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舉 羅立新
【摘要】民族學校多建在民族地區,為促進各民族間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臺。民族院校肩負著民族文化的發掘、保護、研究和傳承的重任。但部分民族院校在民族學生之間的紐帶作用沒有發揮好,科研方面力度也不足。本文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建設提出個人見解,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民族學校;職能;特色;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民族文化是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就會發出璀璨光芒。民族學校就是這根串珠的線,它開辦在民族地區的“民族小學、民族中學、民族師范學校、民族職業學校、民族中等專業技術學校以及民族學院等”,排頭兵是民族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為民族文化的發掘、保護、研究和傳承的重任。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弱勢文化將遭受滅頂打擊。“語言學家發現,近年來(全球)語言消失的速度加快,平均每兩周便會消失一種。照此速度,到2100年,預計過半數語言可能滅絕,并帶走與之關聯的歷史、文化和傳統。”[1]因此,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迫在眉睫。
將“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職能,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并列,成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職能。當今,世界文明文化多樣性,“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2]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高校,如何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演好“老大哥”角色,打好民族牌,個人認為,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尋求突破口。
一、硬件建設
硬件是一所學校的名片,是呈現給人的第一印象。貴州省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是一所2000年在新址上建立起來的全新的本科民族院校,學校建筑造型和色彩搭配與當地民族的干欄式建筑和民族織染相呼應。校園廣場上佇立的十二根圖騰柱,以當地水族民俗活動為題材的浮雕飾身,柱頂是民俗活動中使用的銅鼓、蘆笙等造型。行政大樓正廳兩側相對的墻壁上,各嵌一幅水族少男少女表演民族舞蹈的巨幅壁畫。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的建筑群,一樣的鋼筋水泥結構,卻從白墻青瓦間洋溢出民族色彩,莘莘學子有家的感覺,親切而溫馨。把當地民族元素融進校園中,能更好地烘托學校的辦學特色。
一張白紙,最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但不是所有的學校都這樣幸運,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圖規劃學校。更多的民族學校是建校在前,隨著國家民族政策的落實,后來才戴上的“帽子”。貴州省三都縣塘州民族中學的校園文化墻,通過一幅幅生動而簡約的粉彩墻畫,展示了水族同胞的傳統習俗:賽馬、銅鼓舞、蘆笙舞、對酒歌、織繡,以及水族端節必不可少的美食“魚包韭菜”等,學生置身其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校園建筑、校園文化墻上的文字,諸如校訓、校風、學風、教風的提煉,學校黑板報櫥窗醒目的標語、字畫……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3]
二、軟件建設
(一)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體現,將民族文化納入教學體系,是民族文化得以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學校人多面廣的優勢,是常規師徒傳承所不可比擬的。
“長衫龍”苗族蘆笙舞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苗族同胞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舞蹈原始、粗獷,由于表演者在吹奏蘆笙的同時還要完成舞蹈動作,時而跳躍、時而倒立,動作幅度大,節奏快,因而表演者主要為中青年男子。現在,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上年紀的人又完成不了高難度的舞蹈動作,長衫龍蘆笙舞面臨失傳危機。坐落在貴定縣苗族聚集地的新鋪民族初級中學,將“長衫龍”蘆笙舞編撰成校本教材,聘請“長衫龍”傳承人執教,不僅使長衫龍蘆笙舞后繼有人,舞蹈班還經常到省內外參加演出。2016年5月13日,貴州電視臺《這里是貴州》欄目組記者親臨新鋪中學對長衫龍民族文化傳承進行過采訪報道。
貴州黔東南雷山民族高級中學將苗族銅鼓舞蹈引進學校,編創成苗族銅鼓舞廣播體操獲得成功,并在雷山縣80多所中小學校推廣。現在,雷山縣跳廣場舞的大媽都改跳苗族銅鼓舞。黔東南臺江縣多所小學開設苗族刺繡特長課,一年一度的臺江苗族姊妹節“苗繡大比武”還專設學校組,其中小學組的選手最小的不足8歲。這些不同層次的基層民族學校,把當地“非遺”資源納入教學體系,辦出了自己的特色。
基層民族學校尚能如此,民族高校更具優勢。首先是生源地廣泛,資源豐富;其次是學生站點高,加之學校與家鄉相距較遠,學生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好奇心是研究的自然動力,使本民族文化在“他鄉遇故知”,既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又拉近了學生與課程之間的距離。
(二)講座
相比課程設置,講座有很大的靈活性。每學期固定安排1~2次民族民間文化的專題講座,聘請領域專家或非遺傳承人向學生講授民族建筑、服飾、圖騰、民歌、舞蹈、習俗、民間工藝、人文景觀等領域知識,是傳承民族文化簡單易行的活動。以此促進各民族學生的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學生社團
高校是一個民族大集合的場所,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力軍。正確引導學生社團圍繞一定的意愿和共同興趣愛好有序開展工作,在鍛煉學生工作能力的同時又給熱愛和關心民族文化的學生創建交流的場所,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
貴州黔南幼專的“農民畫協會”,是學校美術系的一個學生社團。該社團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毗鄰素有“農民畫之鄉”的黔南州龍里縣平坡苗寨的地緣優勢,經常組織成員到苗寨采風,參觀農民畫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農民畫大師到學校給成員講學,舉辦農民畫筆會和創作活動等。
(四)文體活動
不同的民族活動在觀賞性、娛樂性、趣味性、知識性、技能性等方面各有所長。根據需要,將民族活動整理后納入學校文體活動中,如民間工藝制作競賽、民歌大賽、民俗表演、民族體育等,豐富活動形式和內容的同時,又體現學校對弘揚民族文化所做的努力。
(五)民族研究平臺
“科學研究”在高等教育四大職能中排在第二,足見科研在高校的重要性。民族高校都有針對“民族”方面的研究機構,為促進各民族間學生交往、交流、交融構筑平臺。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成立于2014年,2017年建立“非遺”研究中心,當年有4個非遺項目立項,推動了學校民族文化研究的熱情。校辦刊物是研究活動的互動窗口,開辟民族研究的板塊,供關心民族發展和熱衷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人士發表心聲。學校圖書館具有一定比例的民族類刊物,方便師生查閱。
綜上所述,民族學校的根在“民族”之中,吸吮著民族養分,要長出民族的綠葉。民族學校的特色不是在迎檢時扯幾條與民族沾邊的標語了事,也不是千人一面的銀杏樹、香樟樹所能體現的。要用心研究當地的民族民俗、生源背景等資源,把它們有機地與校內資源融合,就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之路。
參考文獻:
[1]人民出版社編委會.“一帶一路”:面向21世紀的偉大構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92.
[2]人民出版社編委會.“一帶一路”:面向21世紀的偉大構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81.
[3]周崇啟.黔南民族教育史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