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機構,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博物館應有的責任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支柱,作為文化資源集中且豐富的博物館,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社會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地位作用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國家領導人對博物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新時代博物館的職責使命。
2017年,由國務院牽頭,多部委聯合行動,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相關文件。這份文件突出強調各級政府需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與整理工作,大力弘揚誠信、友善、公平、正義的道德價值追求,強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從思維認知層面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主旨的引導下,從中華人文精神等三個方面,推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深入挖掘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在優秀文化傳承方面的的積極作用。這既是對博物館等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明確要求,同時也為博物館等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博物館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系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之中明確指出,各級政府部門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將文化傳承作為現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注入社會資源,厚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在整個社會層面構建起現代、高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公眾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基于這種認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有必要發揮博物館的作用,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順利實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呈現出系統性、整體性的特點,只有充分發揮各類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才能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博物館在運營管理過程之中,需要以教育、科研作為工作主旨,通過多種方式,將不同形式的文物以多樣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尤其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擁有廣大的觀眾等優勢,其獨特的社會教育形式、藏品、陳列展覽等,構成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系。
(一)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博物館的法定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四十條規定:文物收藏單位應當深刻認識到館藏文物的積極作用,借助于文物展覽以及歷史研究等方式,實現了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入解讀以及全面宣傳。《博物館條例》第三十條也明確規定:博物館主辦陳列展覽, 展覽的主題以及文物的類型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并在維護國家安定、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借助于博物館主題展覽,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個良好的認知,增強文化認同的基礎,實現社會和諧,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承擔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的法定職責,充分體現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博物館的責任擔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動力。博物館作為一個文化平臺,是一個國家收藏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機構,在國民素質提升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博物館在運營管理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職責與歷史使命,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思考,充分實現博物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基于這種認知,在博物館開展公眾教育的過程中,有必要在博物館展覽主題方面做出一定的優化調整,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博物館展覽的緊密銜接。同時,借助于創新手段、優化傳播方式等,實現博物館展覽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目的,構建起博物館工作方式的互動性,使得社會公眾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接觸到優秀傳統文化,使祖國和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應有的保護,讓中華優秀文化世代相傳。
二、博物館的藏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
博物館之中的藏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并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以及科學文化發展成果,是人類智慧成果最為直接的表現。博物館的藏品種類多樣、形式豐富,在館藏文物中,不僅是對前輩優良傳統的直觀表現,也是對后來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種促進。館藏文物作為國家與民族歷史不可替代的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想價值追求。一般藏品都是古先民流傳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的文物,它們形成原因及過程都是古先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根據自己的物質生活需要、精神需求不斷總結經驗,經過實踐檢驗所形成的適合當時社會需要的物質產物。這些藏品是了解當時社會生活、經濟狀況、宗教信仰、復原當時社會生活場景最直觀的實物見證,也是我們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
(一)博物館的藏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博物館文物藏品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藏品類別多樣,有陶瓷器、金銀器、玉石器、書畫、簡牘、絲織品、漆木器、青銅器等。藏品讓我們穿越時空,感受先民生產生活的點滴,即使在物質和各種社會資源都相對匱乏的古代社會,創造出讓我們為之驚嘆的先進文化。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當時,古先民創造出穿越當時社會極限的種種奇跡。博物館的藏品作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記載著中國故事,無不體現出民族智慧。因此,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要從系統性研究層面出發,加強館藏文物文化價值的開發。
從實際情況來看,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研究,要向縱深發展,在研究過程之中,研究人員要以人、物以及文化作為價值導向,開展相關系統性研究性工作。這種研究方式,能夠破除過往的文物研究方式,解放了文物研究的固有思維,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開展文物普查,利用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建立起文物數據庫,為后續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因此,各地博物館在研究過程中要進一步挖掘文物背后包含的各類文化故事,發揮文物背后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更為直觀地展現文物的文化價值。在這一過程之中,研究人員要突出現代科技的技術優勢,加強對歷史資料的整理以及數據庫建設,為后續文物研究以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進行創設便利條件。
(二)藏品是進行思想教育的生動教材
藏品具有真實性、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能使人產生難以忘懷的印象。有效利用藏品對社會公眾進行思想教育,是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而且,這種思想教育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和其他形式相比,取得的效果看似無形,但成效巨大。如麻城博物館的藏品中的一級文物陶塤、湖北省第一次農民運動大會宣傳大綱、北宋瓷枕、牙雕八仙等,這些藏品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及重要的歷史價值。一個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有效地將藏品及研究成果與社會公眾聯系起來,這種聯系的手段或方式,博物館教育以文物作為物質基礎,借助于多維度的展示形式,在博物館內部形成最為直觀的文化教育模式。因此,從這一層面來看,博物館肩負著宣傳教育的作社會責任,通過文物收藏、展示以及研究等工作,確保博物館教育價值的實現。
三、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博物館是公眾了解優秀傳統文化、關注最新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感知古代文明最直接的文化機構,博物館文物展覽面向社會公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展現的重要途徑。博物館借助于各類形式的研究、展示活動,充分實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博物館陳列展覽是依據一定的主題將相關的藏品串聯起來,達到詮釋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宗教等領域主要特點及發展進程。博物館陳列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和手段,結合一定的文字說明、相關的輔助工具,加強和公眾互動,讓公眾參與感知,留下深刻印象,達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目的。
(一)陳列展覽承擔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傳播、繼承的重要平臺,是我國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方式。博物館的陳列本著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貼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文化消費的客觀需求,以期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基于這種認知,博物館在進行陳列的過程中,要按照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的客觀要求,通過豐富多樣的文化教育方式,促進社會公眾文化素質的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具有認知、教化審美、娛樂、交流、傳承和塑造等功能,對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博物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法及形式是其他教育形式無法替代的。
(二)陳列展覽是公眾感知傳統文化的橋梁和紐帶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開展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的主要方式,它建立在豐富的文物藏品和相關資料及博物館專業人員對這些藏品的研究之上,博物館陳列展覽是傳播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一個好的陳列展覽是知識性和通俗性兼備,可以提升并引導觀眾交流互動,讓觀眾沉浸在歷史長河中某個具體時間或瞬間,能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時光穿越感、歷史厚重感和心身愉悅感,相比其他的公共文化機構更具直觀真實和面對面“交流互動”的獨特性。因而能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刻體會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觸摸歷史記憶、延續文化根脈。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發展[J].四川文物,2011(1).
[3]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R].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
[4]曹兵武.博物館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N].中國文物報,2017.
作者簡介:丁曉玲,女,湖北省麻城市革命博物館,陳列宣教部主任、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