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龍
[摘 要]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創新精神,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基地,教育創新顯得更為重要。主要從高校機電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機電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意見。
[關 鍵 詞] 機電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有效融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12-01
高校的機電專業教育屬于我國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社會培養的是具有生產能力、建設能力以及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對推動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創新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入,使機電專業教育展現出了新的面貌,對高校畢業人才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一、關于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其實與我們經常所說的創業教育息息相關。我國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引入這樣的人才培養理念。創新教育理念的引入使我國高校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人才培養模式不再單一,從原來的學術性人才培養逐漸轉變成了學術性和職業性兩種形態的人才培養模式。盡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是從美國傳到我國的,但是在我國落地生根,對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在吸收這一概念優秀之處的基礎之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令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我國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
二、高校機電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在機電專業教育中的應用還不太成熟,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總結下來,通常有對專業的認識不足、機電專業教育教學和實踐脫離、雙師型隊伍嚴重匱乏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國機電專業教育中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融入。專人認識不足的具體表現為一些高校學生的機電類理論知識和學習能力都相對較弱,本身對機電專業、自身和社會的影響沒有清醒的認識。而教學和實踐的脫離則主要是高校不夠重視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雙師型隊伍不足仍然屬于高校不重視機電專業教育團隊的構建和擴充的問題,令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與機電專業教育之間的有效融合。
三、高校機電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高校機電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融合依靠具體的課程體系。由于機電專業屬于內容比較多的一類專業,在一個專業的基礎之上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有科學系統的課程和對應的培訓方案。通過構建優化各個方面的信息形成的課程才具有專業性,也才能保證創新創業課程與機電專業教育課程之間具有高的契合度。當這一類的工作完成之后,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最重要的就是將具體的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充分與機電專業知識相結合。具體來講,可以針對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為的是給機電專業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
(二)培養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高校要創造條件培養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即要培養一批既能夠指導學生就業又能夠指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教師,也可以是兩類專業教師之間配合。高校可以組織教師到企業和其他院校去學習,積極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高校也需要為機電專業教師和創新教育教師提供發展的平臺,可以組織培訓和指導活動。積極促進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在與企業的交通和溝通中可以更加清楚社會需要的人才特征,對教師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具有指導意義。高校要重視雙師型隊伍的投入,不斷完善雙師型隊伍,使其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都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訓活動
為了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要積極開展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工作,吸收和利用企業資源。可以通過建立實訓基地以及訂單式培養人才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訓活動,教師要確保學生機電專業知識的豐富性,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知識的實踐運用。同時高校應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良好環境的營造。例如可以通過增加機電專業教育的投入,如若經費問題僅憑高校自身無法承擔則可以向政府尋求幫助。也可以與企業建立人才訂單協議獲得經費,不斷地改善辦學條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和創業環境。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良好,并維持合作關系。在這樣的良好環境之下,機電專業的學生才可以贏得充足的見習機會和實踐機會,與此同時其創新和創業的能力才會被激發出來。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新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學校,合作企業以及政府要積極予以扶持和幫助,為學生創造積極的創新創業條件應當成為一種社會責任。
四、結束語
高校機電專業對培養社會型人才具有積極意義,而機電專業又具有高投入性,因此要贏得社會和政府幫助。我國目前仍然缺乏創新型人才,教育實踐中仍然需要不斷地努力,積極吸收國際先進的人才培養經驗和創新教育手段。
參考文獻:
[1]萬松峰.高職機電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26(5):34-38.
[2]盧建飛,江麗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機制探究[J].學園,2017(25):122-123.
[3]原迎利.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研究[J].考試周刊,2012(7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