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海 孫健
今年以來,哈爾濱市以開展“法治建設年”活動為契機,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開展創建法治村(社區)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針對基層法治建設亟待解決的“組織領導缺位、依法治理薄弱、法律意識淡薄、參與意識不強、監督制約缺失”等“五大課題”,明確四個方面20條措施,以法治化、模塊化、體系化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工作,在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治理模式上做出了有益嘗試,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效。
深刻理解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成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的重要指示,首次將黨法黨規與法律法規并行,作為基層法治建設的根本依據,堅持在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前提下,將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納入法治化軌道,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鄉村社會事務。
一是確立法治村(社區)建設的根據,做到了依法創建。篩選《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黑龍江省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辦法》等6部黨規黨法、法律法規,作為法治鄉村試點的根本依據,由哈爾濱市“法治建設年”活動辦公室統籌指導,由各區縣(市)“法治建設年”活動辦成立專班牽總推動,市、區縣(市)司法、民政、農委按職能分工負責,組織、宣傳、統戰、行政執法等多方參與支持,街道、鄉鎮、社區(村)具體落實,四級聯動,層層遞進,保證創建工作由創建發動階段即發出了強烈法治信號,并增強了干部群眾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識,明確黨規黨法在法治建設中的地位。二是明確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為創建提供堅強保證。落實《黨章》《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把做強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法治建設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管法治、推動法治作為首要任務。道里區太平鎮太安村黨支部成立了“法治村”創建領導小組,把“讓老百姓說咱共產黨好”作為前提,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把村民緊緊團結在一起,使法治鄉村建設及各項事業在群眾中形成強大號召力。道外區團結鎮勝利村黨支部堅持黨風廉政、普法用法、依法治理相結合,從上訪告狀村轉變成集體經濟發展、村容村貌整潔的先進村。實踐證明,徒法不足以自行,基層黨組織是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法治化最有力、最徹底的核心力量,這是哈爾濱在推進鄉村法治建設中取得的一條最重要的基本經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黑龍江省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辦法》,以及法律規定的村(社區)居委會職責任務,明確基層自治、德治是憲法法律賦予的權利,必須在黨的領導和法律的規范和框架內進行;實現鄉村(社區)善治必須堅持法治為本、德治為先、自治為基,無論是德治還是法治,都要通過自治來實現和推進。在創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法治鄉鎮治理模式上,方正縣方正鎮建國村就是樣板之一。
堅持以“自治”為基石,實現鄉村治理有力。一是強化自我領導。抓住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進行村民自治試點的機遇,方正鎮建國村5個屯全部建立黨小組和村民理事會,各屯黨小組在村黨支部領導下,負責區域內黨員的教育管理和日常活動組織;村民理事會在村委會的指導下,代表村民對本屯內的公共事務開展議事協商,實現了民主管理和監督。二是強化自我教育。采取集中學習培訓的方式,組織廣大農民學習農村征地補償安置、維權與信訪等方面法律知識,引導廣大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三是強化自我管理。嚴格執行《村訓》《村規民約》等規章制度,在各村屯設立1名兼職信訪調解員,具體負責各類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真正把信訪問題排查化解觸角延伸到最基層。四是強化自我服務。建成方正縣首個村級便民服務平臺,全面推行村干部代辦服務,把工作做到農民的心坎里,逐步消除了群眾對干部的抵觸情緒。五是強化自我發展。借助股權改革契機,組織帶領農民積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農民得到了更多的改革紅利,群眾的心氣更順了,黨群干群關系也更加融洽了,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得到了鞏固。
堅持以“法治”為根本,實現鄉村治理有序。以構建矛盾糾紛防控化解體系為途徑,發揮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一是日常管理“網格化”。以屯為單位,將方正鎮建國村5個屯劃分為5個網格,建立書記、委員、網格員三級垂直管理機制,做到問題隨時發現、隨時反映、隨時解決,防止小事拖大、矛盾激化。二是矛盾調處“法治化”。堅持依法辦事,對于群眾合理訴求,堅決做到不打折扣,及時解決;對于突破底線的無理要求,引導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該村在哈佳鐵路建設等58萬平方米征地、拆遷任務中,未發生一起越級上訪事件。三是矛盾防范“制度化”。從健全體制機制入手,堵塞易發生信訪問題的漏洞,先后制定完善了《村級“三資”委托代管制度》《村級財務公開制度》《“三重一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和《村級“四議兩公開”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實現了用制度管權、管事、管錢、管人。
堅持以“德治”為先導,實現鄉村治理有魂。強化文化建設、典型示范在道德引領、聚升人氣、凝聚合力的作用。一是搭建一個平臺。以村為單位,辟建“德禮之家”,引導農民自發組建秧歌隊、舞蹈隊,自覺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健全一套組織。由村民代表大會公開推選德高望重、辦事公道、主持正義的老黨員、老村民,成立村風文明理事會,調解村民家庭矛盾、鄰里糾紛,調處有違道德的人和事,讓群眾心服口服。三是選樹一批典型。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兒媳、好鄰居、賢達榜、善舉榜”等系列評選活動,形成鄰里和睦、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的良好風氣。此外,道里區撫順街道撫順社區、阿城區金都街祥泰社區在創建法治社區中,打造黨員帶頭示范、居民積極參與,寓法治和管理于服務之中的中心社區模式,為城區建設全功能中心社區輻射周邊社區的發展方向積累了經驗。雙城區希勤滿族鄉愛德村也提供了少數民族鄉村以德治引領“三治合一”的范例。
法治建設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哈爾濱市針對位于城鄉結合部農村與偏遠地區的農村,位處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相對較高社區和狀況相反的社區,法治建設程度和群眾法律需求千差萬別的實際,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尊重規律,突出特色,進行分類、分眾、分業的多種類型的創建,努力實現試點做法、類型、經驗可對接、可整合、可覆蓋全市鄉村(社區)。南崗區榮市街道位于城區中心秋林商圈,把“法治街區”建設置于“為全街發展戰略保駕,為商企居民安居樂業護航”的高度來謀劃推進。通過建立法定權力清單、服務項目清單和責任清單,層級落責、事權落位、流程再造,將街道層面60項公共服務事項流程再造為53項,“最多跑一次”政務事務事項縮減為21項。推出“三姓社區法律診所”“農民工調委會”“人民調解庭”等典型和品牌,每個社區每周都有“三官一律”法援人員坐臺問診,服務開展至今,共接受630人次法律咨詢和調解,化解初信初訪問題130余件。開展“護工入企”特色服務,建立10支“護工入企”小組,對駐街商企提供一體化護企服務,打通護商助商“綠色通道”。共幫助攤區農民工解決勞動糾紛近百起,挽回損失50余萬元,先后為38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辦理減免借讀費25萬余元。三姓市場攤區農民工黨支部作為全省農民工群體的一面旗幟,已培育市級以上勞動模范6人、哈爾濱感動人物2人。而相對偏遠的尚志市烏吉密鄉,在公共法律服務、普法宣傳教育、法律診所服務、人民調解、法律社區矯正等基礎工作上下功夫,同樣取得了明顯成效。又如,木蘭縣火炬村通過法治文化建設,4年時問從問題村變成先進村的經驗,都為基層法治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參考的典型經驗。
(作者單位:中共哈爾濱市委政法委員會)
責任編輯/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