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清
摘 要:行政事業單位是國家行使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部門,一國公共產品供給的質量關鍵在于行政事業單位的運行效率。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全球競爭日發加劇的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國有資產浪費的情況仍然存在,為了提高國有資產利用率,提升公共產品供給質量,本文提出了國有資產共享機制的模式。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機制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規模巨大,且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長,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地管理這些“家底”非常重要。發達國家將公共資產稱為公共部門資產,由國家授予公共權力,并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以法制化管理來規范程序,以嚴格制度執行來確保公共資產的安全。21世紀以來為提高公共資產管理質量,國外開始了一系列公共資產共享的研究,這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機制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現狀
1.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設置是為了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物品通常具有投資金額大、回收期長、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等特點,這決定了企業力量不足以提供此類產品。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主要由固定資產、流動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構成。其中,設備儀器、配套設施、其他各種有形和無形資產要根據各種情況向大眾開放。我國法律規定國有資產為全體人民所有,但是因為控制權在各個單位手中,有些單位由于處理不合理導致存在閑置資產或者不合規報廢等現象產生。
2.國有資產共享機制
如何配置國有資產就是如何構建共享機制的過程。過去犯下的錯誤并不是方向錯誤,而是方法錯誤。共享并沒有錯,有錯的是沒有建立一個合理的共享機制,導致共享的過程中本該屬于國家的財產變成了個別人的私產,這才是根本問題所在。從特征上來說,共享模式可以發揮閑置資源的利用價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設備利用率,盤活存量資產。一般來說,利用率低、需求量大、易于轉移、具有非排他性是共享機制建立的前提。
3.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共用的可行性
第一,我國共享經濟的規模不斷擴大,在經濟增長步伐不斷加快,靈活就業機會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共享經濟的環境基礎不斷鞏固。各種共享經濟形式不斷發展,人民素質不斷提高,共享理念廣為接受,共享經濟的環境基礎已經初步形成。第二,信息化使共享經濟建立成為可能,能夠有效確定國有資產的來源和去向,避免過去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雙軌制現象,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優勢更好地配置國有資產,供給方和需求方能夠更好地實現共享經濟下的平衡。第三,法律法規的完善進一步約束了行政事業單位的行為,規避了共享經濟活動中可能發生的舞弊行為,彌補了相關的漏洞,為共享機制的推廣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和依據。
二、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機制建立的困境
1.無形資產的共享還在探索階段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機制主要是在固定資產領域,從鄰近單位出于便利目的小范圍共享發展到區域內無償或者有償原則的共享。但是行政事業單位的共享主要還是集中在有形資產方面,無形資產因為知識產權和機密問題還缺乏共享的方案。而同時,我國國有無形資產流失嚴重,權利本身就是一項局部性資產,具有排他性,比如品牌、商標、專利、特許權、租賃期、特有技術、渠道、未來收益、土地使用等,這些東西一旦開放共享就是喪失了其特殊地位。由于現行會計報表的不足,導致在信息披露中無形資產披露不充分,核算范圍狹窄、計量不合理,如果建立共享機制就應該考慮如何分配這些資產的問題,因為一旦共享機制建立不合理就會導致無形資產流失擴大,合法權利受到損害。
2.國有資產共享模式狹窄
以科研單位為例,臨近單位的資源共享是一種常用模式,但是出于互惠互利的組織模式導致資源利用不強,區域范圍過于狹窄。共享過程中由于基本上不涉及報酬問題,導致共享過程無法計量,以公物倉為例,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為了處理未報廢閑置辦公設備,如辦公桌、打印機、復印機等,建立公物倉互相調劑,節約場地,但是在轉運過程中反而出現大量浪費問題。政府統一調配是解決共享資源配置的方法,但是這對市場的配置規律掌握不充分,甚至導致一些單位利用共享模式騙取政府補貼的現象產生。雖然現在一些共享信息平臺由買賣雙方互相發布消息,實現資源互補,但是只是限于行業內部。比如科研單位共享科研儀器和科研數據,減少了科研人員的重復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
3.資源共享不充分
