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晗
摘要:當前,中國的稅收增長率以遠遠高于GDP增長率的水平快速增長,宏觀稅負的水平持續提高,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激烈討論。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的宏觀稅負比較之后發現,中國的宏觀稅負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是比較低的;而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稅負排名中,中國的宏觀稅負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但納稅主體仍然感覺到稅負沉重,是因為他們沒有對稅和費的概念進行區分,其所承受的經濟壓力不僅僅來源于稅收,還包括大量的稅外費用。為此,必須找到矛盾產生的癥結所在,規范政府收入制度,實行結構性稅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關鍵詞:宏觀稅負;國際比較;小口徑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
2011年8月,美國《福布斯》雜志指出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在世界上多個國家中位居第二。該結論一經公布就引起了軒然大波,與國內機構公布的數據有眾多沖突。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我國的稅收收入不斷上升,但同時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所以存在一個問題困擾著中國:一方面,政府部門的財政能力嚴重不足會對其職能的發揮造成阻礙;另一方面,我國的納稅主體總感覺承受的經濟壓力很大、稅負沉重。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對我國宏觀稅負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再做進一步的判斷。通過中外稅負的總量比較,客觀評價中國的稅負在國際上的地位,對《福布斯》發布的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做出有效回應;同時客觀分析各國稅收狀況的差異,對改善中國稅制結構提供參考。
二、稅負的概念及衡量口徑選取
稅收負擔,是納稅義務人按照稅法的規定向國家繳納稅款所承擔的稅額。站在本文的研究角度上,適度的稅負對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有重大意義,稅負適宜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又能統籌、協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分配。總而言之,對于稅負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稅收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的重大問題之一。
宏觀稅負是從一國經濟總量的角度考察稅收負擔水平的指標。統計口徑不同得出的稅負水平也各不相同。在我國的政府收入中,除了財政收入以外,還有與財政收入規模相當的其他收入。由于我國的收入形式不規范,對于宏觀稅負的計算有小、中、大三個口徑的衡量標準。其一,小口徑:稅收收入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其二,中口徑:財政收入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其三,大口徑:政府收入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
選擇合理的宏觀稅負口徑是進行國際比較的前提與基礎,在通過研究與宏觀稅負有關的文章之后,選取純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這一最小口徑,原因是:其一,稅收收入這一最小口徑與其他的統計口徑相比,能反映出政府支配能力最強的收入狀況。因為其具有強制性,征管最為嚴格。其二,發達國家由于政府的收入形式規范,幾乎每項政府收入都要納入預算,經過國會或議會的討論審議,而在我國這種規范的政府收入實為財政收入。因此西方國家的政府收入就是財政收入,并且財政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稅收。其三,在我國,政府收入渠道多而且亂,除了財政收入以外,還有大量的與財政收入規模相當的其他收入。成分的差異將導致與財政收入、政府收入相關的口徑中不可控因素太多。其四,其次社會保障稅(費)的專款專用性不能滿足政府其他公共支出的需要,而且國家的不同決定了社保征收與覆蓋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再加上發展中國家的社保起步晚、規模小、覆蓋面窄,這些特點將導致采用包含社保基金的口徑可比性較差。
三、中外宏觀稅負的國際比較
由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稅務年鑒》的數據可得,2011-2015年中國的小口徑宏觀稅負的平均值為18.434%,中口徑宏觀稅負的平均值為21.708%。由于大口徑宏觀稅負的數據無法直接得到,且國內目前沒有統一的計算方法與范圍,故不做計算。但大概比例范圍可以估計得出。大口徑的宏觀稅負較高,比同期的中小口徑稅負高10個百分點甚至更多,范圍在30%-35%之間。在進行國際比較時,采用小口徑的宏觀稅負。
