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欣
摘要:本文在深入理解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升級的相關理論基礎上,對我國的制造業價值鏈現狀進行了分析,并闡明存在的問題;接著對制造業價值鏈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技術創新;價值鏈攀升;制造業
一、引言
國際分工使得國際生產力大幅度提高,我國借勢大力發展加速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國際貿易,積極推進全球化獲得了明顯的收益。但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精準定位,適時地提出創新創業,加快供給側改革,向全球高端價值鏈產品不斷努力。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貿易進出口總額不僅逐年增長,產品結構也在不斷地優化。雖然我國企業也在努力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努力發揮引進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但是,我國制造業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低端的現狀并沒有改變,如何擺脫這一困境、提升制造業的技術水平成為亟須解決的難題。
我國整體制造業的產業規模雖然很大,但高技術產業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緩慢,欠缺智能化、品牌化的產品,缺乏行業核心競爭力。為了避免產品的主要利潤都被發達國家的廠商占有,同時也為了減少發達國家的產業遷移對我國制造業產生的震蕩作用,我國必須積極研發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調整制造業產業結構,促進我國制造業價值鏈不斷升級。2015年,我國以計算機通信及相關電子設備為代表的高技術制造業的研究開發費用超過1600億元。這表明,我國已經意識技術創新及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正在逐漸加大科技創新和有關制造業價值鏈升級的研究。
二、全球價值鏈的內涵及其升級的理論分析
全球價值鏈分工是指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下,某種產品從核心價值的提取、概念設計、原材料提供、中間品生產與組裝,成品銷售及營銷推廣、售后服務等所有生產環節在全球范圍內分工,由不同國家和地區來完成,伴有中間品的進口和最終產品出口的國際分工形式。這種全球價值鏈的分工模式可以實現專業化經濟的和生產交易效率的提高。
當今世界的一體化經濟的突出特征就是,生產和銷售、服務不再局限于某一國家或地區,生產流程和專業合作更加細化,一國的比較優勢更多地表現為在產品生產的全球價值鏈上的某一環節的優勢。與傳統的國際分工不同,全球價值鏈分工是經濟全球化發展不斷深化的產物,呈現生產過程的片斷化,生產的非地方化,垂直專業化分工,使得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優勢不再是傳統的最終產品優勢,而是某一特定環節的優勢。其獨特特征具體表現如下。
1.規模經濟和比較優勢是全球價值鏈得以進行分工的根源
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被拆分并分散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伴隨著與技術進步相關的交易成本不斷下降,為全球價值鏈分工提供了先決條件。現代通信網絡和高效管理更是加強了產品各個生產環節之間的聯系,提升了產品價值鏈的整體效率。
2.跨國公司是全球價值鏈的主導者和支配者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以國與國之間來劃分國際分工的邊界已經被弱化,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價值鏈分工中的主體,跨國公司負責協調全球價值鏈,其附屬子公司、原料或中間產品供應商及企業合作伙伴等負責具體的投入、產出等跨界交易環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實質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整合。
3.國際經濟的多邊貿易體制和貿易自由化為全球價值鏈分工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證
近年來,隨著世貿組織成員的日益擴大,以及層出不窮的關稅同盟、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使得貿易自由化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平均關稅水平一直在下降,極大地推動了全球經貿一體化進程。
三、中國制造業發展及出口貿易現狀
1.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
實體經濟的主要構成就是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其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由2000-2015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增長率變化可以看出:絕對量上看來,制造業的增加值在持續上漲,在相對量的角度上看,制造業的發展也非常的穩定,處于支柱產業地位。201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達到20.8萬億,超過GDP的30%,與2001年相比增長了近6倍。從2001年起直到2015年,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始終保持在30%左右。而制造業增加值增長率波動較大,整體呈下降的趨勢。全球化的日益普及給我國的低端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制造業的增長率從2003年的18.2%一路下降到2015年的6.55%,簡單的貿易加工已經不足以繼續支撐我國制造業的發展。
2.我國制造行業產值結構
在工業規模中,制造業的規模占比達到85%以上,表明制造業在工業中占有絕對重要的位置。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第二產業又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在2000-2015年,機械設備、化學工業、電子通信及光學儀器設備這些制造業規模占據了第二產業的前五名。傳統的輕工業,制造業如紡織業、木材加工業等,其規模占比一路下滑,從2000年的第二位一路滑到2015年的第七位。表明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這類產業對制造業產值貢獻比重在逐步提升,說明中國制造業結構優化明顯。
3.中國制造業對GDP的貢獻
中國歷年制造業增加值約占GDP的比值為1/3左右,這個數值高于大多數的主要貿易國,說明中國的制造業對于我國的GDP增長有著很大的貢獻。在制造業最具競爭力的德國,其比重在20%-25%之間徘徊。總而言之,我國的制造業在全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提升制造業價值鏈的影響因素分析
1.制造業行業技術水平
在傳統的國際貿易中,我國雖然獲得了較大的貿易額度但是并沒有很高的貿易附加值,這主要歸因于我國的制造業出口大多為簡單的貿易加工,或原材料的粗加工出口,在未來的產業升級結構中,想要讓我國的制造業在國際上獲得一定的優勢,技術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決定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中扮演什么角色,在產品加工中提取多少附加值的核心在于提升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如何解讀技術因素決定了提高技術的路徑,R&D研發支出支持著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提升,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2.制造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制造業行業的技術創新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在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真正主體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政府在制造業技術創新的相關支撐服務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機構可以為制造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是政府財政支持的重要補充。
3.FDI流入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就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中,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對我國GDP高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有質量的外商投資對我國的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一問題上,國內學者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其一認為:FDI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支持,正是有了這些資金的流入才幫助中國快速的擺脫貧困,加速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中國實現世界大二大經濟體。然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FDI的質量低下,造成了如今許多環境、低端產業等。
五、提升制造業價值鏈地位的對策建議
1.政府與企業應積極培育科技創新能力
中國應該盡快從制造大國改造成制造強國。我國難出現世界性的跨國公司就在于沒有核心的競爭優勢,大多的中國制造產品都是采取價格戰戰略,以低廉的價格獲取市場,高附加值的高端產業卻較少。因此我國制造業對科技創新的要求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政府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定向培育競爭力較強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電子通信及設備制造等高技術產業。政府應該在財政上和政策上想著高新技術產業傾斜,政府的大力支持會促使企業更加積極地進行科技創新,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2.提升現有技術,引進有質量的外資
我國粗放式的經濟增長已經不再適合如今的經濟發展,我們迫切需要有質量的外資進入。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企業也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吸取有助于企業技術發展或提高產品質量的資金。除此之外,企業應注重學習外資企業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通過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使自身獲得技術上的進步。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拓進取,形成中國式創新,積極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提高人員素質
提高人力資源質量最大的因素是教育。教育可以把知識有效地傳遞給人員,有了知識儲備,人員的勞動生產率會大幅度提升,生產產品的技術水平也會得到有效的改善。企業應該重視對人力資源的培養,加大員工培訓的力度,鼓勵教育,引進高水平高學歷的人才,這樣可以有效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產品地位,使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走出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領域。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