓世界、讓子孫后代都能看到,是我們每一個文藝工作者應該好好思索的問題,我們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好民間傳統舞蹈,更應該有使命、有擔當創造出更多優秀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舞蹈,以此增強各少數民族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參考文獻:
[1]郭田.中國白族哈尼族舞蹈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10).
[2]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
[3]趙世林.百人百部——云南少數民族傳承[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1).
[4]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10).
[5]曹天明.哈尼族喪葬舞蹈保存現狀調查(期刊)[J].民族藝術研究.
作者簡介:巴瑩(1986-),女,漢族,云南省昭通市,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舞蹈及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