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曠野”是自然的環境,是人跡罕至的場所。它的獨特之美在于它沒有阻隔,沒有修飾與喧囂,它讓人沉浸在浪漫、開闊的氛圍當中。它有別于高山峻嶺的巍峨、大江河流的綿長、室內瓶花的精致。我的成長環境讓我對曠野有著深深地感情,它影響了我藝術題材的取向。本論文以對曠野題材的藝術作品的梳理分析為主線來闡述繪畫中的曠野之美,首先梳理了中西方繪畫史中曠野題材藝術作品發展的脈絡;其次著重分析安塞姆·基弗、大衛·霍克尼等幾位藝術家的曠野作品之美。這些藝術家創作的曠野作品表達的內容情感不盡相同,又對藝術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對藝術道路上正在探索的晚輩有著重要影響。繪畫史上有這么多表現曠野題材的優秀作品和杰出藝術家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希望能隨著學習研究的深入,我能慢慢完善這一課題。
【關鍵詞】曠野;自然 ;詩意; 生命力
【中圖分類號】J206 【文獻標識碼】A
一、西方繪畫中表現的曠野
(一)中世紀壁畫中的曠野
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晚期,在壁畫羅馬的莉維亞莊園中,司都狄厄斯·露狄厄斯就已經將美麗的田園之景帶入到室內的壁畫裝飾里。綻放花朵的植物與枝上棲息了羽毛鮮麗之鳥兒的多種樹木環繞整個房間,將一種繁茂的花園永恒地帶入了室內。
此外,在中世紀,錫耶納的藝術家安姆博吉歐·羅倫杰提,他就開始表現帶有曠野內容的作品了。他在為當地政府所創作的壁畫《和平的寓言》圖1-1中,描繪的是城市與農村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羅倫杰提的這幅作品用大篇幅刻畫了鄉村景觀部分:大片成熟的農作物、一塊塊分割的農田、起伏的山丘、縱橫的阡陌。這是中世紀壁畫中不多見的大篇幅表現曠野的作品,中世紀其他涉及到曠野題材的作品大多是在宗教題材壁畫作品的背景中出現,如亞維農教皇宮殿的壁畫《捕鳥人》。在中世紀,藝術大都是為宗教服務的,而安姆博吉歐·羅倫杰的這幅作品刻畫的對象極為真實,反映了世俗生活的美好平靜和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14-18世紀中人物畫中的曠野
到14-16世紀,藝術家作品中的曠野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人物是畫面的主要表現部分,這是因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核心就是人文主義精神,它提出要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神為核心。最重要的是提出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重要,所以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都是把人作為藝術的主題。這類作品有德爾克·布茲的《圣母拜訪》 、喬凡尼·貝利尼的《草地上的圣母》、拉斐爾的《圣母瑪利亞》。到了文藝復興后期的時候,就有單純在作品中表現風景的畫出現了:在阿爾特多費爾的作品《多瑙河的風景》中,其中就有大篇幅表現野外空曠的景象,美不勝收。在17到18世紀,尼德蘭藝術家彼得·勃魯蓋爾,在他的作品《收割者》中,他使用了飽和的棕色和黃色,刻畫了八月廣闊田野上的炙熱感受。楊·凡·戈因的作品《雷南的風景》中將三分之二留給天空,表現出了巨團烏云翻騰的天光下,無窮無盡的原野和土地。
(三)19世紀以來表現曠野的藝術作品
到了19世紀,在西方現代繪畫的思潮中,藝術家們開始離開陰暗的畫室,走進自然,表現大自然的光與色。這些作品表現出了藝術家的浪漫、輕松、愉快和對生活的熱愛,畫面的形式語言非常大膽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觀感受。這個時期的風景畫開始慢慢興盛起來,藝術家對于自然的關注程度增加,風景畫做為獨立的畫種也流行開來。在浪漫主義風景畫藝術家約翰·康斯太勃爾尤其善于表現空曠的原野之景,這與他出生于平原,長于農夫之家有很大的關系。在他的作品《斯圖爾谷地與德漢教堂》中,農夫們在炙熱的曠野里辛勤的工作,表現了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印象派的藝術家們開始走出室外,表現了很多曠野的藝術作品。有莫奈的《野罌粟》、梵高的《收獲景象》、《麥田群鴉》、《麥田云雀》、《烏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麥田》,保羅·塞尚的《從勞維看圣維克多山》等。另外俄羅斯巡回畫派風景畫家伊凡諾維奇·希施金對自然有著深深的熱愛之情,他的《麥田》表現了原野上大片的麥田成熟的景象;列維坦的藝術作品除了表現森林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表現曠野內容的作品,如《弗拉基米爾卡》、《暴風雨之時》等。