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機制,導致資源共享存在一定的難度,很多設施受限,沒有進入到共享范圍,一些設施甚至等到老化也沒有實現共享。以體育場地和設施為例,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的體育場地資源開放不足,內部資源閑置,而外部資源利用不足。但是如果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管理上又是一個問題,比如開放大學的體育設施,會對學校的安全造成隱患,甚至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很多單位解決這類問題靠適當收費,或者單位之間互相利用體育設施,學校的體育資源對外開放的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無償使用,比如田徑場、籃球場等;一種為有償使用,比如網球場、內部羽毛球館、游泳池等。開放時間主要集中在非教學時間。但是一些鄉鎮單位,比如變電所、鄉鎮辦事機構的球場如果免費開放,就會存在損耗的問題,久而久之,導致場地失修損壞。
三、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機制建立的對策
1.建立共享機制的思路
在建立共享機制的過程中,要本著惠及全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資產使用效率、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則,要保證資金合理配置、信息順暢溝通、資產有效共享、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了確保資金合理配置,要推動預算管理與資產管理有機結合,從源頭保證增量資產的合理性,強化管理制度,在資產購置環節,要保證預算部門與資產部門的信息一致性,合理考察單位存量或區域存量,重點考察現有存量的使用效益。在資產使用環節,行政事業單位要完善資產使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資產檔案與數據信息庫,并做好損壞維修預算。在資產處置環節,要規范處置的流程,明確不同資產情況處置需要滿足的條件,遏制隨意處置國有資產的行為。要進一步強化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的交流機制,資產管理處設立資產驗收與支付、資產信息管理崗位;財務部門設立資產核算與復核崗位、預算與決算崗位。做到財務工作的透明化和公開化,強化信息披露制度,強化財務人員的資產管理意識。為了提升國有資產共享機制的監管路徑,還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財務業務信息一體化,全面實現資產管理信息化,不斷完善資產管理系統與預算編制軟件,推動資產數據全面對接。
2.實施過程
第一,確定公有制模式下的共享思路,樹立行政事業單位為全體人民服務的意識。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是國有資產,所以必須建立用之于民的宗旨,最大程度為全民服務,將國有資產的利用間接服務于民轉換到直接服務于民。具體來說,要將公共資產直接用于民生領域,比如適當開放公共體育設施,機關單位的文化設施無償使用,提升公共設施的使用。第二,創新國有資產共享的模式,很多人有錯誤認識,認為共享經濟就是統,將所有資產歸于國家統籌,再由國家分配,甚至認為公有資產不應該明晰產權,越糊涂越好,這種思維是我國公有制經濟長期以來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而聯產承包改革則是通過明晰產權將國有資產的分配更加合理化。國有資產共享機制的構建也要根據這一原則,切不可糊里糊涂,一方面要根據按需分配的原則讓人民群眾獲得便利,而不是給他們設置諸多障礙;另一方面是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把資產提供給更有創造力的人,比如開放學校的陳舊設備給學生免費使用,科研單位為科研人員提供無形資產共享,提升他們的創造力。第三,推進資源互補,降低單位資源成本,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國有資產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比如學校可以向其他事業單位免費開放體育設施,科研單位可以向學校開放研究設備,各單位的閑置車輛、設備、無形資產都可以實現共享,資產充足的單位可以通過共享方式向資產匱乏的單位提供支持。
3.外部保障
第一,實現對財政資金的精細化管理,通過強化法律法規建設,為收支兩條線提供法律依據和管理制度,科學界定合理的收費項目,在單位內部降低成本,將財政部門的補貼轉化為收費覆蓋補貼成本的方式。第二,建立共享信息平臺,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實現全國聯網,根據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現狀向外部提供資產增值服務,個人用戶在共享平臺發布需求信息,行政事業單位提供服務。而在單位內部,通過資產數據全面對接,推動無償流轉共享,建立資產共享共用模塊。
在本質上,如何構建國有資產共享機制的過程就是公有制下如何配置國有資產,如何進行科學分配的過程,因此,構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機制有利于推動我國公有制穩步發展,為鞏固社會主義體制打下基礎,更好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艾伯特·海德.政府預算:理論、過程和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白宗青.中國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研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0.
3.董成惠.共享經濟:理論與現實.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