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芳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山區學生由于知識面較窄,閱歷較淺,對古詩詞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等都感到遙遠而陌生,導致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甚理想。針對以上現狀,本文談談在古詩詞教學中激發山區學生學習興趣的一些策略。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生學習和繼承這些文化遺產,對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語文能力的培養、文化素養的形成等諸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應該如何激發山區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現結合自身的實踐,談談所采用的一些策略。
1 入課激趣
有一位名師曾經說過“精彩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半”,可見精彩的導入,很快就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1 音樂激趣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在導入新課時,如能播放音樂作品,不但可以渲染氣氛,把學生引入意境,而且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旋律。如教《題破山寺后禪院》時,先播放幽靜、空靈的《空山鳥語》古箏曲,讓學生聽著樂曲,置身于幽深寂靜的精神世界中進入學習,可達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效果。
1.2 故事激趣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如能借助與課文有關的故事導入,就可以使學生興趣大增,快速地進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去。如教崔顥的《黃鶴樓》時,可講李白登黃鶴樓見此詩罷手的故事:有一天,李白登黃鶴樓,本想賦詩一首,因見崔顥的《黃鶴樓》一詩,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心頭”的感慨,并罷手而不題詩。故事講李白都贊此詩寫得好,學生心中自然會產生一種探個究竟的學習沖動,帶著熱情去學習此詩。
1.3 直觀演示激趣
在講授新課前,先出示模型、圖片、投影、視頻等直觀材料,把主要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可先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雪景圖投影出來,用視覺沖擊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此詩的興趣。
1.4 以舊帶新激趣
在教新詩時,可用復習已學古詩的方法導入,找到連接新舊知識的紐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李白的《行路難》時,首先提問:我們學過不少李白的詩,誰能背?于是大家爭先恐后地背誦,如《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之后,教師巧妙導入:大家都背得很熟,那么,我們今天就再來學習李白的另一首詩作《行路難》。這樣做,更能激發學生想了解和學習李白詩歌的欲望。
1.5 比較激趣
古代詩歌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意境打動無數人,適當地加以運用,以同題詩詞進行比較開課,也可以深深地吸引學生。如在教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時,可這樣導入:“同學們,在我們所學的詩詞中,很多詩人抒發了他們對秋的感受。同是秋天,劉禹錫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馬致遠悲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么文學家范仲淹筆下的秋又是如何的呢?”這種導入可讓學生沉浸在詩詞所創設的情景中,隨之轉入課文的學習,就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興趣的激發如果只停留在入課的刺激,那么學生剛燃起的熱情有可能就會很快消失,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充滿激情,有興趣學下去,課堂中的激趣也至關重要。
2 課中激趣
2.1 誦讀激趣
在古詩詞教學中,誦讀是感受詩的意境的最直接的方法。可通過老師抑揚頓挫的范讀或聽錄音,挑起學生的朗讀愿望,然后通過齊讀、分組讀、交叉讀、個別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如教李煜的《相見歡》時,老師可先以緩慢而低沉的語調范讀,然后通過學生齊讀、個別讀、分組讀等,使學生在急切舒緩的起承轉合中感受詩詞的語言美,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再經過老師略加點撥,學生就會很容易體會到一個亡國之君的孤獨形象,從而準確地理解詩歌所抒發的感情。
2.2 表演激趣
為了把學生覺得有點枯燥的古詩詞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感到興趣盎然。對于情節性強的詩歌,可改編成一出小短劇,讓學生扮演詩中角色,設計符合人物和具體環境的對話,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表演。如教杜甫的《石壕吏》時,可指導學生把課文編成課本劇上臺表演,學生嘗到了成功的甜頭,得到了快樂的情感體驗。這樣以分角色表演課本劇的辦法進行學習,學生就從實踐中獲得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2.3 想象激趣
