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坤
作為一所以林科為優勢的高等學校,東北林業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為廣大青年實現人生出彩開辟“東林路徑”,為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注入“東林基因”。
——堅決把意識形態強起來。一是強化領導。成立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出臺《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定期開展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監督檢查,確保守土盡責。二是強化學習。常態化、制度化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成立校內宣講團巡回宣講,截至目前已在校內宣講52場,受眾7000余人。開展中層干部、二級黨組織書記、師生黨支部書記十九大精神培訓。黨委書記帶頭、校領導班子帶頭作意識形態專題報告、講黨課,提高干部師生理論素養。三是強化研判。黨委常委會專題研究意識形態工作。開展師生思想狀況問卷調查,掌握師生思想動態。全面排查各級黨組織意識形態工作風險點,為學校黨委提供決策參考。四是強化陣地。嚴肅教學紀律,確保課堂正確的政治和輿論導向。堅持人文社科類論壇講座審批把關制,絕不給錯誤思想和言論在校內發聲的機會。五是強化網絡。成立學校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組建網絡評論員隊伍,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傳播活動,加強官方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建設。
——堅決把基層黨建強起來。提高基層黨組織與時俱進的能力。適應組織成員觀念、思維、行為的變化,先后開展黨員扶貧、校企黨組織共建、“支部書記培訓+”等活動,把支部建在班級上、學科上、專業上。嚴格黨員身份管理,開展黨員組織關系、發展黨員質量等專項檢查,做好發展師生黨員工作,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使每個師生黨員在黨愛黨、在黨言黨、在黨為黨。提高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建立了基層黨組織書記述黨建、工作例會、黨員干部講黨課等制度。落實《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積極探索按學科、按專業、按學術團隊建立師生聯合黨支部。
——堅決把教師隊伍強起來。一是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進一步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建強輔導員隊伍,選優配強黨務工作者,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二是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實踐。立足“不同學科專業的教師育人要求是一致的”,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制定《教職工師德“一票否決制”實施辦法》《師德考核辦法》。三是統籌建設兩支隊伍。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與學生工作干部隊伍協同育人實施辦法》,思政課教師兼任輔導員,輔導員講授思政課,實現了兩支隊伍身份互通、業績互認、工作互補。
——堅決把制度建設強起來。構建長效機制。實現黨委中心組學習嚴格化、校領導上講臺制度化、領導干部學習規范化、教職工理論學習經常化。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每學期至少召開1次專題會議,專門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情況。校黨委書記和校長每學期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少于1次,分管校領導每學期聽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少于2次,其他校領導每學期聽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少于1次。扎緊制度籠子。修訂和制定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辦法》《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制度》等規章制度,嚴格執行校、院兩級領導聽課制度和教學督導制度。
——“課程思政”建設在堅持中深化。成立校院兩級“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設立專項經費,建立專題培訓機制,完善基層教學組織,加強教師能力提升,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強化教學質量評估,著力形成“課程思政”的經驗做法。所有課程啟動“課程思政”建設,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素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已立項140門課程作為示范課重點建設,確保各門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改進中加強。分師生兩個層面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棟研習社”,深入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三進兩見”活動,引導青年學生更好掌握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改革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推進“思政課”特聘教授制度,努力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上下功夫。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選派思政課教師到國內名校進修、參加哲社骨干培訓。設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文化與教育研究中心,依托研究平臺,凝練研究方向,緊跟學術前沿,進行創新性研究。采用課題導引、專題深化、問題交流的“三題教學法”,補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理解不深的思政課教學短板,增強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讓課堂不僅是課堂,讓課程不止于課程。
——人才培養質量在鞏固中提升。開展以“回歸、改革、創新”為主題的本科教育思想大討論,聚焦如何更好地學習宣傳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如何落實以本為本和“四個回歸”的精神實質等內容,進一步統一思想、更新理念,梳理問題、加強整改,總結經驗、促進發展,深化改革、明確目標,找回、找到、找準東林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全球與我國安全形勢”“教育自信支撐文化自信”等主題,學校領導帶頭講授黨課,帶頭宣講形勢政策,為“千堂黨課進支部”建模打樣,引導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樹立強烈的民族觀念和家國情懷。邀請鸚哥嶺、李保國、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來校宣講,震撼心靈引發共鳴,學校1個團隊入選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學團隊”。深入開展“四進四信”專題教育活動,創辦“東林師說”“成棟講壇”,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啟動德育“樹人”工程,實施德育學分制。深入開展黨建帶團建工作,推進共青團改革。
——主動落實省委決策部署。將校情和省情緊密融合,認真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對高等教育的重要論述,認真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研究闡釋黑龍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通過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在大學生中宣講黑龍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把“個人夢”與“龍江夢”“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實現人生價值。組織開展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課題研究,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積極開展“雙創”教育,鼓勵創新創業,加強實踐育人,形成“從理論計劃到實踐實體”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鏈條。建成大學生創業園,學校成為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執行黑龍江省“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落實激勵人才創新創業政策,不斷增強科研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學校學生、教師、科研人員自主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正式建立并運營東北林業大學科技園,學校被認定為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主動參與生態龍江建設。準確把握龍江進入“五個新時期”的特征,緊盯和瞄準“七大戰略”“六個強省”“六大攻堅戰”“五個新龍江”目標任務,在筑牢國家森林生態屏障,推進林區經濟轉型;發揮森林和濕地資源優勢,推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等領域,貢獻“東林智慧”。集合生態學、林學、林業工程、經濟學等相關學科,開展森林碳匯和增匯減排技術研究,推進龍江碳匯林業產業化。牽頭組建并獲批黑龍江省“林下經濟協同創新中心”,實施“互聯網+林下經濟”行動計劃,依托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東北林區優良林木新品種,為林業和林區發展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