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水麥積高臺流傳于麥積區中東部地區,從起源到現在已有4000多年的民間藝術歷史。它是一項集祭祀喜慶、節慶、娛樂文化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群眾性文化項目,通過對麥積高臺的解讀,使人們了解到麥積高臺的起源、特征、制作過程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培養民族精神、增強群眾凝聚力、發揚文化的傳承性、增加旅游開發項目等多功能的作用。
【關鍵詞】發展歷史;制作技術;高臺制作;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一、起源與發展
高臺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臘祭”,麥積高臺歷史悠久,同時受伏羲文化、先秦文化及西路秦腔藝術的影響,在制作、服飾、化妝、表演內容上別具一格。前人以這種形式祭祀神靈,祈福求安。據《麥積區志》記載,麥積高臺興起于清朝同治初年,起初流行于麥積區甘泉、街子、馬跑泉一帶,而后逐漸擴散并流行于周邊相鄰的鄉鎮。經數百年的演化,高臺逐漸成為群眾節日娛樂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舊時的高臺多以“社”為單位比賽表演,現在則以鄉、鎮、自然村為單位進行表演。
據《麥積區志》記載,麥積高臺最興盛時,當在清末至民國期間。1925年,甘泉“ 李能人”和鐵匠“柳懸人”設計制作的高臺《盜仙草》和《劉全進瓜》參加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在縣城(今天水市秦州區)舉辦的社火表演賽,獲得第一名。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各級人民政府倡導,農村出現社火表演高潮。“文革”開始后,高臺列為“四舊”被禁演,1979年后,高臺表演活動陸續恢復,并被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規模進一步擴大。現在,每年麥積區政府組織匯演,觀眾達十萬人以上,是群眾最喜愛的社火表演形式之一。2011年,麥積高臺被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二、高臺的特征
麥積高臺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是戲劇行當、木匠塑匠等不同門類融會貫通的藝術,因此具有以下特征。
(一)內容豐富、情節主動
麥積高臺內容主要取自古典小說、古典戲曲、神話傳說的精彩片段,尤以群眾喜聞樂見的《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演義》《楊家將》等小說及地域特色顯明的伏羲、女媧開天辟地的傳說為主要內容。近年來,又以科技興國、植樹造林、果樹產業,航天科技、經濟改革、工業成就為內容,推陳出新,發展新形式的高臺造型,融傳統為一體,體現出新時期物質、精神雙文明的成果,豐富了麥積高臺的新內容。
高臺一般是選取古典小說、戲曲、神話傳說中的某個著名情節進行設計構思。選出2~4人進行造型,如《化蝶》《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盜仙草》等選擇典型情節的聚焦點,最能表現人物性格、故事核心,事件本質,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動靜結合,雋永傳神,令人賞心悅目,具有陶冶性情、傳播傳統文化的作用。
(二)設計精巧、奇險取勝
高臺設計是決定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設計者先將構思好的場景畫在紙上,再用鐵芯子串聯圖紙的主要部分稱為高架。架體分芯子和底座兩部分,芯子即支撐人物、道具的鋼筋,之所以叫芯子,是取“信賴可靠”之意,鋼筋直徑一般為4-6cm,下部兩根可并焊在一起,增加負荷量。底座由方木做成,并連接,增加其穩固性。一是芯子可以插得深,載的穩,二是有相當的重量。高臺設計不是行家里手絕對不能勝任,設計者應用力量原理,在對稱中求穩定,以奇險取勝,如麥積高臺《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凌空俯沖,雙手掄起金箍棒,白骨精持劍招架,金箍棒和交叉的劍相粘,僅這一點兒粘連,就把孫悟空全身支撐懸掛空中,表現了麥積高臺奇、險、俊俏的藝術特色。
(三)著裝艷麗、化妝俊美
高臺的裝扮非常嚴格,以巧妙、整潔、艷麗為上乘,服多采用戲劇服飾或用姑娘與新娘的艷妝,服裝要嶄新、合體、色彩要鮮艷,對比色強烈,以求為冬日北方春節期間較暗淡的大自然增添亮麗的色彩。麥積區甘泉鎮石家溝、麥積鎮街子村的高臺人物面部化妝干凈、俊美、扎綁周正、平穩、服裝華麗、新穎、裝飾精細、逼真。高臺演員一般選擇體格健康,年齡小,長相好,身材苗條的男女小孩或青年充當,他們雖然不唱,僅保持造型姿態,但經過玄妙的設計,精心裝扮,更顯得俊秀可愛。
