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盤扣作為滿族服飾代表性裝飾元素之一,其形成是中國服飾審美特征的突出表現。它以精致的造型、獨特的視覺美感和豐富的寓意,展現了中華民族內斂、平和、含蓄的精神氣質和智慧精華。本文在盤扣的演變發展探索中,對盤扣的結構、造型圖案、色彩及寓意進行了歸納和分析。
【關鍵詞】盤扣;造型圖案;寓意;衍生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盤扣,也稱盤紐或中國扣,是傳統服裝中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使用的一種紐扣,是旗袍及中式服裝上不可或缺的組成結構和裝飾元素,在服裝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盤扣作為一項重要手工藝一直在民間流傳。手工盤扣有其特殊的工藝性,它運用細膩溫婉的手工扦邊和盤花扣,以“袢條”折疊縫紉的布料細條編織而成,又因時代流行和各種花扣的特性或會使用上漿、嵌棉線、嵌絲等工藝。
一、盤扣的歷史演變及發展
明代,服裝在以系帶為主基礎上,“花冠裙襖,大袖圓領”,衣服漸窄,前襟上部大量出現了金、銀、玉石等制作的子母紐扣。定陵遺址出土明孝靖皇后的紅紗落地彩繡百子金龍花卉女夾衣中就用了金嵌紅寶石盤扣,彰顯服飾的雍容華貴。此外,士庶服用的對襟罩甲上大量使用盤扣。可以說,盤扣的使用在明中晚期極為普遍,但大部分衣襟的固定仍以系帶為主要的系合方式。盤扣的大量使用和廣泛運用,是在清朝之后開始的。另有學人考證認為,目前可見的最早的盤扣實物出現在遼代,由內蒙古興安盟代欽塔拉遼墓出土的兩件棉袍“在領子的下端均有紐扣,與衣服左腋下的扣袢相系”,[3]但目前已發現的遼代紐襻實物僅此一件而已。
清代,隨著滿族服裝窄袖筒身的發展,盤扣取代了以往服飾上的各種系帶,廣泛應用于傳統氅衣、馬褂、坎肩、短襖、旗裝、汗衫、長衫等日常服飾上。瘦削窄袖、馬蹄形袖端、左右兩開裾、行服四開裾、系以盤扣,這是滿族服飾最典型的風格。滿清宮廷中的盤扣由明朝子母扣的形式改為金屬或珠玉鈕頭的一字直盤扣,造型簡單高貴,彰顯威嚴,偶有簡單小盤花扣。民間以直扣、直盤為主的同時出現了葫蘆扣、雙耳扣及軟盤花扣,造型結構日趨復雜,材質色彩豐富多樣,不僅講究自身的美感,而且更加注重與服裝搭配的效果,這時盤扣的運用到達成熟期。可以說,盤扣是隨著滿族旗人統治而流行起來的,盤扣真正的發展與普及與滿族旗人服飾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盤扣的結構、造型圖案、色彩及寓意
(一)盤扣的結構
盤扣最基本的構成一端是結、一端是環,通常為一對,系結入環,就起到了聯結衣服的作用。所謂盤,是指編盤、盤繞,編盤的結是紐扣的作用,稱為盤紐或扣結;固定盤紐的環是扣眼、扣門的作用,也叫作襻套或紐襻。不同于一字直扣,盤花扣是在結與環的身后增加扣花(也叫襻花)彎曲盤繞成各種圖案形狀,作為盤鈕和紐襻的尾部裝飾,從而起到點綴、會意等裝飾作用。扣花沒有扣帶和固定的功能,因此,造型由簡單到形式豐富、多樣,可根據喜好和構思來設計,為盤扣的圖案創意及設計延伸提供了巨大的創造空間。
(二)盤扣的造型圖案
盤扣依據結構造型基本可以分為兩種:最簡單、最基本的是一字直扣,是將折疊縫制好的布料細條(袢條)分成兩段,一端作為圓球形的盤紐,另一端是紐襻,一字直扣的盤紐和紐襻分別縫制在衣襟兩側并保持對稱;另外一種是盤花扣,分為空心和實心兩種:實心花扣的中心部位用袢條填充,造型飽滿充實;空心花扣是中間為空心或用布料包棉花鑲嵌在內,柔軟而靈動。隨著盤制方法和造型上的繁復考究和精工細作,空心花扣又分為了嵌心包花和無嵌心花兩種。在傳統盤扣的基本款式中,實心花扣有單耳扣、雙耳扣、三耳扣、葫蘆扣、樹葉扣、花蕾扣、琵琶扣等;空心花扣有菊花扣、柳枝扣、石榴花扣、蝴蝶花扣、花籃扣、壽字扣、小花扣、鳳凰扣等;也有實心與空心疊加使用的,如簡易蝴蝶扣、燕子扣等。”
(三)盤扣的色彩
盤扣作為服裝的配件使用,基本是采用整件服裝制作完畢后剩余的材料來制作。這時的盤扣色彩大都是與服裝面料相一致的,也就是說,只要有一種服裝色調便會有相一致的盤扣色彩。任何單一的色彩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在于個人的喜好和服裝材質的不同而已。本文闡述盤扣的色彩,重點在于盤扣自身色彩的配搭及其象征性。
為了避免盤扣單一色彩呆板枯燥的視覺效果,可采用同色相不同材質增加盤扣的變化;如要突出盤扣造型或圖案重點部分,可以采用主色與無彩色系黑、白、灰、金、銀搭配的方法改變盤扣色彩的過于強烈或過于統一,以緩和色彩搭配的生硬感或模糊感,使配置的色彩給人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平衡感。搭配無彩色是盤扣配色最安全有效的常用方法;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色彩搭配,要考慮到色彩色相、明度和純度上的調和關系,還要注意把握好色彩間面積比例的從屬關系,避免花俏,統一中尋求變化,才能使盤扣的色彩給人以美的視覺感受。
(四)盤扣傳達的寓意
傳統的盤扣的形制多采用左右對稱式樣,這十分符合中國人追求平衡、穩定、和諧的審美觀,最簡單的圓形扣暗示著對生活圓滿和美的期望和祝福。“柔情不斷似春水”道出了傳統盤扣的意蘊。
