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材料素描是各高等院校相繼開設的一門新的課程。雖然綜合材料素描興起于國外,但筆者認為對綜合材料素描的教學不應停留于對國外作品的模仿借鑒。因此,本文以筆者的教學經驗為基礎,以梁銓《茶禪之三》的教學為例,展示深入學習傳統文化和民族美術審美理論對于綜合材料教學的內在支撐和主導作用,并以此明確綜合材料素描課程教學“本土化”“民族化”的思路。
【關鍵詞】高等院校;綜合材料;教學;本土化;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提到綜合材料素描,許多人會認為這是一門先鋒、前衛的藝術形式。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綜合材料素描雖然在媒材和技法等藝術語言和創作手段的層面進行了銳意的開拓和創新,但這些創新性的媒材和技法,卻是為了表達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意蘊而服務的。有鑒于此,本文將援引梁銓《茶禪之三》的綜合材料素描教學為例,在辨析綜合材料素描實現“民族化”“本土化”之必要性的基礎上,通過細致展現依托中國傳統文化開展綜合材料素描教學的方法和技巧,詮釋開展綜合材料素描“民族化”“本土化”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一、綜合材料素描的概念內涵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繪畫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新型媒材。因為引入了各種新媒材而創新、豐富了畫面表現形式的素描作品,被稱為綜合材料素描。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綜合材料素描的創作雖然看似沒有固定章法,但表面無章法的藝術語匯和創作手法,實際上都是為從深層面表達多樣化的內涵意蘊而服務的。所以,對于中國的綜合材料素描來說,無論是創作還是教學,都應該著力于推進綜合材料藝術語匯和創作思維的“民族化”與“本土化”,以期為我國的綜合材料素描提供傳統文化層面的創意和靈感支持。接下來,就將從教學、創作等多個方面著眼,論述推進綜合材料素描“民族化”“本土化”的必要性。
二、綜合材料素描“民族化”“本土化”的必要性
綜合材料興起于國外,最初是國外各種先鋒美術派別所廣泛采取的實驗性繪畫方式。自改革開放以來,綜合材料素描及繪畫藝術傳入我國美術界并開展了先鋒性的創作,催生了一批優秀的綜合材料素描作品。綜合材料繪畫畢竟是從國外興起的一種美術創作思潮和派別,目前,各高校教學基本也是圍繞國外綜合材料素描名作來展開的。這無疑有助于學生體驗、掌握國外綜合材料素描及繪畫創作的藝術思路和藝術手法,認識和領悟綜合材料素描作為一門新興繪畫藝術的精神內涵。因此,在課程建設的起步階段,采取國外綜合材料素描的著名作品為例來展開教學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我國高等院校的綜合材料素描課程不能僅止步于對國外同類作品的模仿,那會導致綜合材料素描無法植入民族繪畫藝術審美文化的沃壤,也就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從民族審美理想出發來探求綜合材料素描的創作靈感,難以表現出應有的民族審美文化內涵。長此以往,則會導致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從表面的媒材選擇以及創作手法等方面著眼,亦步亦趨地模仿國外作品。由于缺乏民族文化內涵的支撐,必然會導致綜合材料素描與繪畫的創作思路狹隘、單調而缺乏創意,甚至淪為沒有任何內涵的信手涂鴉,導致教學的失敗。
由此可見,如果無法將綜合材料的素描與繪畫轉化為民族的、本土的“活法”來為我所用,也就喪失了這門新興藝術的教學價值。故而,在學生掌握了綜合材料素描的基本技法之后,步入這門課程教學的進階階段,就必須轉而引入一些國內的綜合材料素描典型作品為例,引導學生透過形式來探究、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民族審美文化精神和意蘊,促使綜合材料素描技法內化為自身的“活法”,化技為巧,洋為中用,最終實現綜合材料素描教學的“民族化”與“本土化”,彰顯這門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如何依托現有的國內經典作品為案例來剖析我國傳統審美文化觀念在綜合材料素描當中的表現方式,就成為推動高校綜合材料素描課程“本土化”“民族化”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了。
三、以《茶禪之三》為例看綜合材料素描的“民族化”與“本土化”
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心得,以梁銓創作的 《茶禪之三》為例,來闡述推進綜合材料素描教學“本土化”“民族化”的思路。《茶禪之三》是深圳畫院畫師梁銓所創作的布面綜合材料素描繪畫作品。在這幅布面素描作品中, 梁銓用不同色彩繪制了形態不盡規則的眾多長條性色塊,比較均勻而疏密有致地縱向排列于布面上。此外,作者還用茶葉蘸茶水,采用暈染法這一新技法,在畫面上造就了多處葉狀或無規則狀的斑駁濃茶色暈染。這與相對均勻分布的長條形色塊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對比,轉而又增強了畫面的無序性意味。故而從作品整體來看,其整體布局并不是為了表現某種具體的事物,而是為了表達一種“空靜”的觀念或者說是境界。在布面上進行的或有規律或無規律的線條與設色使人一眼望上去似乎不知道應該看些什么。
