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葩說》號稱“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作為愛奇藝獨播的辯論、講話綜藝,稱得上是近年網絡綜藝的新形式。與受眾傳統觀念中類似“辯論大賽”的概念不同,《奇葩說》似乎更加輕松自由。除卻個性鮮明的選手和新潮又親切的辯題,《奇葩說》符合節目定位,并且與節目融為一體的廣告和宣傳推廣模式同樣值得分析。當下,受眾審美能力提升,節目組需要根據自己的節目性質、內容設計特色宣傳手段。《奇葩說》運用貼合節目的形式和手法,既帶著碎片化、娛樂化、后現代主義等網絡時代節目與廣告的共性,又帶著幽默感、包容性、社會性,標新立異,使其成為看點。
【關鍵詞】節目定位;廣告風格;推廣宣傳;互相融合;手段與形式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識碼】A
一、《奇葩說》的節目定位
(一)節目定位
“奇葩”一詞,拋卻詞典中釋義,在日常生活中更多體現貶義,被形容成奇葩的,往往并非夸獎。本節目以“奇葩”命名,既可以理解成名詞(奇葩在說),也可以理解成形容詞(說的內容奇葩),這種某種程度上算是“貼標簽”的舉動,迎合了現代人獵奇、求異的心理。
(二)嘉賓選擇
1.主持人、團長、導師:拔高與控場
各位導師、團長職業,風格不同,在辯手發言完畢后陳述本方觀點,和主持人一起完成對本期辯題的總結與拔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水平都極高,他們的思維和語言為節目內容服務,同時制造笑點。每位嘉賓來自不同的圈子,都是本圈頗有影響力的人物,能帶動不同屬性的粉絲,增加節目粉絲團體和自身屬性。
2.辯手:不同屬性,不同風格
《奇葩說》的辯手通過選拔進入節目,并在節目中有不同的淘汰機制、第二排議員體制,增加了團體內部競爭性和節目可看性。就辯手屬性來說各有不同,有專業或半專業辯手,也有業余辯手。每個人的職業背景不同,如教師、大學生、職業人士、傳媒人、音樂人等……
節目既有專業辯手的辯論技巧,也有非專業人士更自我的表達和進步。每一位辯手風格不同,如拼盤匯聚。但《奇葩說》本質上還是一檔綜藝,在辯論說理之外綜藝性也是極其重要的考量,辯手觀點能否讓現場觀眾喜愛(關乎輸贏),是否讓受眾喜愛(關乎收視)都十分重要。有“梗”的人更容易得到觀眾喜愛,故在辯手搭配上這一點同樣重要。
(三)受眾定位:90后年輕一代
《奇葩說》在節目開始前便亮出“40歲以上人士請在90后陪同下觀看”,受眾明確定位在年輕群體。
根據滕泰翼運營有限公司的數據分析,觀眾分布大致如下(第二季):
按性別分類,奇葩說女性觀眾占69%,男性31%。
按年齡分類,<18占16.9%;18-24占45.5%;25-30占22.4%;31-35占8.2%;35<占7.0%。
互聯網用戶分布省市前八位為京、浙、滬、閩、皖、津、渝、鄂。
按學歷分類,碩士以上28.8%;本科18.4%;大專25.8%;高中/中專11.9%;初中8.9%;小學6.3%。
(四)辯題選擇
節目組通過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問數據后臺,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業、創業等領域選取網友關注最多的問題,發動網友參與調查投票。互聯網上投放的問題是否能夠成為節目中的辯題,取決于網友參與這道題的積極程度。網友參與最多的題目才能進入節目選題。
《奇葩說》的辯題接地氣,在選擇辯題的過程中就開始與網友互動,與定位受眾群迎合,根據他們的喜好構建節目。同時,由于通過大量數據篩選出辯題,節目也帶上了濃厚的社會性,讓觀眾爆笑的同時產生思考。
二、《奇葩說》的廣告
品牌贊助綜藝類節目是慣常使用的營銷策略,節目中通常以將商品參與演播廳布局,把產品擺放于不同位置的手段進行品牌展現,或者主持人在節目的多個時間節點(通常是一個環節告一段落時)快速閱讀贊助商廣告語。由于傳統廣告插入方式呆板且在節目中強行插入,觀眾必定會把當時的信息屏蔽,故之前的節目都在不斷縮短廣告時間,加快主持人語速。而《奇葩說》把廣告堂而皇之地擺到臺面上,根據節目本身定位、受眾,使用多種創意讓它成為了節目的一部分,與節目融合。
(一)“段子廣告”
節目購買的是觀眾的時間和注意力,而當下注意力越發碎片化,網絡流量節目如何全程吸引觀眾更是一個大問題。此時,段子就成了瞬間聚集注意力的極好方式。《奇葩說》把廣告和段子結合起來,使二者共同成為每期節目的梗和笑點。這方面在主持人馬東身上尤為明顯。例如,在第二季中馬東說自己在中央電視臺和愛奇藝兩個偉大的單位就職,這兩個單位的共同點有三:給員工提供喝了就能愉快聊天的雅哈咖啡,無限量的MM豆,門口停著非常多的東風標致308S。贊助廣告“猝不及防”地變成了梗,文案吸引觀眾,加深印象。
