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進
摘 要:我國營改增自2016年5月1日全面執行以來,資產證券化的稅收問題必將規范,這將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發起人、受托機構、投資者三個主體以及在設立環節、經營環節、償付環節中涉及的增值稅、所得稅、印花稅的處理方法。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稅收政策;稅收處理
一、引言
國際上資產證券化由來已久,而且每年的發行規模巨大,較好地促進了各國家經濟金融的發展。基礎資產包括企業應收款、信貸資產、信托受益權、基礎設施收益權等各種財產權利和商業物業等各種不動產財產。
21世紀初,我國逐步引入資產證券化,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文件,并于2005年首次開展了試點。但是受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暫停了資產證券化的發行。直到2011年經濟危機逐漸退去,我國又恢復了資產證券化試點,2013年后快速擴速。但是對于資產證券化的稅收規范問題,目前只有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2006年5號文的規定,出臺實際較早,中間又因為世界經濟危機而停滯,因此,本文將結合當前主流的資產證券化業務類型,試圖探討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稅收處理問題。
二、文獻回顧
我國資產證券化經歷了萌芽(2000―2004年)、試點(2005―2008年)、停滯(2009―2011年)、加快(2012年至今)階段,我國資產證券產品可以分為三類:銀監會主管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證監會主管的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交易商協會主管的資產支持票據(林強,2015)。郭穎真(2006)從在納稅主體角度對中外資產證券化操作3個納稅主體的稅收問題進行比較;最后分析了我國資產證券化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三、資產證券化中涉及的主要稅種分析
(1)增值稅。2016年5月1日我國全面實施營改增,5號文中的營業稅規定相應調整為對增值稅的規定。對于增值稅的納稅主體,資產證券化在運營過程中發生的應稅業務以計劃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主體。計劃管理人的管理費收入按直接收費繳納增值稅,而貸款利息收入按貸款服務納稅,社會投資者買賣資產證券化按金融產品轉讓納稅。
(2)企業所得稅。發起機構就該基礎資產證券化取得的收益或損失按現行企業所得稅規定處理。中介機構包括計劃管理人取得的服務費或管理費收入均應繳納企業所得稅。機構投資者的買賣差價收益及最后清算分配中取得的收益,應繳納企業所得稅,而相關損失可予扣除。個人投資者則不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只需繳納個人所得稅。
(3)印花稅。根據現行印花稅條例,在中國境內書立、領受應稅憑證的單位或個人都需繳納印花稅。與其他稅種不同,印花稅一般為合同書立雙方或多方需按同一稅率納稅。應稅憑證包括產權轉移書據、營業賬簿、權利、許可證照、借款合同等,其中,產權轉移書據適用稅率為書據所載金額的0.05%,營業賬簿適用稅率為賬簿金額的0.05%,借款合同適用稅率為合同金額的0.005%,權利、許可證照按每件5元征收。同時,現行印花稅法規特別規定對于買賣證券(股票)僅由出讓方在轉讓時按0.1%的稅率計算應繳納的印花稅。
以上是企業資產證券化交易中涉及的主要稅種。除了上述主要稅種,如果證券化交易中基礎資產涉及不動產,可能還將涉及房產持有、交易相關的稅種,包括房產稅等。
四、企業資產證券化中有關納稅主體的處理分析
1.設立環節:發起機構將資產轉移給受托機構
發起機構將資產轉移給受托機構,此時有兩種選擇,保留所有權和不保留所有權,這兩種的稅收處理方式不一樣。在不保留所有權方式下,該資產將作為別人的資產核算,此時將產生稅收影響效應,不進入發起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即出表方式),這時需要分析設立環節的稅收問題;在保留所有權方式下,資產將繼續留在發起人的資產(即不出表方式),此時由于資產仍在發起機構內部,不存在稅收影響效益,也就不用討論保留所有權的設立環節的稅收問題。
(1)所得稅。對于設立環節不保留所有權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不保留所有權意味著轉讓資產,按照銷售業務處理所得稅。由此將出現兩種可能,一種是銷售價格大于該資產的賬面價值的情況,另一種是銷售價格小于該資產的賬面價值的情況。對于銷售價格大于該資產的賬面價值的情況,這意味著產生了銷售收益,這些銷售收益將按照25%的所得稅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當然如果銷售價格小于該資產的賬面價值的情況,這意味著該筆銷售產生了損失,對于這些損失可以在當年的所得稅前列支抵扣。在具體手續方面,應該要就損失到稅務機關進行備案,備案后才可以(轉9頁)(接24頁)稅前抵扣。
(2)增值稅。比較而言,基礎資產轉讓的流轉稅判定卻相對困難,其判定的關鍵在于評價基礎資產是否屬于增值稅應稅范圍。由于基礎資產具有特定的現金流入的權利,并不屬于資產或服務,因而不需要繳納增值稅。但是由于各地增值稅認定標準不統一,導致部分地區部分稅務機關仍然認為需要繳納增值稅。
(3)印花稅。由于2006年出臺的5號文暫時免征印花稅,因而在資產證券化的設立環節不產生印花稅的納稅問題。
2.運營環節: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
(1)所得。發行機構銷售證券的收入可能不同于資產購入的支出,當收入大于支出時,首先對SPV在各環節中的收入,如在證券發行環節中收到的管理費和權益償付環節中收到債務人支付的現金流,應視為SPV的應稅收入課征企業所得稅。如果支出大于收入時,如在資產轉移環節及憑證權益償付環節的支出面臨著納稅扣除的問題,應在納稅時扣除。
(2)增值稅。對于資產證券化設立過程中發起人的現時債權,發起人已在形成基礎資產時繳納了增值稅,因而在資產證券化中不再繳納增值稅。2016年出臺的140號文規定,“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納稅人”;“運用資管產品資產發放貸款取得利息收入,應按照‘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
(3)印花稅。受托機構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根據現行的印花稅法規,產權轉移憑據需要征收印花稅,受托機構發行資產支持證券予投資者的憑據存在繳納印花稅的問題。但5號文特別明確給予了免征印花稅的處理。
3.償付環節:投資收益
機構投資者買賣資產支持證券產品差價收益、持有期間收益和清算收益應繳納企業所得稅,并在買賣環節就價差視同金融商品轉讓繳納增值稅。
五、結論
2016年營改增全面執行以來,資產證券化的稅收問題將被規范,會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產生較大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中涉及的增值稅、所得稅、印花稅處理問題,重點分析發起人、受托機構、投資者三個主體以及在設立環節、經營環節、償付環節中涉及的增值稅、所得稅、印花稅的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1.林強.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的過去、當下及未來.時代金融,2015(1).
2.郭穎真.資產證券化下稅收問題的比較研究.特區經濟,2006(11).
3.劉建紅.資產證券化中的稅收問題.證券市場導報,2005(1).(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