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發展,新媒體技術應運而生,新媒體在社會中的應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推動作用,對于文化的傳承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非物質遺產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傳統文化,需要不斷繼承和發揚,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給非遺文化數字化展示提供了創新途徑和渠道,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為我國非遺傳播開辟了嶄新的途徑,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空間。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非遺展示;創新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當前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構成,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為非遺數字化展示提供了可能,并對非遺的發展和傳承起到了推動作用。本文將針對新時期背景下,新媒體技術在非遺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進行分析探討,旨在促進我國非遺文化更為廣泛的傳播,讓大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和認識我國的非遺文化。
一、新媒體技術在非遺數字化展示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人類大踏步前進的時代,新媒體技術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媒體技術在社會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最常見的是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而在非遺數字化展示中的應用可謂是一次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以新媒體技術展現非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非遺繼承和弘揚的重要途徑。
(二)非遺文化傳承的必然要求
非遺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組成,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不斷保護和挖掘非遺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途徑和選擇。新時代背景下,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需要與時俱進,充分與新媒體技術結合,將束之高閣的非遺文化請下神殿,讓大眾充分接觸和了解非遺文化,也能更好的繼承和發揚。非遺文化本就是從群眾當中來,與群眾的親密接觸是非遺文化活力的來源。
二、非遺文化數字化展示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數據庫標準化建設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產生了豐富多樣、燦爛悠久的民族文化,其中非遺文化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而國家在非遺文化展示與統一中缺乏統一標準的數據庫,導致各地非遺文化統計出現問題,從而造成非遺統計遺漏、展示不全等問題,導致了一些非遺文化逐漸消失,對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二)缺乏資源共享機制
非遺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需要一定的共享機制作為保障,才能實現非遺文化的全面數字化展示,實現非遺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就目前我國非遺文化數字化展示來看,正是由于缺乏這種資源共享機制,導致大量非遺文化被限制在發源地,無法展示給大眾,同時也造成了國家挖掘此類非遺文化出現大量重復投資和建設,造成資源的浪費和非遺文化的斷層。
此外,非遺文化數字化展示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們了解和熟知自己民族的文化,實現非遺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共享獻機制的缺乏導致非遺文化無法實現有效傳承,在有限區域內的展示不利于將非遺文化推向大眾和市場。
(三)產業化建設過度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進入我國,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對社會各項事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展示也有所波及,非遺文化的過度產業化是目前存在的問題之一。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更加追求效率和利益,在進行文化傳承中,為了提高文化傳承效率,伴隨著新技術的產生,讓非遺陷入了真假難辨的困境。激光雕刻的剪紙作品、3D打印的泥塑,從效果上來看不是傳統工藝制作,這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是極為不利的,過度的商業化讓非遺的傳承缺少了“文化”韻味。
三、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
(一)傳統文化類非遺的數字動畫創新應用
文化類非遺文化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民間,以文字為主要傳播方式,進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針對這類非遺文化,可以將傳統抽象文字加入色彩、造型以及動畫風格,整合圖片及音頻、視頻資源,以動畫形式展現非遺文化,充分調動參觀用戶的積極性,讓用戶獲得更好的感官體驗。
針對文字類非遺文化,可以尋根溯源,進行視覺和聽覺的創新,以動畫形式和故事講述的形式將文化內容表現出來,讓公眾更加直觀、更加愿意接受這種非遺文化,從而激發公眾對于此類文化的興趣,以全新的視角理解和解讀這類非遺文化,達到非遺數字化展示和創新展示的目的,不僅實現了傳統非物質遺產文化的傳播,也融入了時代感和故事情節,實現了對非遺文化的再創新。
(二)傳統技藝類非遺的交互式創新應用
技藝類非遺是我國傳統文化保護和發揚的重要節點,傳統技藝的內涵決定了其流程式的傳播屬性。當今時代,人們更加重視用戶體驗,交互式的用戶體驗是人們樂意接受的,在技藝的展示中,能夠實現與用戶的互動式非遺展示的關鍵和創新點。
陶瓷是典型的技藝類非遺文化,青花瓷、鈞瓷是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在世界非遺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于這類非遺文化的傳播要注重交互性設計,讓用戶能夠親身感受到陶瓷從拉胚到燒制成型的神奇變化。以鈞瓷為例,讓用戶能夠體驗那“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蛻變。
此外,造紙技藝作為古代世界四大發明之一,其產生和發展也是非遺文化的代表。通過交互式設計體驗,讓人們切身感受到一張紙的制作過程,一方面有利于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也讓人們真切感受古人的智慧,能夠將紙張制作動態地表現出來,達到與人交互的體驗,拉近非遺文化與人們的距離,實現非遺文化更好地繼承和發展。
(三)傳統表演類非遺的虛擬仿真創新應用
表演類非遺也是非物質遺產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部分,傳統表演類非遺是集合了音樂、動態和故事為一體的多元視聽體驗。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過去燦爛的非遺文化還原,實現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展示,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讓人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非遺表演藝術的魅力所在,從而拉近非遺文化與人們的距離,更好地展現文化的指導和傳承作用。
皮影戲是過去典型的表演類文化,如今,皮影戲瀕臨失傳,但皮影作為我國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要進行繼承和發揚。通過3D打印技術,能夠制造出1:1仿真效果的皮影,再結合新媒體技術,讓皮影“活”起來,實現傳統皮影戲的數字化展示,再現古老皮影藝術的精彩表演,繼承和詮釋傳統表演藝術,讓現代人們親眼看到古老的皮影藝術。對于復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移動終端的智慧展覽新模式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移動終端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智能移動終端的產生讓信息的傳播更為便捷,加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系與溝通。針對非遺文化,移動終端能夠實現隨時隨地地進行文化及藝術品的觀看和品鑒。因此,基于當前的數控技術,在非遺數字化展示方面,要不斷將非遺信息轉換為可觸摸、可觀的數據,為人們與非遺文化的接觸提供便利,建立用戶與信息之間暢通的渠道,實現非遺文化信息的智能化推送和傳播。
此外,移動終端發展為人類非遺文化的傳承也帶來了動力,移動終端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瀏覽信息,通過技術支持,能夠更好地實現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展示,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渠道,讓非遺文化與群眾生活更為接近,實現了非遺文化傳承的百姓化。
四、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歷史的寶貴財富,是幾千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需要人類不斷地繼承和弘揚。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社會效率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也在不斷增加,在非遺的傳承中更多的融入了科技因素和時代因素,人們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傳承非遺文化,讓后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充分感受非遺文化給人類帶來的變化與美感。就我國而言,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文化重視程度的增加,人們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也在不斷提高,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展示,讓人們更加了解非遺文化,更好地實現非遺文化的創新繼承和弘揚。通過設計驅動創新機制,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非遺文化更為深入和廣泛的傳播,提升大眾對非遺的興趣,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呂燕茹,張利.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包裝工程,2016,37(10):26-30.
[2]高瑩.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實踐與思考.新聞研究導刊,2016,7(2):22-23.
[3]丁瓊.利用新媒體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以壽縣為例.傳播與版權,2016(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