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摘 要] 學生黨員的發展是黨員向年輕化、與時俱進方向拓展的一種方式,從學生時代逐步發展為在思想上積極、學習中向上的良好青年,這樣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通過他們影響周圍的青年學生,感染他們,讓他們高度認同黨中央的優良思想和高度一致的作為,同時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爛熟于心,真正為人民謀幸福。因此,學生黨員在發展的過程中以及后續的思想、學習、工作中的教育是相當重要的,良好的教育管理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 鍵 詞] 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244-01
中國200多萬的學生黨員,來自各個地方,思想的統一是他們的相同點,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宗旨和夙愿。高職院校教學的特點就是,實踐性極強,理論轉化成實踐的周期短,學生成才較快,專業性很強,幾乎能夠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完全轉化成財富,或者說能夠在某一項專業領域里做到最強。
而在高職院校發展黨員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需要,更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需要。在高職院校發展的黨員和其他院校不同,因為他們在不久的將來面對的是學歷和工作能力的差距,雖然他們有較強的專業性,工作針對性較強,但是要想成為某一領域里的領軍人物,有時候學歷成了絆腳石,因此他們必須在學校里學到最好,在工作中最出色,這就與他們在學校的積極性相關聯,尤其是學生黨員,更應該在思想教育上多下工夫,因為他們能夠更好地帶動周圍的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發揮更好的模范帶頭作用。
一、教育先行,打好思想基礎
良好的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思想的作用不言而喻。學生涉世未深,需要學習和感悟很多東西,更需要在社會的大家庭中歷練,而他們在還沒有踏入社會之前,學校教育管理模式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他們思想高度的培養主要在學校,在進入社會之后,只能是對這種思想意識的一種考驗,學生能不能在社會工作中脫穎而出,關鍵就在于能否在學生黨員后續教育管理中體現,思想教育的學習,必須具備創新性,學生思想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終身意識。高職院校的學生即將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但是在思想意識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例如,后續的教育管理中一定會出現學生黨員擇業的問題。學生黨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思想的先進性,代表著他們態度上的積極性。因此,這會成為他們擇業中的一個優勢,但是這也可能成為沾沾自喜的理由,這種以利益為主導的入黨動機不夠純潔,意識也不夠高,因此,思想的教育還要放在首位,尤其是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
二、踐行精神,倡導模范帶頭
“十九大”報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體現,作為黨員,更應該以身作則,在努力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做好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真正發揮理論在實踐中的指導作用,高職院校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專業性較強,在實踐中一定是上手快、進步大的群體,但是,偌大的群體就要有核心,這個核心就是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他們要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在思想、學習、生活中起引導作用,只有在后續的教育管理中,加強這方面精神的疏導,一定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帶十、十帶百,永續發展。
諸如像學習典型、生活標兵、精神標兵等一些代表優質精神傳統的學生黨員應該被樹立,值得贊揚,值得其他同學學習,這也是學生黨員精神得到發揚的良好表現。這些精神之所以容易得到眾多同學的認可,也主要是因為這種精神能夠深入學生內心得到共鳴。
三、放飛理想,做好內外管理
學生黨員要想做好的思想傳遞者,思想教育是一個方面,倡導先鋒模范帶頭是另一個方面,同時最重要也是最貼合實際的就是學生個性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良好結合。“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這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更是一種思想的以人為本。高職院校的特殊性,學生黨員的后續教育管理更應該配合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教育模式,體現對學生自由發展的引導,更是對學生思維意識空間的拓寬。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學生黨員在學校的個性發展應得到學校的鼓勵和引導,學校應積極創造相關方面的平臺,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同時又能讓學校更好地管理學生;另一方面,當學生不在學校的時候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優良素質教育,學校方面制定相關的倡導性、開放性教育模式,更能在生活中發揚學生黨員的優良作風。
例如,學生先進性思想的獲得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與生活實際的結合程度。學生只是在學習思想、工作上的相關理論,無法將理論轉化為現實,而當學生能夠更貼近生活實際去感悟生活實踐,在逐漸接觸中就能凈化心靈,同時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在管理上更能掌握黨員學生的心態,進一步制定思想教育等方案。
學生黨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思想前進的方向,更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應有的價值,因此,學生黨員的后續管理方式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京京.高校學生黨員后續教育與管理研究之我見[J].才智,2018(5).
[2]盧天竹,呂永亮.“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黨員后續教育的改進[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