引導學生想象聯想詩歌內容,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如教溫庭筠的《夢江南》時,抓住“獨”、“倚”、“脈脈”、“悠悠”等詞,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描述詩的意境:一位少婦清晨起來梳洗打扮完畢,獨自倚在樓上欄桿遠眺,盼望著丈夫歸來;她細數著江上來來往往的船只,一直到夕陽西下,盼望的人都沒有出現;面對著悠悠江水,少婦感到失望惆悵。通過激發學生想象,一幅美婦憑欄遠眺思歸圖就讓學生描述出來,學生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大大地增強了興趣。
2.4 背景激趣
古詩詞的創作年代、背景離現代都很久遠,學生大多了解不深,在教學過程中,如能介紹與這首詩詞有關的背景,也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時,可以介紹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之事;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介紹“烏臺詩案”。學生聽了介紹后,就會產生學習此詩的欲望,帶著興趣去學習。
2.5 對比激趣
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經歷的不同,詩作的風格也不同。如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前期的自然歡快,充滿生活情趣,因為那時她生活幸福美滿;后期遭受戰亂,夫妻分離,作品自然比較悲傷、凄婉、哀怨。在教李清照的《武陵春》時,可拿她的前期作品《如夢令》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引發學生對李清照作品的閱讀興趣。
要想學生對古詩詞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僅僅在入課和課中激發學生的興趣還不夠,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鞏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轉化應用能力,使學習的興趣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課后激趣也同樣重要。
3 課后激趣
3.1 競賽激趣
學生求知欲強,有競爭意識。在新課后可采用競賽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并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如教完趙師秀的《約客》時,可以開展看九個小組中哪個小組能夠說出最多有關“雨”的古詩句比賽,也可以開展背誦比賽、默寫比賽等競賽活動。通過各種競賽,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3.2 歌唱激趣
許多古詩詞原本都是可以唱的,在學生學習了古詩詞后,教師可以將一些流傳了多年并譜成歌曲的詩詞在多媒體上放給學生聽,并讓學生跟著唱,在歌唱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很快地將詩詞背下來。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都可以放給學生聽,讓學生跟著唱。這樣,學生不禁對學習古詩詞產生了興趣和期待。
3.3 繪畫激趣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將抽象凝練的語言化為栩栩如生的畫面往往會更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教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時,在課堂的結尾,可讓學生以“野渡無人舟自橫”為題,畫一幅山水畫,這一下就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有的畫一只船,船槳上停著一只小鳥;有的畫一只孤舟,有個漁人坐在船上悠閑自得地抽煙……通過繪畫的方式,使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了興趣。
3.4 應用激趣
學生不但能背出所學的古詩詞,而且能懂得如何運用,就更能激發其學習興趣了。如學了杜甫的《望岳》后,可問學生:“如果你與朋友去登山,登上山頂后,你最想用杜甫的哪句詩來表達心情?”學生會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又如學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問:“跟朋友分別后,可以用王勃的哪句詩來勸慰朋友不要憂傷呢?”學生齊聲答: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啟發引導,讓學生學用結合,他們就會很自然地愛上古詩詞的學習。
3.5 仿寫激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如果能讓學生做到既會吟詩也會寫詩,教學效果會更顯著。如教了《如夢令》后,可讓學生仿照它,大膽嘗試寫詩。有一學生就仿照《如夢令》寫了:“獨自山間漫步,沉迷難返歸途,夢醒思歸時,誤入樹林深處,尋路,尋路,揚起落葉滿路。”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盡管山區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對古詩詞不那么感興趣,但是只要我們根據古詩詞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靈活地運用好策略,處理好課堂細節,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與古詩詞的不斷接觸,從中找到樂趣,把對古詩詞的興趣發展成為一種積極自覺、持續時間長、甚至終生不變的“志趣”。
本文是廣東省教育系統關工委“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2017年度青年教師發展專項課題(編號:QNJSKT00285研究論文。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鄧發紀念中學)