其畫面布局的無序性,其實正是畫家的用意所在——這種“漫無目的”式的畫面節奏所要引導觀眾去關注的恰恰是自己的內心而非畫面。原因在于無規律敷設的線條起到了彼此抵消的作用,使觀眾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其中的任何一根線條上面。這恰恰傳達了禪宗“無住生心”的觀點。這幅作品的用意就是不讓觀眾的心、識“住”在客觀的物象上面,從而能夠返求于內心的本性,自然返歸空靈靜謐的內心世界。而點綴其間的用茶葉蘸著茶水而造就的葉狀或無規則狀的斑駁濃茶色暈染,則象征著用品茶的方式,用茶水的淡泊之味來寧靜自己的內心,從而返歸于佛法禪宗“空靜”的境界。因此,這幅《茶禪之三》實際上是一幅暗含著禪宗機鋒旨趣的現代素描作品。而選擇布面作為媒材,則傳達了一種樸實無華的風格意趣,也達到了與作品意旨深相契合的境界。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進而提示學生:綜合材料素描和繪畫并不是隨意采用各種新型媒材予以率性地拼接、涂抹就能創作成功的。綜合材料素描并不是為了使用新媒材而使用新媒材,相反,它的藝術精神在于突破傳統媒材的限制,運用新媒材來表現更為深遠、更具創新性與個性化的內涵題旨。因此,要在當前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展開綜合材料素描與繪畫的學習、訓練和創作,就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及繪畫審美理念中汲取必要的藝術營養,從個性化的視角提煉出具有典型意義的深刻主旨,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選擇各種新型媒材來恰切地表達作品主旨,創作出一幅具有深刻內涵的綜合材料畫作。
通過援引《茶禪之三》這樣的作品為例,展開綜合材料繪畫課程講評教學,就能夠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綜合材料素描這種看似前衛的先鋒創作模式,也必須依靠創作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體悟,才能提煉出深刻的內涵和題旨,才能造就一幅佳作。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體悟是根基,而綜合材料只是手段。二者是源與流、本與末的關系。因此,只有強化對于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學習,才能幫助繪畫者創作出內涵深刻、形式獨特的綜合材料繪畫作品。
四、開展綜合材料素描“民族化”“本土化”教學的意義
中國的綜合材料素描不能僅僅關注表面上的創新媒材或技法,而必須注重對于深刻意蘊內涵的表現和開拓。必須通過創作彰顯出契合中國公眾審美觀念的藝術個性。必須深入到文化的層面,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素材、靈感和創意探究,挖掘深刻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力求用綜合材料的創作表現出深遠的傳統文化內涵意蘊。唯其如此,才能受到觀眾的歡迎,也才能在當前我國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將綜合材料素描藝術發揚光大,實現自身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因此,作為未來我國綜合素描人才的培養“搖籃”,普通高校美術院系的綜合材料素描教學就應更加主動、能動地著眼于從“積極引入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體悟傳統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展開教學設計,更多地援引像梁銓《茶禪之三》這樣的經典作品為例,深入、細致地展現我國當代綜合材料素描作品所能傳達出的傳統文化意蘊,揭示我國畫家運用新型媒材、技法等表層藝術語匯和手段詮釋傳統文化觀念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技巧。唯其如此,學生才能從本土文化的角度,探究出并感悟到、掌握住綜合材料素描藝術創作的原理和精髓,也才能學以致用,創作出具有更深刻文化內涵意蘊的綜合材料素描作品。
綜上所述可見,綜合材料素描與繪畫的“本土化”“民族化”教學,其先決的、基礎性的支持條件還在于要強化民族美術以及傳統文化教學。引導學生掌握民族繪畫審美的內涵精髓,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藝術養分,方能激發創造靈感,創作出具有深刻內涵、富有創新意識、契合民族審美心理的“本土化”“民族化”綜合材料繪畫與素描作品。
參考文獻:
[1]陳延輝. 素描教學中的主題性綜合材料創作課的藝術內涵[J].美苑,2015(5).
[2]李柔佳,李春艷.素描繪畫中的“傳”與“承”——探索運用綜合材料創新更好地傳承素描繪畫[J].美術教育研究,2017(7).
[3]綜合材料繪畫的語言秩序探析[J].張天佐.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
[4]向天彬.設計素描之創意思維訓練方法研究[J].美術大觀,2009(7).
作者簡介:李默崢(1984-),女,河南新蔡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版畫和基礎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