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在中國傳統地方戲曲的創作中一直存在“保留傳統”和“創作革新”的困擾。作曲家、劇作家以及燈光舞美設計師在創作新劇目時都以一種探索的腳步進行藝術變革。如何使中華民族偉大、豐富的傳統地方戲曲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河南省許昌市戲曲藝術發展中心新編的大型歷史劇—豫劇《灞陵橋》的成功上演,無疑讓筆者和觀眾對中國地方戲曲的傳承與創新有了更全新的認識。本文以《灞陵橋》為例,就其作品的劇本創作、唱腔設計及舞臺展現中的傳承及創新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豫劇;劇本;唱腔設計;舞臺展現;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識碼】A
一、大型新編歷史劇《灞陵橋》的盛裝呈現
在前不久剛剛落幕的“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的比賽中,豫劇《灞陵橋》從二十多個劇目中脫穎而出,再獲金獎。從創作伊始,該劇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佳績,無疑是觀眾對新編劇目給予的支持與肯定。
這部戲是由許昌市戲曲藝術發展中心重點打造的劇目。許昌是三國文化之鄉,戲曲文化源遠流長。關羽夜讀春秋、千里走單騎、灞陵挑袍等三國故事婦孺皆知,因此也為該劇奠定了很堅實的文化底蘊。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孔凡燕編寫、著名戲曲作曲家趙國安創作、蔡書志配器、著名導演熊源偉執導、舞美設計王歡、燈光設計劉海源、服裝造型設計潘健華等共同完成。從該劇的前期準備工作開始,筆者進行了全程關注。從劇本創作(前后幾移其稿),確定主創團隊、召開專家論證評審會,開展劇名征集活動到排練、首演,歷時80余天,導演的超高要求使這部劇擁有三分不輸經典的底氣。由國家一級演員黃力楊飾演曹操,張軒飾演關羽,使整部劇頗具看點,參演人員數量高達117人,強大的創作團隊實屬罕見。
二、劇本的傳承與創新
劇本創作取材于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灞陵挑袍”。從關羽被曹操大軍困于土山寫起,曹操視關羽為良將,愛惜人才,遂下令收兵,極力說服關羽留在軍中,與其一道扶保漢祚的感人故事。全劇共分七場,分別為“土山三約”“云長明志”“花園敘情”“孟德求賢”“夫妻夜談”“一諾千金”和“灞橋惜別”。作者文字功力深厚,整個劇本結構流暢,故事內容清新獨到,唱詞、道白文學水平很高。眾所周知,曹操在歷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廉政、勤政、愛才為人稱道。這出戲努力擺脫了傳統的宦官擇朝的模式,塑造出與傳統不太一樣曹操形象。不再“厚關薄曹”,曹操再也不是“白臉奸臣”。劇作家依據歷史的評判,擦去了曹丞相臉上的白粉,還原他歷史的本來面目。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曹操。通過精致準確的描寫,再現了曹操和關羽復雜糾結的心理活動,歌頌曹操的仁德、愛才的一面。關羽的形象也比原來有所發展,有所深化,將關羽這個角色的忠義、誠信的中華傳統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部戲角色的心理描寫無疑是成功的,因為整場戲兩個主要人物的心理都在撕扯、抗爭。比如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后要離開,但他又不能不感激曹操對他的恩惠與關愛時唱到:“隨皇叔扶漢室當作己任,無奈何少人馬無處扎根。我該是永不負兄弟情分?我該是做一個保國功臣?兄弟情,丞相恩,孰重孰輕把我困;負義人,保國臣,誰是誰非怎區分?”;又比如曹操為國攬才極力挽留關羽,卻又被關羽那種義氣感動,從隱瞞消息想永絕后患時的“你不該不懂得吾的心愿,你當知我為你請旨封候只想留你在身邊,大戰前吾只有痛下狠心把你斬”,再到最后結局時的開誠布公:“我本想擺一場送行酒宴,不料你封金掛印不辭而別叫我情何以堪……云長啊,你有忠義在肝膽,我曹操也有仁德在心間。”筆者每每聽到此處都為之動容。故事的線條層層遞進,戲劇沖突明顯,可見劇作家在哲學思考和人性挖掘方面做了努力。再有,孔凡燕老師又獨具匠心地創造了“七哥”這個歷史記錄以外的角色,使這部劇在遺憾、悲傷的基調中增加了一抹詼諧色彩。高水準的劇本創作是這個戲能否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準確真摯的心理描寫,不僅為導演、演員的二度創作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也為觀眾呈現出兩個血肉豐滿、真實可信的藝術形象。
三、音樂設計的傳承與創新