(四)場面宏大、綜合性強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高臺的內容也不斷充實,表演形式不斷更新,除傳統的高臺外,增添了彩車、秧歌、腰鼓、舞獅、集體舞、花車隊,以及武術表演等表演形式,使高臺成為融戲劇、歌舞、武術、造型于一體的綜合藝術表演,藝術水平比以前更高。
三、高臺的制作
麥積高臺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一下幾步。
繪畫、焊接:先根據故事情節及所用道具在桌面或在紙上進行繪圖,形成樣稿,后按成稿圖樣用事先準備好的曲形鋼筋焊接成框架雛形。然后將所用的主鋼筋固定式焊接在拖拉機或農用車上,(舊時將主要鋼筋穿過方桌正中鑿成的孔、插入方桌底部固定在石磨眼中),最后焊接芯子(芯子即穩定扮演故事情節人物的腳踏物),一般分為單芯子和雙芯子,扮演人物多為雙芯子,少為單芯子,并將芯子焊接在主鋼筋上。
裝扮:將焊接成型的鋼筋用錦紙纏裹,上面涂刷需要的顏色進行裝飾,并根據情況做舊。另外,將焊接而成的框架用色布扎糊,用石質顏料繪出具體圖像,再安裝在主鋼筋上,周圍飾以山石、樹木、鳥獸、苔蘚、云頭、果實等物件。
人物造型化妝:人物造型根據具體主題思想、故事情節可以隨意創作,使之藝術化、玄妙化。人物化妝采用秦腔劇目化妝形式,涂脂抹粉;臉譜采用秦腔劇目中人物固定式臉譜,臉譜表現粗獷中帶有幾分細致,便于觀眾識別扮演中的人物與故事情節。服飾多以戲曲服裝、自制服裝為主。
綁扎:將扮演人物(一般為6歲以下兒童)綁扎到芯子上,應松緊適當,干練緊湊,扮演人員衣著合體、美觀大方。綁扎全憑老藝人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很高的審美追求。
題故事名稱:最后在拖拉機或農用車的機頭上裝上木匾,用毛筆書寫高臺故事名稱,制作村、鎮牌匾,以便識別名稱與記憶,增加影響力。
至此、高臺制作就算完畢。
四、高臺的現代多維價值
(一)保護和弘揚珍貴的地方文化遺產
麥積高臺代表了歷史悠久的麥積社火的最高藝術成就,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與觀賞性,是一份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自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推選出代表性傳承人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的張居義、王守業二人。他們年齡都超過70歲。為此,傳承與培養新人是一項重要任務;其次,政府可劃撥專項資金進行扶植與獎勵,還可以定期開展交流與研討會形式,使麥積高臺藝術得到保護與發展。
(二)藝術性與觀賞性強,在愉悅中受到教育
麥積高臺社火所演繹的內容來自神話傳說、歷史文件、生活故事,具體內容往往與制作水平及演員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三打白骨精》《盜墓》《哪吒鬧海》《劈山救母》《嫦娥奔月》《武松打虎》等表現驚險場面的故事是麥積高臺經常演繹的內容。參演人員一般為2~3人,最多的八個角色聯為一組,分別固定在4~4.5m高的鋼筋架頂端,在車輛上緩緩走動,經過精心化妝的劇中人巧妙而牢固地附在高臺上,飄飄在凌空,展現大有從天而降之勢,有的飛燕凌空,有的天女散花,有的猛虎撲來,以離奇、玄妙、驚險、優美取勝。其高、其險、其妙,往往看得人驚心動魄。用作道具的紙花草、假山、假樹、假牛羊、假鶴、假鳳、假虎、假龍等,五彩紛呈、栩栩如生,它是民間最為富麗堂皇的藝術設計形式,它強大的震懾力、沖擊力、感染力在于設計奇巧、道具的夸張、人物裝扮的俊美、表現情節的驚險,人們在愉悅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三打白骨精》的勇敢與正義、《化蝶》《盜仙草》中對愛情的忠貞、《千里走單騎》中的忠義之魄、《哪吒鬧海》《劈山救母》的英雄故事等內容使人們在觀看中受到教育與啟發。
(三)制作過程,體現高度的凝聚力
高臺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匯集戲劇臉譜、扎糊、造型藝術、諸多藝人于一體,集體合作,缺一不可。民間常以高臺制作到表演結束,形成“三三制”,制作時“三不惜”不惜人力,不惜財力,不惜腦力,不分晝夜。表演時“三層海”下層人海;中層“花海”;上層“煙海”。結束時“三多”即街上炮皮子多,家家客人多,進城的“夜社火多”。
高臺的制作過程,是一個村、一個鎮全體村民的鼎力合作,凝聚一村一鎮之人力、財力、腦力(智力),是一村一鎮之成果,它對培養與凝聚人心集中精力辦大事有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克強.麥積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
[2]封塵.多彩的風情——甘肅民俗[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王紅梅,吳凱飛.留住我們共同的記憶——關注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N].天水日報,2013-6-2.
作者簡介:劉峰(1982-),男,甘肅天水人,講師,市政工程技術專業教研室主任,從事市政工程技術、城鄉規劃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