盤扣這種傳統手工藝之所以源遠流長,不僅是因其造型精巧、色彩豐富的視覺形象,更重要的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和生活積累,賦予了盤扣一定的觀念和象征意義,因此每一例盤扣都有表現其特征的名字。如蝴蝶扣、葫蘆扣與“福”字諧音,希望生活能幸福美滿、吉祥如意;琵琶,是古代樂器,也是漢傳佛教中守法尊天神持國天王手持的法寶,被視為吉祥之物,于是有了琵琶扣和諧音“枇杷扣”,代表對風調雨順、美好生活的期盼;梅花傲骨,菊花高潔,蘭花典雅,盤扣以花的品質來象征、彰顯人文素養與氣質;又如魚表示喜慶有余,鹿和“祿”,瓶和“平安”,金魚和“金玉”,松鶴代表長壽,萬字、蝙蝠和壽字結合在一起就是福壽萬代,由此延伸出了“長壽安康”等祈福的內涵。此外,盤扣作為服裝配飾時,往往要與不同類型的服飾相呼應或與其所取的寓意相結合,以展示穿著者的身份或與其場合相適應,如春節配如意扣,年輕女性配蘭花扣,老人壽誕配壽字盤扣等。
盤扣,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從寓意上,都被賦予了無數美好的寓意,眾多的形態以諧音或象征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對稱的結構、生動的造型、多變的色彩和濃郁的涵義,凝聚了這門傳統手工藝的歷史文化和智慧精華。
三、“旗藝”盤花扣衍生品的設計實踐
隨著現代服裝與世界的同步,盤扣被大量的工業批量現代鈕扣所取代,這一傳統產物其“用”的功能減弱,在服飾上的存在和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日漸削弱。而盤扣作為中國服飾的縮影,它從單一的滿族服飾配件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服飾中的一個標志性元素,其豐富的內容題材、多樣的形態變化、深刻的文化寓意、含蓄的風格特質,表現出了中華民族高超的造物技巧和驚人的創造力。因此,這項極具藝術與文化價值的民間手工藝應該傳承文化精髓,汲取時代氣息,拓展應用領域,創新表現形式,開發相關的系列產品,從而設計出中國特質且符合國際化審美的盤扣衍生產品,讓這一傳統手工藝更好地發展下去。
保存和發展盤扣這項傳統手工藝,首先要保存其文化精髓:基本的造型結構特征和純手工制作的工藝,蘊含著盤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記憶,要保存并綿延到下一代的記憶里。其次,不要讓這項手工技藝與時代脫節,盤扣不能僅限于過去服飾配件的功能,若無法與社會互動交流,那么保留的僅僅是“空殼”。與現代生活相互結合,符合現代時尚消費觀念,達到文化遺產的永續發展,是衍生品設計思考的關鍵問題。再次,在視覺化上要以盤扣為文化符號創造品牌形象。文化可辨性、創意和符號認知的擁有,便可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資產。
盤扣元素在商品上的應用,是將商品作為媒介,賦予商品消費性、主題性和品牌性。因此,盤扣衍生品的設計,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設計:首先是商品本身的受眾性。受眾即大眾媒介的消費者,它著眼于商品購買行為的特定屬性,也就是什么類型的盤扣衍生商品能夠吸引民眾目光促成消費行為的問題。參考了眾多的旅游紀念品和文博衍生品,筆者認為,文化屬性、藝術性、經濟性和便攜性是盤扣衍生商品設計考慮的四個重要指標,從受眾性考慮,產品消費群體應年輕化。
四、結論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對于國家的進步,是不能拒斥的。改革開放40年,對西方文化的認同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對本民族的文化產生一種疏離感。盤扣雖小,卻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含蓄平和的精神氣質和智慧精華,百年來,它被賦予一定的觀念和象征意義,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體現了人文精神和一種自然靈性的表露。本文的形成是在對盤扣演變發展的探索中不斷完善,針對盤扣這項傳統手工藝,不僅要保留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和利用,添加新的設計理念,拓展應用領域,開發相關產品,使其更加具有審美性和適用性,讓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走近我們的生活,實現應有的民族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科友,周迪人.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簡報[J].文物,1990(9).
[2]朱玲敏,趙明.中國傳統盤扣造型結構的演變[J].絲綢,2017(6).
[3]趙豐,其木格.內蒙古興安盟代欽塔拉遼墓出土絲綢服飾.文物[J].2002(4):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