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明清官服補子中的圖騰符號、文化意蘊、精神內涵、歷史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并結合現代設計中所應用到的圖騰形態色彩等視覺元素及現代媒介與材質的案例進行解析。補子中的圖騰符號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通過現代設計手法進行轉化后能更加深入有效地傳播并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
【關鍵詞】補子;圖騰符號;傳統文化價值;應用轉化
【中圖分類號】J603.3 【文獻標識碼】A
一、補子的圖騰符號解析及文化意蘊
(一)補子,又被稱為胸背,又可以稱為補,指的是在品官補服前胸后背之上補綴的一塊織物
補子為明品官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至清代,發展完備至頂點。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也不同。文官的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補子用猛獸。除了這些分門別類的動物類圖騰之外,經常被用來裝飾補服的紋樣還有彩云捧日、海水江崖、暗八仙、八寶、云紋、如意、蝙蝠、牡丹、桃子、菊花、蝴蝶、火紋、幾何紋樣等。
(二)補子作為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所使用的圖騰符號原型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
文官多是嫻靜儒雅的,文官的官服將禽鳥作為補子的圖案紋樣,用來彰顯文官的賢德。一品:仙鶴。高雅圣潔且長壽,可達六七十歲,在古代成為仙風道骨和長壽的象征。二品:錦雞,亦稱“金雞”“玉雞”“碧雞”,是吉祥的象征。三品:孔雀。孔雀不僅羽毛美麗,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來,孔雀是一種大德大賢、具有文明品質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貴的象征;四品:云雁。雁群飛行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還有一種吉祥的意義。五品:白鷴。白鷴鳥產于南方,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白鷴鳥展翅,象征拋棄塵穢,迎新納福。六品:鷺鷥。白鷺亦稱白鳥,白鷺是吉祥之鳥。另,因鷺飛有序,以喻百官班次。七品:鴛鴦。古稱“匹鳥”,據說鴛鴦成對,鴛鳴鴦和,左雄右雌,雙雙飛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頸而眠。若其偶失,從不再配。體現了古代“五倫”中夫妻美好的關系,是一種吉祥的瑞鳥。八品:鵪鶉。在古代“鵪”和“鶉”本是兩種鳥。鵪鶉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諧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樂業”的象征意義。也用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體現皇帝的規矩和威儀。九品:練雀。亦稱練鵲、綬帶鳥。綬帶是古代帝王、百官禮服的佩飾,是用彩色絲絳織成片狀的長條。綬帶的顏色和長度隨官員品級的變化而不同。
(三)武官多是勇武剽悍的,因此武官的官服是以猛獸作為補子圖案的,以此彰顯武官的威儀
一品: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二品:狻猊。是像獅子的一種神獸,晉代郭璞直接解釋為獅子。狻猊是龍子之一,取其勇猛之意。三品:豹。武官補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見古代豹的神獸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四品:虎。老虎為百獸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們視之為吉祥的神獸。能守誠信,驅邪氣,納祥瑞。五品:熊。體形大而且勇猛。作為武官官階的形象,取其陽剛之意。六品: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彪與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種兇悍殘暴的動物。作為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殘暴之意。七品、八品:犀牛。犀牛的皮可以做鎧甲,用犀牛做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九品:海馬。此處的海馬,并不是大海的海洋動物,而是和陸地吃草的馬模樣相同、背上長出兩只翅膀的神話中的海獸。既能在天空飛翔,也能在洶涌的波濤中穿行,喻水陸皆可攻殺固守。
二、補子中圖騰符號在設計中的價值
(一)文化價值
中國人自古追求吉祥意識,《說文》中有言,“吉,善也”;“祥,福也”。吉祥不僅凝結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的憧憬與向往,也體現在很多傳統文化的審美趣味中。例如,四靈—“麟、鳳、龜、龍”被作為中國最早的吉祥物的典型代表,是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出來的虛擬動物形象。其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同時也是君王權利和地位的象征,只有在皇帝身穿的龍補中才能出現的符號。在吉祥鳥的系列中,鳳為百鳥之王,也是皇后的象征,而龜在我國是長壽/尊貴的象征,因此也是備受人們推崇的。對于吉祥的事物,可以單個出現,也可以復合出現,比如說“龜”和“鶴”,龜在古代是“萬年”的代表,鶴則是“千代”的代表。因此,古人將龜和鶴組合在一起,組成“龜鶴齊齡”,象征著吉祥。補子中的每一個紋樣都是社會意識的縮影,人民追求美好的夙愿。在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吉祥的意識早已滲入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結婚生子、升學晉職、開業、喬遷、祝壽等。吉祥意識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國人的基因中是恒久不變的。補子中的圖騰紋樣代表一種吉祥幸福的寄予以及官員的自我勉勵。
(二)工藝價值
明代的補子一般用刺繡和織造兩種方法制成,織造方法又分兩種:緙絲、織金或妝花。織金和妝花一般是將補子部分與地部同時織出。緙絲和刺繡一般是先緙或繡成補子形式,再縫綴于衣服上。刺繡工藝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技法豐富,形式多樣,以“蜀繡、湘繡、粵秀、蘇繡”四個門類最為典型,自古以來用途極為廣泛,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榮譽。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的緙絲工藝,享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清朝各代補子的紋樣與工藝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及不同時期的審美而各異。
(三)歷史價值
現今,補子除了能在古裝戲中看到之外,作為歷史遺跡在博物館、圖書館中見到,補子中的圖騰符號在彰顯文武官員賢德與威儀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環境和審美取向,以及君臣有別、上下有別的綱常倫理。補子中的圖騰是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符號,探尋其精華與價值進行應用轉換,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能讓人們在現代生活中感受到曾經社會鮮活的氣息。
三、補子中圖騰符號的設計案例剖析
補子作為中國傳統工藝與紋樣的典型代表,傳承到今天也融入到了生活的某些方面,大多只是將簡化的圖騰紋樣印制或機繡在服裝上,著重追求傳統紋樣的形式美感,削弱了其象征意義,這也是在“國際化”大趨勢發展下的常態化。要充分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體會其內在的文化含義,并結合當下的設計手法和表現形式重新傳達,將其內涵置于當下的文化背景之中,使其更好地被現代人所接受,文章所探究的補子中圖騰符號的設計應用與創新,以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十二章紋”刺繡布貼為例。
十二章紋元素取自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志,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依次是: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這些紋樣取自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十二章紋各有取義: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山,取其穩重、鎮定之意;龍,取其神異、變幻之意;華蟲,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養之意;藻,取其潔凈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養之意;黼,取割斷、果斷之意;黻,取其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
四、結語
補子中的圖騰符號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雖歷經千年,但通過一些巧妙的設計轉化使傳統文化正在走向年輕人。在對傳統圖騰紋樣的傳承與創新中,應該深度挖掘其文化源頭、歷史故事及精髓內涵,找到一個符合當代人喜歡的時尚表達載體。所以,將傳統文化、工藝以設計的手段進行更好的傳承和創新,是設計工作者不斷努力探尋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杭間,何潔,靳埭強.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2]杭間,何潔,靳埭強主編.歲寒三友: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01-01.
[3]趙爾巽.清史稿一卷一百三志七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6:3034
[4]張玲玲.明清章補紋飾之象征符碼與現代應用[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8(3).
[5]高雪.中國文化的符號與象征研究[J].山東大學,2010.
作者簡介:劉威婷(1990-),女,漢族,河南,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