1.中國與發達國家或地區宏觀稅負的比較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宏觀稅負計算方法為:稅收收入與GDP的比值,與中國小口徑宏觀稅負的計算方法一致。稅收收入來自IMF的2011年到2015年各期。GDP數據來源自WTO數據庫《World Economic OutlookDatabase》2015。單位都為本國貨幣。2011年-2015年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稅負平均值為(單位:%):冰島32.48;挪威30.48;芬蘭30.60;丹麥47.03;瑞典39.91;中國香港14.19;新加坡13.698;日本18.504;美國19.288;瑞士20.240;澳大利~26.420;希臘24.600;愛爾蘭22.640;加拿大26.854;捷克18.028;西班牙21.476;葡萄牙24.390;英國27.024;比利時30.266;荷蘭22.968;德國22.826;意大利29.866;奧地利28.180;法國28.394;中國18.434。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得出,北歐五國(冰島挪威芬蘭丹麥瑞典)的宏觀稅負較高,都在30%-50%之間,在同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這三個國家或地區的稅負進行比較后,發現我國的宏觀稅負僅排在日本之后,比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高出5%左右。同剩余16個主要發達國家進行宏觀稅負比較時,中國只高于捷克,低于其他的發達國家。歐洲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普遍都高于20%以上。
2.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宏觀稅負的比較
根據數據調查分析,世界各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中南非、牙買加的稅負都超過了25%,排在前列。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介于10%-20%之間。總的來說,中國18.434%的平均稅負算不上很高,在16個發展中國家排名第12,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通過分組比較可以看出,盡管中國的宏觀稅負一直在增長,但我們的宏觀稅負水平在發達國家或地區中,還是比較低的,還存在相應的差距。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時,中國的宏觀稅負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四、結論和政策含義
(1)進行中外宏觀稅收負擔比較的關鍵點是選擇計算,只有選擇具有可比性和可行性的口徑才能讓這種橫向的比較結果有意義。
(2)大口徑的宏觀稅負要比中小口徑的稅負大很多。這種差異現象說明了我國納稅主體所承受的實際經濟負擔并不輕;另一方面從國家的視角來看,我國的稅收負擔并不算重。而造成兩種結論不同的原因就是稅外費規模還很大,與此同時,預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中不規范、不合理的收入所占的比例也很大。
(3)在國與國的比較中,從稅收總量上看盡管中國的宏觀稅負在不斷上漲,但與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比較結果來看,中國的宏觀稅負還是比較低的。
雖然我國小口徑的宏觀稅負不是太高,但是通過分析眾多對宏觀稅負水平會產生影響的因素來看,數量上的合理并不能表明結構上與制度上的合理?;夥制绲年P鍵就是要找到產生矛盾的癥結點所在,根據問題產生的根源找出對策,既能提高政府的財政能力又減輕微觀主體的負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政府收入渠道混亂不規范的現狀造成我國稅制結構的極度不合理,大規模的稅外費使我國的微觀主體感到稅負沉重。只有加強各級政府對收入的把控能力,減少游離于國家控制之外的收入數量規模,才能規范政府收入制度。另外其他的收費項目應被適時設立為相應地稅種,從而規范我國的財政收入并提高政府的財政能力。對于目前無法監控的政府收入,稅務部門是無能為力的。而中國目前又正處于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政府應當承擔起更多的投資責任來滿足我國各方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嚴格地管理、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減輕微觀主體的非稅負擔才能達到目的。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我們國家必須重新界定稅和費的性質,調整稅費關系,對現行的各種收費項目,通過取消或轉型的方式重新定義,構建一個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以稅為主、以費為輔的收入分配體系。
雖然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主體稅種都為商品勞務稅,但我國的商品勞務稅所占的比重與其他國家相比,比重過大,宏觀稅負結構不合理。所以我國在以后的稅制改革中,應把對結構的調整作為重點。在進一步完善商品勞務稅的同時,把重心放在對所得稅的改革上,逐步擴大所得稅的比重,從而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稅制和稅負結構。我國應該進一步完善消費型增值稅,出臺一些針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切實地減輕納稅人的負擔。
我國的政府職能應盡快從經濟建設轉變到公共服務上來,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使納稅人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承擔稅負所帶來的好處。例如北歐發達國家中走高稅負、高福利、高增長路線的瑞典、芬蘭、丹麥等,政府把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與其他的社會福利最大限度地結合,給公民免去了養老、醫療、住房等后顧之憂,享受到一系列稅收所帶來的好處。帶來的結果就是經濟結構得到了調整,政府的長期投資得到了回報,國家的綜合實力增強,經濟實現了又快又好的發展。所以稅負數據的高低并不能說明所有的問題,只有稅收收入都物盡其用,切實地用在與微觀主體息息相關的方面,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