(二)情景廣告
《奇葩說》將廣告語和節目內容相融合,各種贊助在片頭展現本期辯題的小片中展現。如第一季“早戀該不該支持”中的片頭小片使用了高中生情侶在美特斯邦威選衣服的對話情景,節目和美特斯邦威的受眾范都以年青一代為主,恰到好處地體現廣告目的。
(三)場景植入
在舞臺布景中插入廣告是最常見的做法,但它除了將產品擺放在桌子上,還將其與演播室環境完美結合在一起。從第一季到第四季,演播室的具體布景與節目logo都有變化,但撞色、拼接的主要風格一直延續,把贊助商插入布景是增添新的拼接元素,眼花繚亂一片,更突出“奇葩”,也體現了青年人的特質。例如,每一季logo占比例最大的都是節目名“奇葩說”,第四季與小米手機結合的logo里,“小怪獸”在用小米自拍,也表現了小米的廣告目的(小米自拍手機)。
三、《奇葩說》宣傳推廣
(一)愛奇藝獨播
愛奇藝作為《奇葩說》的獨家播放網站,在節目播放期間都將其放置于PC端口和手機客戶端首頁的位置。
愛奇藝的網站流量是視頻門戶網站的領先者,作為視頻分發平臺,愛奇藝在內容上買下當紅電視電影節目的版權,帶來大量用戶,在此基礎上,首頁大力推廣曝光《奇葩說》給節目帶來流量,同時還有在愛奇藝客戶端其他視頻播放前的廣告插入等推薦。
(二)網紅效應
近年來,隨互聯網發展,網紅逐漸成為一種經濟渠道。《奇葩說》中,每一期節目的主持人,女/男神介紹,以及辯手發言時都會打出本人及其新浪微博ID,建立他們(主要是辯手)的網絡關注度,當關注度和人氣旺盛后開始對其進行包裝和經紀業務。
《奇葩說》中的大部分辯手也是米未傳媒旗下藝人。節目本身與參與節目的人都成為了網紅,公司利用這一經濟帶動能力,進行由《奇葩說》節目內容而生的上下游衍生業務,如微博直播,網生藝人的經紀業務、付費音頻產品后改編成實體書的《好好說話》等,以及實體產品銷售,在米未小賣部中進行“奇葩說七日咖啡”“粑粑瓜子”“米未袋泡茶泡東東泡湉湉”等產品的電商銷售,平臺包括微信、淘寶等,用節目中產生的網紅效應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用周邊產品帶動節目推廣。
(三)廣告推廣
1.小米手機米粉節
2017年3月30日小米公司在新浪微博發布2017年米粉節時間及預熱視頻。視頻由奇葩說熱門辯手及小米公司吉祥物米兔聯袂出演。圍繞4.6至4.9米粉節促銷活動,小米簽約辯手代言,拍攝三支預熱tvc。同時,線上利用小米手機微博自媒體渠道推廣傳播,小米商城移動端同步上線奇葩說主題。
節目組為第四季總冠小米手機拍攝了四條小片,分別基于“黑科技”“智能家居”“顏值打分”為創意出發點,從口播到小米的全線產品都得到演繹,小米簽約了奇葩說辯手聯合出演,深度綁定奇葩說場景,向小米的米粉群推廣《奇葩說》節目。
2.世貿天街旗艦店
同樣針對米粉節,在第2期節目中的米粉節預告,節目在線上強力推廣,同時線下世貿天階旗艦店大幅曝光奇葩藝人平面廣告。米粉節線上參與人數達到了5740萬次,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對接。
四、總結
廣告以及宣傳推廣的重點在于深入挖掘IP的價值進行整合營銷,凸顯效應,實現品牌溢價。《奇葩說》與各路廣告實現雙IP聯合,各種線上線下聯動。(1)online to online,如閑魚開辟新的討論場,拓展用戶體驗;京東直播實現線上交流;小米米粉節線上參與。(2)online to offline,米未小賣部售賣節目相關產品,世貿天階旗艦店的奇葩藝人平面廣告,使《奇葩說》這一網絡節目與現實融合,最終實現粉絲間口口相傳。節目自身定位明確,并且根據觀眾群體在不同產品的多種營銷渠道中進行節目宣傳,將節目與產品本身融合,擴大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麗娟,胡曉旭.《奇葩說》坦率廣告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18):315-316.
[2]洪琪.互聯網時代綜藝節目原生廣告谫論——以愛奇異《奇葩說》節目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16(6):98-100.
[3] 鄭婉青.網絡自制節目《奇葩說》的植入式廣告分析[J].電視指南,2017(16).
作者簡介:劉琳琳(1995-)女,漢族,天津人,本科在讀,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