《灞陵橋》的唱腔設計是趙國安老師繼《程嬰救孤》《村官李天成》《我愛我爹》等巨作之后又一部大作。趙老師為這部戲的設計保留了很多傳統的豫劇音樂風格,采用了豫東調、豫西調及沙河調的結合,使唱腔渾然一體,凝練大氣。劇種曹操的唱段占了大量比重,作曲家根據演員的聲腔特征創作,除了運用豫劇中常規的降E調和降B調以外,還運用了F調和C調,豐富生動的唱腔設計對推動人物塑造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于該劇陣容較大,樂隊采用了加強的常規民族戲曲樂隊與西方木管樂器的混合編制,既保持了豫劇音樂的傳統風格,又以新的色彩呈現出新的審美品格。該劇的配器蔡書志老師擁有豐富的豫劇新劇的創作經驗,加之他本人是專業的豫劇板胡演奏家,同時又具有扎實的作曲理論。他與趙國安老師的強強聯手,使《灞陵橋》音樂設計在板式、唱腔、和聲、復調以及中西樂器融合的創新中得到完美展現。
以《說起來國家事誰不長嘆》舉例,這是《灞陵橋》中曹操的一段唱腔。是由散板接回龍、慢板、慢二八板、中二八板、垛子板與緊打慢唱交織在一起,又用散板送板結尾等多種板式為結構,創作而成的男聲唱腔。唱腔通過板式和速度的大幅度、多層次的變化,構成了一段有剛有柔、剛毅有力、節奏富有力度、旋律充滿深情的綜合體。
作曲家們力圖通過這一段唱腔曲調,把“惡戰中親兒喪命暗自心酸”的深刻內涵揭示出來。這里漸弱行腔,琵琶輕托,力求細膩,起伏而抒情。接著回旋向上發展,由弱到強,此時樂隊強烈的全奏進入,造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如江河奔騰一瀉而下,迸發出曹操的一腔悲苦、心痛難言、痛不欲生的凄苦之情,極富感染力。這里無可否認的是,再好的唱腔都要有好的演唱者的二度創作來體現。扮演曹操的黃力楊,對人物唱腔把握得非常準確到位,處理得很理性。他情深意切,輕輕用腔,細聲吟唱,無論聲音的運用還是氣息的控制,都恰到好處。每唱到此時,觀眾總是長時間給予熱烈的掌聲。從第二句起,唱腔過門音樂轉入中二八板,同樣跟隨唱詞和人物的感情變化,由中二八板又徒然轉入垛子板,將旋律層層遞進,樂曲速度不斷加快。垛子板與緊打慢唱]交替出現,使唱腔旋律的情緒和色彩得到更深刻的宣泄和更濃的揮灑,最后轉入散板,把唱腔推向高潮。表達了曹操滿腹心聲,對關云長的期望和一片深情,唱出了曹操的雄心及霸氣,凸顯了曹操心懷國家統一、黎民安康的政治家胸懷和氣度。這一唱段的板式結構,轉換和變化,旋律節奏的變化處理,在傳統的基礎上都有大幅度的創新。這也是現代人們所需要的,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豫劇音樂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該劇開頭所使用的出題音樂相當優美,內幕的男聲獨唱除了含有傳統的豫劇聲腔特色外還運用了西方聲樂的發聲方法,讓人回味無窮。筆者拙見,如此優美的主題旋律如果可以大量使用,從而貫穿全劇,這會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體驗。
四、舞臺展現的傳承與創新
“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基本特點。《灞陵橋》在舞臺的展現上,導演巧妙利用其三大特點,并大膽突破了戲曲固有的臉譜化,去掉了曹操的白臉,讓人物行當介于“花臉”與“老生”之間,塑造了一個大仁大義的“治世能臣,亂世梟雄”。
以往看到一些導演在排演新編歷史劇的時候總是排斥傳統的表現手段。臉譜、髯口、服裝造型引用傳統的都不多,服裝、化妝、表演動作都趨向寫實。但在《灞陵橋》里,這些表現手法基本上都往傳統戲上靠攏,更增加了這部戲的實際價值。在開場時舞美設計,在舞臺遠處設置了小土山和蘆葦蕩,在空中懸掛了一片箭陣,使戰爭的肅殺之氣充盈舞臺;道具設計貼合歷史,漢宮燈、漢壁畫、酒樽、古琴等都是從歷史中提煉而又將其藝術化之;白色的照明燈光回歸了傳統戲曲的用光,輪廓光的強化突出了人物的內心起伏和性格色彩;服裝設計均是源于歷史而又提煉加工來迎合舞臺展現。舞美設計空靈簡潔,又不失傳統的厚重感。導演調度有方,錯落有致,畫面感極強。加之對舞臺布景及人物造型的提純,使兩個人物之間性格特別鮮明,雙雄主題的戲劇精神顯得格外生動。這些展現手法不僅繼承了傳統,又可謂是一次新的創作,恢宏大氣,精致傳神。讓筆者驚喜的是武場戲的設計,從圓場臺步到程式性動作,連接精妙,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新編大型歷史劇《灞陵橋》的誕生,使中國地方戲曲的“傳統”和“創新”再次碰撞出絢爛火花,開啟了新一輪的藝術變革。如今,國粹“京劇”已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擁有一大批的票友及愛好者。除此之外,如何把河南地方戲曲劇種發揚光大,使之走出國門,依舊任重道遠。筆者愿為此略盡綿薄之力!
作者簡介:黃雅惠(1989-),女,河南許昌人,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音樂藝術學博士,研究方向:河南地方戲曲的音樂種類及特征,中國簡譜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