(四)西方當代藝術家表現的曠野
西方當代表現曠野的藝術家有很多,有像深受國內藝術家喜愛的安塞姆·基弗和大衛·霍克尼,這兩位藝術家所表現的曠野作品風格截然不同。安塞姆·基弗是出生在“二戰”廢墟中的那代人,他在作品中大量的運用各種綜合材料,有鐵、瀝青、石灰、石子、布、紙、稻草、樹枝等。作品巨大的尺幅和豐富的畫面肌理使得作品充滿了力量和震撼的視覺沖擊力,讓觀眾產生了深深的思考。他表現曠野之美在于他的作品傳達出一種充滿痛苦與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表現出了一種凝重的氛圍,但又富含著詩意,訴說著豐饒的土地、肥沃的牧場,美麗的森林這些逝去的美好時光,實現了自然與繪畫的聯系,又超越了物質性的神秘感,這是一種更高的對自然的深深敬畏和熱愛之情。
大衛·霍克尼生活在英國,他在藝壇上一帆風順,也沒有像安塞姆·基弗那樣經歷過戰爭留下的昏暗慘淡。他以英國曠野野、森林為主題的系列作品有相當多的新鮮氣息,自由、活潑、無拘無束,充滿離經叛道的激情。在作品《故鄉約克郡起伏的田野》中他用清新亮麗的顏色、稚拙有趣的筆法將英國的鄉村曠野表現的充滿意趣和想象力,表現了英國鄉野的寧靜與美好,讓我似乎感覺到他本人也是一個充滿童趣的人。他的作品傳達給我的視覺感受是寧靜美好的,遠離密集嘈雜和喧囂。
二、中國繪畫表現的曠野
(一) 中國傳統山水畫理論中的曠野 ——“平遠”
中國古人對曠野的認識有著另一番見解,在中國的山水畫藝術理論《林泉高致》中,“曠野”一詞的意思相當于“三遠:高遠、深遠、平遠”中的“平遠”。
平遠是中國山水畫特殊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手法,視線望向遠處,漸行漸遠,空曠遼闊,從而表現出曠野意境幽幽。中國傳統山水畫表現曠野的作品有很多,如元代的倪瓚就尤其善長畫平遠,他作的《江岸望 山圖》、《容膝齋圖》,以一種極其簡潔的筆法描繪了曠野風光,他筆下的曠野平原意境清幽深遠、遠遠綿長、荒寒蕭索。另一位宋代米氏山水的創造者米友仁先生在他的作品《瀟湘奇觀圖》中,用他極具個人特點的筆墨風格的形式表現了曠野中的煙云溟濛、柳溪野趣、詩意盎然,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煙霧彌漫的曠野。此外元代趙孟頫也善作平遠曠野之景,在他的《水村圖卷》中,描繪了一派江南的清幽曠野之景,五代董源的《瀟湘圖》,明代董其昌的《江山秋霽圖》也是如此,都是刻畫了曠野的開闊,幽情遠思。
(二)中國藝術家畫筆下的曠野
在中國藝術家中,表現曠野題材的藝術家不在少數像劉巨德、許江、王克舉、徐小燕等。其中劉巨德先生是在中國畫上對曠野做出探索的藝術家,他用筆墨表現關系表現出了別具一番風味的曠野。在他的作品《追日草》中他用三種左右的顏色很好的把握了整個畫面大的黑白灰關系,突出了曠野中植物的點線面關系,用淡墨暈染出遠處曠野植物的零星,虛實得當,層次豐富。
許江先生曠野題材的創作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他的葵系列作品尤其出眾,他將葵在曠野中的場面和氣勢恢弘的氛圍表現的淋漓盡致,震撼不已。同時畫面的色彩厚重有力,形體緊湊結實,突出了畫面的重量感,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許江先生和安塞姆·基弗表現的曠野都會給人帶來除視覺之外的心靈上的思考。他畫中的葵極具個人特點,排兵布陣一樣的構圖,把曠野里的葵以一種象征的意義比作境遇慘淡生命意識永遠向陽的一種人。他筆下的曠野里擺脫了向日葵作為植物的簡單定義,而是賦予了它更深層次的內涵,成為了歷史的印記、當代文化精神和文化批判。
王克舉先生是一位樸實、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對山東家鄉的鄉土有著深深的感情。王克舉先生酷愛寫生,他表現的曠野作品大多是通過現場寫生來完成的,他將畫布立于野外,直接面對自然,他有敏銳的感受力,面對空曠的原野,復歸平靜、回憶而來,這一點近似于詩人的情感流露。他表現的曠野色彩激情跳躍,色彩、構成、韻度的復合重疊中,賦予一件作品的整體靈氣和鮮活視感,形成了個人風格很強的辨識度,他以獨特的視角創立了屬于他個人的繪畫風格,對于他來說曠野的寫生只是他的創作方式。王克舉先生畫筆下的曠野面對自然進行重構,是形式與精神在作品中的交相遞進。
對于曠野題材作品的解讀應該提高思想深度,將自然曠野延伸到社會曠野和精神曠野高度。
參考文獻:
[1] (英)昂納,(英)弗萊明著; 吳介禎等譯.世界藝術史:第7版:修訂本[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
[2] (宋)郭思編,楊伯編著.林泉高致 中華生活經典[M].上海:中華書局,2010.
[3]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作者簡介:金玉(1992-),女,碩士研究生,山東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油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