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宇姮
[摘 要] 目前,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工作職業環境為基礎,提升職業人才的素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繼而促使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得到良好的發展。結合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簡要提出一些多媒體技術專業教學的優化路徑,希望能夠為教學活動提供一些幫助,為社會發展輸出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關 鍵 詞] 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72-01
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日趨廣泛。為了適應社會的潮流,就需要綜合多媒體技術教學的現狀,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綜合分析后發現,現階段多媒體技術專業教學中仍舊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對媒體認識不足和實踐投入不夠等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簡要談一談對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教育模式的創新,希望能夠轉變教學現狀,提升學生的素質。
一、融合團隊教學的模式展開教學
在社會大戰中,從事計算機媒體工作大多數都是通過團隊作業而完成的,不存在一個任務是單人完成的。因此,在高職教學中,教師也需要認識到團隊合作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并將這種方式融合到教學當中。
想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需要為每一小組布置不同的任務,并引導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不同的小組在收到教師布置的任務之后,也需要結合小組中成員的優勢,對任務加以統籌分配,將任務明確到個人。之后,通過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努力完成教學的任務。在學習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契合實際情況的工作氛圍,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進而為學生走進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運用項目教學法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中,教師必須對人才市場的需求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定位,才可以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學生的素養等方面的問題。此外,還需要對人才市場的需求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判斷,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與社會接軌,減少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的阻礙。
多媒體技術專業教學離不開對教學的規劃。因此,在授課中,教師分析市場的需求之后,需要綜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實踐,將人才培養作為教學的目標。通過對理論知識進行劃分,層層深入地引導,確保學生不僅能夠建立自己的知識樹,還能夠在實踐工作中靈活地運用理論知識。為達到這一效果,就需要融合項目教學法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轉變學習現狀,讓學生在項目引導下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中可以以制作校園風光展示為項目。如果學生直接拍攝或者截取圖片會顯得沒有新意,學生就會思考如何通過處理圖片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融入實踐當中。這時候,教師可以及時介紹Author ware中的框架,導航圖標等使用,要求學生制作電子相冊等。通過這種引導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項目引導之下積極地學習知識。實踐證明,通過項目教學法可以將教學推向高潮,在項目驗收和引導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合校企合作引導學生
在教學中,尋找企業顧問、將企業中的精英請入學校中開展教學,對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授課中,學校要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和企業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繼而逐漸形成一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本模式。
為達到教學的效果,學校方面可以和企業達成協,通過將學生引入教學當中,運用教師引導和顧問團隊協作的方式,加強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通過校企結合,一方面可以減少教學中一些相對抽象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企業輸出更多的高素質的人才。
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和計算機企業形成聯合培養計劃。之后,分別在學校和企業中為學生選擇一名導師。學校的導師和企業的導師協調講解,分配講解知識的任務。通過這種模式引導,可以彌補校內教師實踐性不強和企業導師理論基礎不扎實的問題。在教師相互配合引導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走進社會以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師全面引導學生之后,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讓學生及早認識社會形勢,繼而為學生畢業后工作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的知識日新月異,在高職教師教學中,應該認識到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并結合團隊引導、項目教學法和校企合作等教學模式,適應市場的發展,轉變教學的現狀,為人才就業、社會進步和企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助力,繼而達到優化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雯.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教育模式探究[J].通訊世界,2017(3):281.
[2]梁靜.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建設初探:基于職業屬性的專業觀[J].科技風,2016(8):46.
[3]侯燕,劉琳琳.基于混合學習理念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6(2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